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次听朋友们说起过纳顿节,感觉有些神秘,2011年的夏天,我终于有机会去青海民和看看了。
早上7点多,我们一行三人从兰州出发,经刘家峡,翻山,11点半到达青海民和的鄂家村,这时来自峡口村的参加纳顿跳会队伍和鄂家村本村的跳会队伍已在鄂家村的麦场汇合,纳顿节拉开了序幕,有节奏的锣鼓声响彻云天,气氛热烈喜庆。
鄂家村和峡口村的跳会队伍在麦场两边各自绕圈行进,队伍中有10多位70多岁的老者身穿白色长褂,一手持折扇,一手持彩漆木制的兵器,其后跟着10来个60多岁的老人,手持长笛,接下来还有手持各色彩旗的和拿着柳条的队伍依次跟在后面。整个跳会队伍的舞步原始、质朴、粗犷。老人们手舞折扇,仪态从容,双臂一起一落,脚步一实一虚,起落自然,舒缓优美。他们不时地高喊着,舞得那么忘我,喊得那么豪气冲天!中年汉子们手舞鼓槌,韵味十足地晃着脑袋,他们头戴红缨帽,腰系彩带,扎起脚腿,个个潇洒英武,精神抖擞,威风极了!那吼声响彻云霄,仔细一听,原来他们喊的是“大好”两字!这尽情高昂的吼声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看热闹的人们不由自主地也随声高喊着:“大好!大好!”仿佛这一年的喜气要在这“大好”声中抒发出来!我跟着跳会的队伍不停地按下快门,也兴奋地高喊着“大好”,太痛快了!走在队伍最前面的73岁的马西山老人,跳得那么投入,吼得那么有劲,红红的脸膛,两眼炯炯有神!打鼓的队伍中,这边峡口村,鼓手王春雷和马其山最投入,时而晃着脑袋,时而闭着眼,享受着其中的快乐;那边的鄂家村,鼓手鄂有德,今年52岁,尽情地舞动着鼓槌,汗流满面。人们在舞蹈中陶醉着,喜庆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
两个村子的跳会队伍绕行三个回合后,稍事休息,准备下一个节目。这时主办方鄂家村的村民们端上热茶、白酒和蒸馍,招待跳会的舞者。休息空当,本村大学生鄂西庆告诉我,跳会队伍是按年龄的大小排列的,年长的走在队伍的前头,去年还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出来跳会呢。他们是纳顿节的组织者和纳顿舞蹈的传人。他们虽年过花甲,银须垂胸,可跳起舞来,却还是那么从容自如,步履强健。那一招一式,伴随着有节奏的鼓锣声,跃动得是那么谐调,舞动得是那么优美。
在场的每位老人都和蔼可亲,耐心地给我讲着纳顿节的来历和程序。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是当地土族群众为了感谢神灵、欢***收而举行的参与性极强的文化娱乐活动和民间祭祀活动,宗教色彩浓郁。“纳顿”是土语音译,意思是“玩耍”、“娱乐”。村民们习惯把纳顿称为“跳会”。一年一度的纳顿节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的,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今天是鄂家村当“主人”,而峡口村为“客”,第二天的主场将在峡口村,鄂家村为“客”。
关于纳顿节的历史渊源,民间传说很多,目前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现今,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元末明初,土族人民逐渐摆脱了游牧生活,开始步入农耕生产时期,为了处理农耕生产中的矛盾,协调人际关系,便形成了一种集体庙会活动,即“纳顿”。专家认为,从纳顿节中傩舞、傩戏的内容、形式、服饰等考证,纳顿节应当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于明代早期。
“过去遇到大荒大旱时就不跳了,现在大荒大旱没有了,基本每年都办。老人们非常重视和珍惜这每年一次的纳顿节。”马西山老人感慨地对我说。
据说,每年清明,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就开始筹备了,由这些老人们组成的“纳顿节组委会”商定日程,筹集费用,确定分工,搭台备酒,考虑得非常周全。从跳会的场地上可以看到,几口大锅煮水沏茶,帐篷里小山似地堆满了村民们家家户户送来的大白馒头,还有一箱箱白酒,演出用的服装、道具都安放得井然有序。
热闹的纳顿节自然也是一年一度十里八乡访亲拜友的好场所、好时机。男女老少,装扮一新,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对于青年男女而言,纳顿节则是一个浪漫聚会的时刻。
纳顿节的正会由跳会手、跳傩戏、跳“法拉”三部分组成。跳会手结束后,接下来是傩戏表演,在傩戏开始之前,村里的老人还要来几段“喜询”,由两村人合演,一唱一和,曲子优美动听,唱词内容多是宣扬本村喜庆的事。老人唱得很投入,像是在聊天讲故事。另外还有“杠打”,四人表演,拿着大木棒,互相对打。接下来就是古朴的民间傩戏表演,其中最具特色也是村民们最爱看的,是他们自编自演的《庄稼其》了,也就是庄稼戏。这“庄稼其”由四人扮演,公公、婆婆、儿子、儿媳,还有两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扮演耕牛。四个人都是由20多岁的年轻人扮演,在这场戏中跳得最好的是扮演公公的男子,舞姿优美,韵味十足,是村里有名的舞者,他叫鄂明辉,平时在西宁打工,村里办跳会时,专门赶回来参加跳会。庄稼其意即种庄稼的人,通过老农向他的儿子传授农耕技艺等剧情,以幽默诙谐的形式展现了土族农耕生活,戏中频频出现的滑稽动作,逗得观众阵阵欢笑。
傩戏表演还有《五官》、《五将》、《三英战吕布》、《打虎将》等。《五官》戏是由五个中年人扮演,头戴面具,不时地捏着自己的鼻子、耳朵等五官,各个憨态可掬,十分逗人。《三将》、《五将》、《三英战吕布》等节目多由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断改编而成。《三将》、《五将》中的表演者头戴面具,随着有节律的锣鼓声,挥舞着木制古兵器疾缓有序地进行,不由使人联想起三国时骁将们驰骋疆场的英雄形象。《三英战吕布》以布阵、对打等动作演绎三国故事,再现三英战吕布的场面,突出了关羽的忠烈和威武之气。在这场演出中,扮演吕布的舞者远近闻名,村民们对他赞赏有加。他叫张中西,31岁,放羊娃出身,7岁就开始学跳会了,平时在外面打工,但不管打工到哪里,纳顿节这天都要回来参加跳会。
据专家们说,青海民和县三川地区纳顿的傩戏艺术真实地保留了土族远古生活的具体形态,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土族的生活情形,这对于研究傩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作为青海独有的一种本土文化,纳顿节具有极高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征,也体现了土族文化与华夏文化的渊源关系。
傍晚跳会结束,峡口村的舞者在太阳的余晖下,抬着供奉的四位地方神回到峡口村。第二天,峡口村将是主会场,鄂家村的舞者和村民将去峡口村举行另一场跳会。纳顿节的鼓声还将继续在民和三川大地敲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纳顿节——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