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随着书画市场的日趋繁荣,中国画也步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各种新的创作理念,创作方法层出不穷,传统与创新之间的激烈碰撞,使中国画的外在形式发生了相应改变。在这样的状况下,怎样把握中国画的发展趋势,进而在其中找到确有价值的"真金白银",催生新一代书画大师的出现,便成为书画界和收藏界人士关心的问题。对此,著名画家牟成先生在近日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牟成作品《春讯》68×136厘米
大师身份并非轻易可得
在中国画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缘于此,中国画在外在形式和内在理念上先后经历了数次变革,并通过这种变革使自身日趋完善,达到了今天的高度。
提到中国画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牟成站在统揽中国画历史的位置上认为,所谓的中国画传统并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随中国画发展不断增加、不断扩容、处于动态中的概念。他说,徐悲鸿、林风眠、石鲁等人的创作在今天被认为属于中国画的范畴,而在数十年前,却一度被当时所谓的"正统"不认可,并被冠以了一个"彩粉画"的新名称。可见传统与创新之间存在着一个互相依托,互相补充,互相汲取的关系。
其实,不只是徐悲鸿、林风眠们,在中国画的历程中,石涛、等古代名家的创作都曾不被当时的书画主流认可,甚至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为何他们在今天被尊为一代大师?
牟成说,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在于他们的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有价值的创新,并且实践了"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创造了他们所处时代独有的绘画语言。这就牵扯出另外一个问题,究竟怎样的画家能被称为大师。我认为大师的艺术应当是承前启后的,从传统中来,并对传统有所发展,同时还要有自己的面貌,自己的笔墨语言,色彩语言、形式语言和自己的理论,还要对一批人甚至一代人的创作有所影响。依据这样的标准,不只是当前,甚至已被画坛认可很多年的部分近现代名家都不能被称为大师,更别说那些自封的和炒作出来的大师了。
面向生活才能紧跟时代
借鉴前辈大师的成功经验,当代画家应当怎样继承传统实现创新,着力点要放在那里?
牟成认为,继承传统就是要创作符合中华民族审美规律的艺术,符合中国画强调意境、强调诗意、强调诗书画印统一的一贯追求。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来不断完善,寻求创新的可能性,并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绘画语言和手段。在这之中,实现创新的关键是要面向生活,因为如果不以生活作为源泉,就会使创作脱离现实,游离于时代。
牟成说,真正好的创作,既要有民族性,还要有地域性,更要有个性,
牟成作品《春韵》68×136厘米
牟成作品《巍巍长白雪山情》68×136厘米
不能使创作出的作品雷同他人,甚至填上谁的名字都成,说它是什么时代的都可以。如果一位画家的作品具有上述特性,他的师承关系再好一些,个人也很努力,就很有可能成为名家。相反如果他不注意个性发展,也不注重创新,整天琢磨市场,是没有办法成为大师的。
借鉴西画有益大师诞生
在当代中国画画坛有这样一种思潮,即说中国画创新,必言中西结合,有些画家从借鉴理论到艺术语言,甚至连绘画工具也大量引用,个人创作较之传统的、习见的中国画差异极大。对此,牟成在肯定借鉴西方绘画因素进行实践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说,前辈画家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接触到更多的客观事物和其他的艺术形式。而新一代画家借着时间地理环境的突破,以及文化广泛交流的实现,就应当积极地扩展题材,汲取其他艺术形式的养分,进而突破中国画固有的局限性。不能现在有西服穿却不穿,非要穿长袍马褂,走回头路,走与
我们时代相悖的路。
在牟成看来,西方绘画中透视、色彩、造型等方面,很值得中国画借鉴,在个人的创作实践中,他也引入了相关因素,比如在画远山时,加入了冷暖关系。在艺术构成上,强调对比关系。利用画面中的直线、曲线、黑白、虚实、色块的对比,增强画面的节奏和韵律,增加了观赏的冲击力。
牟成作品《静月》69×69厘米
虽然对西方绘画中有益中国画的部分十分推崇,但牟成认为借鉴西方绘画艺术,不能脱离中国画的根本,要有一定的限度,要符合东方人的审美追求和习惯,保留传统的绘画形式和视觉上的形象,以及传统的中国画绘画手段。他说,从现在的形势来看,凡是能够借鉴西方的画家,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名家,要是一点西方的都不借鉴,是难以在创作上实现突破的。
遵循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理念,牟成针对目前画坛上推崇文人画的风气,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兴起于唐宋之际,并在明清两代形成体系达到高峰的文人画,虽然曾经推动了中国画的大发展,但这种表达个人情感,甚至蕴含孤芳自赏,自命不凡,自命清高,与世无争等消极态度的画种,并不能代表中国画,更不能成为中国画未来的发展方向。从画史上看,真正能够代表中国画面貌或主流的名画大都不是文人画,《清明上河***》不是,《韩熙载夜宴***》也不是。因此,当代画家在汲取文人画养分的同时,应当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积极地反映时代表现时代,不应当独上小楼成一统地执着于个人情感的宣泄。
真大师不以头衔论高低
虽然,牟成对中国画未来的创新发展之路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也对中国画的前景充满了希望。但他并不讳言目前中国画画坛存在的问题,在他看来,只有正视问题,才能正确地把握画坛的现状,进而设法扭转,使之走向健康和成熟。
牟成作品《塞北瑞雪》123×247厘米
在目前的画坛上,有一股很不好的风气,那就是一些画家不将功夫放在画内,而是放在对所谓名头的追逐上。为了尽早出名,使自己的画价快速上升,他们频频在媒体上露面,甚至亲自在拍卖场上以假拍的方式,制造作品高价成交的假象。牟成认为,炒作并非坏事,利用新时代提供的各种渠道,将个人及个人的创作推介出去,使更多的人了解自己,认可自己,原本无可厚非。但像个别人那样纯粹地为了利益,夸大其辞、不合实际地宣传推广,不但会带坏整个画坛的风气,还会损害藏家对书画收藏的信心。试想,一旦这些今天的"名家"、"大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历史所抛弃,花高价购藏他们画作的藏家将会蒙受怎样的损失?
因此,对于书画收藏爱好者而言,如何擦亮自己的眼睛,在为数众多画家中,选择确有真才实学,确实能够在画史上留名的画家,便成为急需掌握的能力。牟成建议,选择投资收藏的目标,万不可看名头。他说,现在画坛有一个很不符合艺术规律的现象,就是凡是美协的理事或一级官员,画作的价格普遍高于一般的画家。实际上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在绘画水平上并不比他人高多少,有的甚至还不如一些从偏远地区走出来的画家。因此,官衔等名头并不能代表某位画家的真实水平,收藏者应当具体考量他们画作的真实水平。
牟成说,从整个画史来看,有升值潜力的画家都是有个性,有明显个人符号和语言的画家,徐悲鸿、齐白石之所以能够被后人追捧就在于他们的创作有个性有特点。他认为,当前的收藏家应当将目光投放在40岁到50岁的画家,他们的画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可塑性比较强,如果继续努力,会很快成为名家。而且藏家收藏他们的创作,也是对他们创作的支持和鼓励,有利于他们尽快地成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笔墨随时代才是真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