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质礼器在《诗经》中多次被提及,如圭、璧、璋、瓒等。古人借助玉礼器实现与神灵的沟通,寄托希冀与愿望,玉在古代社会中发挥着不容取代的作用。同时,玉礼器在形制和使用等方面亦是有着严格讲究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诗经》;玉;礼器;文化内涵
一、《诗经》中用作礼器的玉
礼器是中国古代贵族在祭祀、朝聘、宴飨、征伐、丧葬等活动中使用的器物。圭、璧、璋、瓒等玉质礼器在《诗经》中多次被提及。
“圭”、“璧”是古人常用的礼器,《云汉》云:“圭璧既卒,宁莫我听。”周宣王时期连年大旱,烈日炎炎,山秃河枯,灾荒饥饿连延,民不聊生,宣王愁苦,为消旱灾,祭神求雨,用尽圭璧。此处圭璧用以祭祀天地、求风乞雨。《韩奕》中亦有诸侯朝见天子时,以圭作礼器的描述:“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
据文献和考古研究,圭呈长条形,上端约为三角形状,下端为正方状,是古代贵族朝聘、祭祀所用的重要玉礼器,其大小不一,《禹贡长笺》曰:“圭,瑞玉,上圆下方,以象天地,以封诸侯。”。璧呈圆形,中间有孔,孔的半径约为整个璧半径的三分之一。《尔雅》云:“肉倍好谓之璧。”“肉”即“边”,“好”即“孔”,“肉倍好”即指边缘半径是孔半径的两倍,其形状像天。
《大雅・朴》一诗以文王出征前祭祀之事为主要内容。“薪之之”点出周文王出师前烧柴以祭风神、雨神、司中、司命等,叙写祭祀场面:“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捧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其中提到礼器:璋。
据《周礼》记载,“璋”形状像圭的一半。璋的种类大致有五种: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赤璋用以祭南方之神朱雀。大璋、中璋、边璋之鼻,“形如圭瓒”,天子巡守之时用以祭祀山川。牙璋是***旅治兵的符节,“以起***旅,以治兵守”[1]。
“瓒”亦是古人祭祀常用的一种器物,玉质,勺形状,勺内镶黄金,多用圭作柄。《诗经・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古代君子通过祭拜神灵来寄托求福得福的希冀,“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除《诗经》中涉及到的玉质礼器外,中国古代用作礼器的玉还有很多。同时其背后也是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
二、玉作礼器的文化内涵
玉作礼器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杨伯达先生提出:“玉在尚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经历了六千余年的发展,被制成祭器以祀神灵,琢以瑞信象征统治权力。”考古研究成果也证明了此观点,考古学家于红山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等都发现了用作礼器的玉:琮、璧、圭、璋等。
1、玉作礼器之因
因生产力水平低下和思维不发达,“原始人感到自己是被无穷尽的、几乎永远看不见而且永远可怕的无形存在物包围着:这常常是一些死者的灵魂,是具有或多或少一定的个性的种种神灵。”[2]他们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认为万物皆有灵,且通过对神灵的祭拜来祈福、求平安。
祭祀是古代社会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私有制产生初期,为数不多的玉器是非常重要的奢侈品,多被社会上层掠取和占有。原始人的思维“以互渗律作为最高的指导与支配原则”,他们认为自己所需要的,也正是神灵所需要的,自己所珍贵的,也是神灵所珍贵的,所以一定意义上选择了“玉”来祭神灵拜祖先。
《说文解字》中将“灵”解释为“巫以玉事神”,《越绝书》亦云:“夫玉,亦神物也。”在用于祭祀、朝聘、征伐的过程中,玉日益被赋予崇高的神秘的灵气,被看作天地精气的结晶、神人心灵沟通的珍贵器具。
2、玉作礼器之类
出于现实需要及思维和心理,古人根据玉的颜色和形制,结合本身对天地四方的认识,加工制作出各种礼器。《周礼》中提到了六种最重要的玉质礼器:
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玉璧源于人们对天的信仰,进而仿天之圆形进行创作。它是人们原始信仰和宇宙观的反映。”[3]“以苍璧礼天”一是两者形状上有相似之处,二是“苍”即“青”,“青”即天之色,两者在颜色上的相通。“礼东方”意味着立春,郑玄注曰:“圭锐,象春物初生。”圭的一端约呈三角形状,尖锐,像春天万物刚开始生长的样子。阴阳五行中东方属木,木色青,故选择“青圭”。“礼南方,以立夏。”“以赤璋礼南方”从形制方面讲,“半圭曰璋,像夏物半死”;阴阳五行中南方属火,火为赤色。
“琮是天地贯穿的象征,也便是贯穿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4]《说文解字系传》曰:“像车缸者,谓其状,外八角而中圆也。”“琥”,“谓以玉为虎”,是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质礼器。“琥猛象秋严”,[5]阴阳五行中,西方属金,金色白,故用“白琥”作礼器。“璜”呈半璧状,为半圆形,“礼北方”,象征立冬,祭神玄武。“象冬闭藏,地上无物,唯天半见。”[6]且阴阳五行中,北方属水,水色黑,故祭北方时用黑色半圆形的璜,即“玄璜”。
古人根据玉的颜色和形制,配合阴阳五行说,加工而成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古礼玄苍璧,黄琮赤璋,白琥玄璜,以象天地四时而立名尔。”[7]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礼器外,戚、钺、环等也是重要的玉礼器。
3、玉作礼器之征
古人借助玉礼器实现与神灵的沟通,寄托希冀与愿望。同时玉礼器在使用上也是有严格讲究的,正所谓“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治化”[8]。
《周礼・大宗伯》曰: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六瑞”为六种玉质瑞信之物,形制大小各异,分别为不同身份、不同等级的人所执。镇圭“长尺有二寸”,以四镇之山作为雕饰,“镇”即“安”之意,为君王所执,意为安定四方。桓圭、信圭、躬圭都为“命圭”。桓圭“长九寸”,用宫室之形作为雕饰,“桓圭盖两面,面各琢二棱,合之为四棱,正与四桓楹相似。”为公爵所执,取栋梁砥柱之意。信圭、躬圭分别为侯爵和伯爵所执,长皆为七寸,两者都以人形作为雕饰,为慎行保身之意。谷璧、蒲璧皆为五寸;前者以谷纹为饰,后者以蒲纹为饰,各取“养人”、“安人”之意,分别为子爵、男爵所执。西周社会等级森严,“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9]六瑞首先便是执有者地位尊卑的标志之一。其次,六瑞也是镇守邦国、统治权力的标志,“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10]。
张光直先生在《考古专题六讲》中曾经说过:“在古代艺术的研究上,至少是在中国古代商周艺术的研究上,我们一般多同意‘***治、宗教和艺术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看法。”玉礼器也正是这样,礼器本身是与所处社会的***治、宗教以及人们的思维、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可称作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阮元.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 周南泉.论中国古代的玉璧[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
[4] 张光直.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A].文物与考古论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5] 阮元.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阮元.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8] 郭宝钧.古玉新诠[A].中国科学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本下册)[C].北京:商务印书馆,194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诗经》中玉作礼器及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