贾祖璋(1901年~1988年)是我国科普小品文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一位科普编辑家。他一生以卓有成效的编辑实践,在繁荣科普书刊出版、培养青年科普编辑和科普作者等方面,为我国近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今天,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科普出版工作的大环境下,研究和学习贾祖璋先生的科普编辑实践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贾祖璋1901年出生于浙江黄海宁州(现为海宁市)东南钱塘江畔的黄湾镇,1914年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于海宁县袁化镇小学。1916年至1920年,就读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他于1924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先后在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两大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出版社任职。在商务书馆,他与许心荟、林仁之合编了《小学基本自然课本》,主编为杜亚泉。1932年进入开明书店后,他参与编辑了《开明动物学教本》、《开明植物学教本》等几种教科书。1936年秋,贾祖璋任《中学生》的编辑,结识了高士其、董纯才等青年读者。继而编辑出版了董纯才的译作《五年计划的故事》(苏・伊林著),高士其的著作《细菌与人》、《菌儿自传》等作品。1945年到1952年间,他在开明主编刊物《进步青年》,参与编辑《开明青年丛书》、《开明少年丛书》,并出版了《趣味科学》、《化学与我们》及译著《十万个为什么》、《家畜的故事》等多种作品。1952年至1970年间,贾祖璋先后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和科学普及出版社担任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等职务,并编辑出版了《五年计划与科学技术》、《科学家为青年写的一本书》、《我国的鱼类》、《我国的果树》等多种科普读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贾祖璋虽未能继续在编辑岗位工作,却为《科学与文化》、《科普新作丛书》等多种***书和刊物倾注了他晚年的精力和热情。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他60余年献身科普编辑事业,他丰富的编辑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编辑理论研究素材。综观贾祖璋的编辑生涯,其突出特点及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他是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以渊博的知识指导编辑工作
与文学等其他学科不同的是,科学知识更强调其准确性,作为科学知识的把关人,“把得准”是对科普编辑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而编辑自身的知识学养不够渊博则很难胜任。科普编辑家贾祖璋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自身首先是一位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他一生勤奋好学,笔耕不辍,生物科学及文学和史学知识都非常渊博。贾祖璋在青少年时期就勤奋厚积,上私塾时,就把《三字经》、《千家诗》、《论语》等背得烂熟。他后来就读的浙江一师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学校,鲁迅先生、弘一法师李叔同都曾在那里任教,陈望道先生当时在该校教授日文。贾祖璋的英文和日文水平高,都是在这5年中打下的功底。进入商务印书馆后,他充分利用商务藏书颇丰的东方***书馆和涵芬楼刻苦积累,博览收集,写出了《鸟与文学》等几部名著。在开明,他在编辑工作之余,仍积极地进行研究和写作,他和弟弟贾祖珊花了3年工夫编写的大型工具书《中国植物***鉴》,收有植物2400种,长达2000多页。从30岁到52岁之间,他所写的书稿有13部,约100万字。时期,贾祖璋被强令退休,举家迁往福建平和农村,即使如此他也没有中断对科普知识的研究和积累。几年间,他终日伏案,夜以继日,辑录了《后汉书动物植物钞》、《苕溪渔隐丛话植物钞》、《辞源植物钞》、《辞源动物钞》、《福建柑橘谱》、《龙眼谱》、《荔枝谱》、《桃谱》和《水仙》、《兰花》、《茉莉》、《月季》等花谱及《萤》、《蝉》、《蛙》、《金鱼》、《鸦》谱等30种。①他摘抄资料的64开笔记本,有50余册,达数十万字。
多种知识的融会贯通,为他的编辑工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他在工作中显示出很强的业务能力。首先在宏观上,他能够立足学科前沿,正确把握出版方向。在20世纪50年代,科普工作、出版工作也奉行“学习苏联老大哥”一边倒的方针,科普读物有70%是翻译苏联的。从1957年起,时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的贾祖璋极力倡导,减少翻译品种,增加国内著作品种,避免“一边倒”倾向。②他曾呼吁过地方出版社不仅要面向一般读者出通俗出版物,还要力争多出学术著作和地方文献,在福建期间他就曾经主张,福建一些有关领域的第一本著作,或是海内孤本,都值得印行,应该流传后世。这些独到的见解和眼光,正是他科学知识、编辑学理论知识和编辑学实践经验融会贯通之后的升华。
从微观上看,他能够辨别真伪,准确把关。平时看书读报,他总能很敏锐地捕捉到谬误和一些不科学之处。有一次,福建科技出版社编辑季品三先生的《森林里的知识》小品集,原以为可以发排的文稿,贾老再审又提出了31条意见,令青年编辑们汗颜。③这种在专家文中识谬误,成品当中辨真伪的能力,反映了贾祖璋深厚的生物学知识功底,同时也体现出编辑行业对科学编辑工作者的特殊要求,要想“把得准”,必先学得深。
二、他是科学精神的实践者,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编辑工作
科学精神是指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尊重科学、反对迷信、不懈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贾祖璋把这种探索精神用于编辑工作之中,讲究出版物从内容到形式的尽善尽美,为缔构精美的科普文化不懈追求。首先从出版物的内容上,他受开明书店出书重社会效益这一优良传统的影响,要求内容的精良和准确。他曾引述叶圣陶评价开明书店的一句话:“有所为,有所不为。”他说:“有所不为,是决不出版对读者有害的书籍,过去开明书店能够这样做,现在的出版社负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要更加重视社会效益。”④他注重作品内容的科学性,对报刊、***书传播不科学的东西十分反感,凡是看到有这样的情况,他都会写文章进行分析、纠正。晚年他先后写作的八九篇命名为《科普争鸣》的系列文章,就是对别人的书稿、文章中的一些不科学的内容进行的辨伪、查证。
其次在出版物形式美的选择上,他也同样坚持以这种求真求精的科学精神从严要求,他要求作品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在他为《科学与文化》做顾问期间,该杂志1984年第5期拟发表日本作家星新一的小说《喇叭的声音》,并配有一幅插***,他看清样的时候对插***很不满意,认为太怪异,说道“插***应给人以美的联想,而不该给人留下丑的形象。”⑤对出版物的体例设计他同样要求严格,对封面、插***、开本、字号等都很讲究,反复推敲。在编《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时,书中48幅生物***,他都亲自精心挑选,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普知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只从他晚年的创作上看,他的
文章题目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五月枇杷正满林》、《芙蓉生在秋江上》、《南州六月荔枝丹》、《吴刚捧出桂花酒》等,都体现出他对文化的精雕细琢。其严格把关、精益求精的编辑思想,使他的著作和编辑的著作都能够长久不衰。他的著作《鸟与文学》,1930年初版,1951年第4次印刷,1982年再次重印,始终只字未改。他在开明书店主持编写的《开明动物学教本》和《开明植物学教本》出版于1936年和1937年,一直用到***以后,直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出新的课本,才停止使用。
三、他是科学事业的托星者,以不为功利的科学品质服务编辑事业
贾祖璋一生淡泊名利,为人低调,他有科学家追求真理不为功利的品质,又有编辑家扶持新人为人作嫁的职业道德。有人说贾祖璋的一生是属于青年人的,的确如此,20世纪30年代开明书店刊行的《中学生》杂志,抗战期间内地复刊为《中学生战时半月刊》,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改名为《进步青年》,他都曾参与过编辑工作。⑥他参与编辑的《开明动物学教本》、《开明植物学教本》等几类科普教科书影响了几代青年人。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还在关心着以青年为读者对象的《科学与文化》杂志的编辑工作。
对于青年作者的新作,贾祖璋格外重视,只要书稿有点基础,作者还有潜力,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给作者提出修改意见。在担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和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期间,他首先发现出版了科普作家郑文光的第一部长篇成名作《飞出地球去》、著名科普翻译家王汶的第一部译作伊林的《人怎么变成巨人》。他领导的编辑室发现并出版的青年作者的处女作还有朱志尧的《太阳石》、丁守谦的《有永动机吗》、韩危石的《传播疾病的昆虫》等。贾祖璋热心培养青年编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陈天昌曾与贾事,他写道:“贾先生对青年人的培养和教育,主要不是用话,而是用一颗赤诚的心,”⑦“我修改完书稿,他拿去再加工一遍,然后再递给我看,我领悟老人无言的教诲……就这样一本又一本,一年又一年,我主要是在细看贾先生用工整小字帮助我重新修改的书稿中,仔细揣摩体会,而逐渐成长的。”“贾先生是我从事科普编辑和科普创作的引路人。”同时,他还鼓励青年编辑业余写作,不厌其烦地帮他们看稿改稿,帮助青年编辑成长成熟。
爱因斯坦曾说过:“伟大的科学家的成就往往还不如其人格魅力对世界的贡献大。”科学家兼编辑家的贾祖璋正是如此,他以“小桥流水”(他用“小桥流水”形容自己的性格)般的做事风格一路走来,为我国的科普发展史和科普编辑史都写下了有力的一笔。其成绩功不可没。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那么一个***局动荡,经济落后的年代,他能够一生关注科学发展,致力科学研究,献身科学事业,他高雅的品位、高尚的情操和执著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注释:
①④⑦贾柏松:《献身于编辑事业的贾祖璋》,原载于《编辑学刊》,1989(1)。
②③⑤吴世灯:《走近贾祖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⑥韩仁煦:《花鸟鱼虫皆文章》,原载于《科学与文化》,1987(6)。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