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泮池作为孔庙水池的特有型制和专用名称,具有特殊的文化寓意,,它是儒家圣地曲阜泮水的象征,也是地方官学的标志。设泮池以蓄水,隐含有希望学子从圣人“乐水”,以水比德中得到启示之意。泮池、泮桥体现了礼制,蕴含鼓励学子跳跃龙门的殷切之情。泮池中的水绝大多数是活水,这种设计是儒家思想“孔泽流长”的象征。泮池的设置,还增添了孔庙的灵气,优化了整体环境。
关键词:文庙;泮池;泮桥;地方官学;儒学;建筑文化
中***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1-20(7)
作者简介:李鸿渊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孔庙,又称文庙、夫子庙、先师庙,是祭祀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庙宇。遍布中国境内的孔庙,可分为两大系列:一是家庙,仅有曲阜本庙、“南宗”衢州孔庙:二是官庙,包括京师孔庙、地方文庙。官庙是官府修建的庙堂与学馆合一的设施,功能是祭祀先圣孔子和培养人才,故又称学宫。庙前设有泮池,池上一般有南北走向的石桥。学子们又称泮池为“学海”,寓意学海无涯,苦读成才;老百姓叫泮池为孔子的洗墨池。古人出于尊孔,把泮池作为孔庙水池的专用名称,因而也就具有特殊的文化寓意。
一、泮水象征 官学标志
鲁国是西周初周公姬旦长子伯禽的封地,往后素以“礼乐之邦”饮誉于史。古泮池遗址尚存,位于今曲阜孔庙东南方不远处,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水池,面积近似于一个标准田径场。关于泮池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鲁颂・泮水》,一般认为这首诗是赞颂鲁僖公战胜淮夷的战功,同时也体现了鲁国崇阁礼、重教化、尚德义、重节操等文化传统。诗中提到的泮宫,是鲁僖公在鲁城南郊的泮水边兴建的宫殿,当时是具有祭祀和教化功能的礼制建筑。《礼记・礼器》篇载曰:“故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泮宫。”
西汉初年,曲阜是汉景帝的儿子鲁恭王刘余的都城,恭王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灵光殿。王逸之子王延寿《灵光殿赋》中云:“渐台临池,层出九成。……玄醴腾涌于阴沟,甘露被宇而下臻。”这里的“池”即古泮池,“玄醴“即泮水。南朝郦道元《水经注・泗水》有云:“(灵光)殿之东南即泮宫也,在高门直北道西。宫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东西百步,南北六十步;台西水,南北四百步,东西六十步。台、池咸结石为之。《诗》所谓‘思乐泮水’也。”今泮池,当为台南水,只是南北已变窄。隋大业七年,济州秀才、前汝南郡主簿仲孝俊作《陈叔毅修孔子庙碑》,其中说道陈县令“于是官曹无事,囹圄常空,接士迎宾,登临游赏。睹泮水而思歌,寻灵光而想赋,加以祗虔圣道,致敬明神”。明代时,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绪改为别墅。代兄袭封衍圣公的孔弘泰,有《游鲁泮宫》诗:“雨余无事日,情思正悠然。曲径连芳草,高台锁暮烟。幽芹香馥馥,皓月影悬悬。鲁泮闲游处,何须画辋川。”弘治年间,首辅李东阳奉旨监修被焚的孔府、孔庙,还将女儿嫁给了孔子六十二代孙、衍圣公孔闻韶。其间他多次作诗写赋,勒碑刻铭,记此盛举。《南溪赋》中曰:“偶遇孔氏之父老,过而问曰:‘美哉溪乎!其源可得而知乎?”’父老曰:“此周封之遗墟,汉国之故池也。其前则两观之门,其后则灵光之基也。地以人胜,事随代更,逮我故公,而南溪是名。”“南溪”即泮水,“汉国之故池”即古泮池。嘉靖间,有吴中名士周天球书“古泮宫”碑。孔尚任《阙里志》载曰:“池水涟漪,藕花数顷,中有溪堂、水谢、花坞、钓台,亘之以长堤,通之以溪桥,遂为里外二湖。画舫箫鼓,载月容与,鲁候思乐泮水,仿佛如睹也。”康熙进士、曲阜人颜光猷有《南池》诗曰:“阴阴杨柳锁春台,池畔荷花独自开。明月画船无客醉,吹箫时有玉人来。””乾隆帝九次驻跸阙里,曾特地作文赋诗,以证泮池之址及其名。因此,古泮池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园林遗址和官学遗址。
《礼记・王制》规定:“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日辟雍,诸侯日泮宫。”《白虎通・辟雍》以为:“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以法天;雍者,壅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诸侯日泮宫者,半于天子宫也,明尊卑有差,所化少也。”《诗・鲁颂・泮水》毛传:“泮水,泮宫之水也。天子辟雍,诸侯泮宫。”郑玄笺曰:“辟雍者,筑土障水之外,圆如璧,四方来观者均也。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说文解字・水部》释曰:“泮,诸虞乡射之宫,西南为水,东北为墙。”后来,随着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不断尊祟,鲁国泮水、泮宫在很大程度上也逐步演化为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代名词。后世沿用故称,以辟雍指中央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以泮宫代指府州县地方官学。
地方官学孔庙中兴建泮池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受鲁国泮水影响,早期的泮池平面多数为方形,其位置不固定,多数在明伦堂前。最早在棂星门前建泮池的地方孔庙是建康府学(今南京夫子庙),创建于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景定建康志》中的府学***上有“半璧池”,因为壁池是太学的别称,建康府学以半璧池来自比古时诸侯国所设的学校。南宋时的泮池都是长方形,多数位于明伦堂前,例如福建泉州府文庙在南宋绍兴七年重修时,在明伦堂前开挖方形水池作为泮池。元代时,各地方官学孔庙的泮池尚无一定的规制,仍以矩形为主。明代是泮池普及和规范化的时期,明人王圻编辑的《三才***会・宫室》中有天子辟雍、诸侯泮宫的***示,对泮池的规范化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学孔庙在棂星门内外建泮池已成规制,形状为半圆或近似半圆,故俗称月牙池或偃月池。那些早期的矩形泮池纷纷被修改,例如泉州府文庙泮池至万历四十年改为半圆形。清代沿袭了明代的地方官学孔庙型制,新增设的县都在县学孔庙中建设半圆形泮池。“
泮池一般设置于棂星门内外,形状为半圆形,外国内直,池上架设石拱桥,这是文庙的一种特有型制。形状为半圆,不盈不亏,象征中庸之道。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就像这半圆的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但也有特别,如苏州府文庙、云南楚雄文庙保留矩形,且苏州文庙在府学仪门之外;云南建水文庙的泮池呈椭圆形;南京夫子庙是将秦淮河在府学南侧的部分河段拓宽,作为泮池。
进入孔庙的大门后,让人们感觉与其他祠庙不同的首先是泮池。“池中之水有阻隔之用,池上石桥有连通之用,它是孔庙中内外空间的界定和过渡”。泮池作为儒家圣地曲阜泮水的象征,学子、教师及地方官员看到泮池,自然心头会升起崇敬之意,为进入大成门祭祀至圣先师烘托了庄严肃穆的气氛。孔子生前虽然不是诸侯,死后却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极高封赏,所以泮池成为文庙特有的建筑,象征孔子讲学的学宫,也是地方官学的标志。
二、以水比德砥砺品行
“比德说”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格。意思是在欣赏自然景物时,观照其特征,通过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把自然山水人格化。
关于孔子“乐水”的情况,除《论语》、《孟子》之外,《荀子・宥坐》、《说苑・杂言》、《韩诗外传》、《孔子家语》等均有孔子回答他的学生子贡关于为什么“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这一 问题的记载。可见孔子的一生对水有着非常特殊、异常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亲水、爱水、咏水、论水,不仅仅是陶醉、流连于水的自然之趣,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水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从中领略和阐发人生的真谛。可以推知,后世设泮池以蓄水,隐含有希望学子们从圣人“乐水”、以水比德中得到启示,进而砥砺品行的用意。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上古时候的一首歌谣。孔子一次与学生外出,听到此歌后感慨地对弟子们说:“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孟子・离娄上》)清濯缨,浊濯足,这本是水给予人们的便利,但孔子却从这个简单的事实中教训弟子要清高自爱,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忠奸善恶、荣辱祸福主要取决于自己。在儒学那里,“清”是人格的高品位。陈文子弃其禄位,孑然一身,三去乱邦,心无窒碍,孔子谓之“清矣”(《论语・公冶长》);伯夷“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孟子赞之“圣之清者也”(《孟子・万章下》)。水之纯净清澈,亦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人格的映现。
《荀子・宥坐》篇中有两段记载。其一曰:“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孔子在对水满而覆的感叹中,让弟子得到了“满招损,谦受益”的警示。其二曰:“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一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洗洗乎不浞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可见,孔子不满足于纯粹的观赏自然,而是试***沟通水之性与人类道德精神的内在联系,以推衍出儒家立身处世的道理和准则。水的许多特征“似德”、“似仁”、“似义”、“似勇”、“似智”等等,确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有着十分近似的特征,因而为孔子和儒家的“智者”、“君子”所愉悦。于是,孔子便顺理成章地把水的形态和性能与人的性格、意志、知识、道德培养等联系起来。这样,水也就咸了体现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感性形式和观念象征,成了儒家文化的道德之水、人格之水。孔子这种比德论的水之审美观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许多思想家都以此来看待水之品性。 371158929
《论语‘雍也》篇中,孔子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朱熹《四书集注》曰:“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就是说,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而“智者不惑”(《论语・子罕》),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同样具有“动”的特性。智者之所以乐水,就在于水中含有至上之道而值得智者乐之。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卷三中对水所具有的道德品性作了详尽的论说:“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
《论语。子罕》篇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在尼山观水,看到滔滔的沂河水激起一个个浪花和漩涡,由东向西,绕尼山脚下汩汩流去,不由想到那些不断过去的岁月,像流水一样不再复返,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此,后人在当年孔子观川处修建了观川亭,以作纪念。前来拜圣者都争相立于亭上,居高临下,观览滔滔五川之汇流,领略孔子思想之境界,感受光阴流逝的意境,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此外,泮池中常常培育具有“比德”意义的植物来表达一种高洁的志趣,以砥砺学子情操。如多植莲,寓意出污泥而不染,且与“爱濂”谐音。
三、体现礼制 激励学子
“在孔庙的建筑中,也隐含着许多传统道德观和儒家思想文化来喻世警人”“文庙内寓意丰富而深刻的各式建筑及文化植物的聚合,其实也是儒家文化思想以物态化的方式的聚合”。文庙中每一种建筑,甚至每一件***案、装饰,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成为一个个承载儒家文化信息的载体或“标本”。如大成殿之“大成”取“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之意,礼门、义路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思想,明伦堂彰显的是让人“明人伦”、懂得儒家伦理道德之意,等等。学子们踏上泮池,就意味着从普通市井之地进入到了神圣殿堂――当地最高学府。可见泮池的设置,象征着对礼制的尊崇。明嘉靖进士沈良才《修儒学泮池记》中云:“修泮池者,壮学宫也;壮学宫者,尊孔子也;尊孔子者,崇其道也。”
泮池上的石桥,称为泮桥,又名青云桥。过去的士子在临考前,都要在文庙这地界儿休息清谈,一旦考中秀才,才有资格游泮池。秀才新入学时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登桥跨泮池,从棂星门入孔庙,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或游泮。故取得功名,常称之为青云得路。在从前,这可是人生一大转折点。尤其是元、明、清时代,参加科举的必须是学校的生员。这样入泮读书,就成了“学而优则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阶梯。光绪间修《日照县志,艺文志》记载了秀才郭位《日照入泮广额恭纪》诗:“盛世师儒重,弦歌近有加。偏栽桃李树,共泛斗牛槎。瑞应宫墙柳,光生泮壁花。文波饶雨露,学海幻龙蛇。满地皆芹草,无方不物华。由庚谁款步,参赞覆红纱。”字里行间,洋溢着他有幸入官学读书的喜悦心情。
按照古时的礼俗,凡考中秀才以上功名者,都要绕池三周,以纪念先师孔子,表示永效先师之法,安邦治国,有益于天下。中举人者更要在桥上挂满灯笼,取“登龙门”之谐音意。一般人进文庙,须绕池而行,唯有状元才可以从桥上走过。这里面不仅体现了等级,也有激励学人的成分,因此泮桥也叫“状元桥”。天津府庙泮池的石桥又叫“鱼化桥”。据《新校天津卫志》记载,明成化元年天津卫人刘钰、卫琳曾见池内有鱼跃之,是年秋中举。“鱼化”来源于“鱼跃龙门”典故,是说凡能跃过龙门的鱼,即可成龙。就是现在,哈尔滨文庙、吉林文庙等还举行“状元桥上送状元”之类的活动,为每年全省、全市高考文理科状元送行。江阴居民历来有大年初一到文庙“走三桥”,以求“福星高照”的习俗。
泮池、泮桥一般设有石护栏。陕西韩城文庙泮池周围和石桥两旁,均有望柱、高两尺余的石栏围护。哈尔滨文庙的池上架一座单孔拱桥,池边环绕汉白玉栏杆,共有四十根望柱及雕刻栏板;泮桥是由四十六根望柱、五十块栏板构成的汉白玉石拱桥,可谓泮池如月,虹桥飞架,白玉雕杆,剔透玲珑。近年修复的郑州文庙的泮池、泮桥,均置汉白玉石护栏,由望柱、栏板和抱鼓石构成,栏板浮雕二十四孝***及吉花圣草***案。广西恭城孔庙泮桥的桥面,饰以云纹浮雕,寓意“青云直上”。泉州府文庙泮桥上石板横铺、护以栏杆。两旁栏柱雕石像,象征太平景象。桥板七十二条, 隐喻孔子七十二贤人;外行第七条石断为两截,象征被逐出孔门的叛徒樊迟。江苏江阴文庙泮桥的栏柱成竹节形,表示高风亮节,毛笔笔头状的柱头,则指文运昌行。曲阜本庙的泮桥建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位于金声玉振坊和棂星门之间,为单拱石桥,桥面的石阶雕有双龙戏珠***案,与众不同。桥下便是有名的泮水,呈半圆绕过,遗憾的是泮水早已干涸。
各地孔庙的泮桥形态各异,各具千秋,以拱桥居多。只有苏州文庙、四川资中文庙等,为平桥。并排三座石拱桥,为泮桥较常见的样式,诸如上海文庙、嘉定孔庙、江苏江阴文庙、四川德阳文庙、中江文庙、渠县文庙、云南楚雄文庙、腾;中文庙、辽宁兴城文庙等。一说,泮池上的三座桥表示前面的路途还有三关:省级乡试、礼部会试、皇帝殿试。一说,取“四海大观”之意,因为三座桥将水池一分为四。还有一说,中间的桥较左右两座稍大,举子中了功名后均要到孔庙拜见孔门祖师,中状元走的是正中,榜眼和探花分别走的是左、右两座,三桥的高度也略有差异,显示出严格的等级区别。泮桥还有很多是单座的,拱数不一,如甘肃武威文庙、哈尔滨文庙、广东揭阳学宫是单拱的,韩城文庙是双拱的,江西安福文庙、贵州安顺文庙是三拱的,济南府学文庙是五拱的,中间一拱最大,两边对称递减。泉州府文庙泮桥长达二十六米多,九跨,中稍拱突。还有少数的泮桥是两座的,如嘉兴府孔庙的泮池上有两座石拱桥,分别名日“腾龙”、“起凤”。有的文庙没有泮桥,如西安府文庙、四川犍为文庙。
古人向有采菊和采莲的风雅,但在早期还有过采芹之风,如《诗经》中《泮水》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采菽》日“沸槛泉,言采其芹”。古代士子去文庙祭拜时,都会到泮池中摘采水芹,插在帽檐上,以示文才。因此,“采芹人”也是古代读书人的雅称,“芹藻”则用来比喻贡士或有才学之士。现在济南府文庙、台南文庙的池畔砖壁中央嵌着“思乐泮水”的石刻,建水文庙泮池中的“思乐亭”,均出自这个典故。水芹有时还作为进献之礼,表示亲近之情。如唐代高适《自淇涉黄河十三首》之九中,就有诗句“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红楼梦》的作者曹,有三个雅号:雪芹、芹圃、芹溪,都离不开一个芹字。据说是因为曹家祖上三代都曾是康熙的亲信近臣,颇受皇恩,所以取名;取号含芹,乃表知恩***报,献芹之心。《红楼梦》第一回就有“芹意”一词;而“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第十八回),就是贾宝玉题吟稻香村的联句,其中的“采芹人”当指后来考取功名的贾兰了。
由上可知,泮池、泮桥的设置,不但体现了礼制,还蕴含鼓励学子跳跃龙门、月中折桂的殷切之情。
四、孔泽流长 优化环境
宋学集大成者朱熹,曾经从福建千里迢迢来拜谒曲阜,即以古泮池为原点,“盛日寻芳泗水滨”(《春日》),开启了他的文化寻根之旅,其习儒大悟后的心得之作:“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大概也投射有泮池水的影子吧!作为学生或学者,只有心如止水,才能映鉴万物,才能做好学问,但这种静又是一种充满生机的沉静,绝不会给人以死气沉沉或是无所作为的感觉。所以泮池中的水绝大多数是活水,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保证早时不枯,涝时不溢。这种设计,是儒家思想“孔泽流长”的象征。正如山东乐陵文庙大成殿楹联所云:“道若江河,随地尽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犹是春秋。”元末明初理学家汪克宽《泮宫赋》中云:“步前除以徜徉兮,睹泮池之澄碧。”明李东阳《鳜鱼***――为掌教谢先生作》诗云:“泮池雨过新水长,江南鳜鱼大如掌。”明弘治进士陈缕《唾馀集》中,有《泮池秋月》诗曰:“半壁池中月一天,波光月色两婵娟。免穿云破冰壶泄,鱼跃萍开宝镜悬。桂影飘飘侵赋笔,芹香采采照书毡。夜深想到观澜处,洙泗源头在眼前。”明万历时无极人安嘉士《泮泉》诗云:“泉通泮水润儒林,泽被生民抵万金。百尺洞开天地眼,一流清湛圣贤心。分来诛泗渊源派,衍作滋川道脉深。学海人龙从此出,风云时聚霈甘霖。”
尼山孔庙棂星门前有一条山涧,涧水潺潺,蜿蜒流经庙前泮桥,注入山下的沂河。人们称之为“智源溪”,将孔子出生地比喻为智慧之源。清雍正进士、邹县知县王尔鉴《尼山》诗中有句:“智源溪水浩瀚流,沿流讨源者颇众。关闽濂洛支派通,大海朝宗百川共。一泓活水千秋澄,谁向智源窥体用。”
泉州府文庙泮池比较特殊,在大成殿拜庭前方,与内河相连,可通潮汐。照原样修复后的贵州思南府文庙,前院料石镌地,泮池居其中,院右有育贤井终年不竭,井水泻入泮池,故使泮水清澈透底。济南府学文庙中的泮池,位于东花墙子街西侧,是始建于宋代的重要泉水景观,泮池水自池底涌出,旧时与芙蓉街诸泉汇为一处,顺北岸溢水孔溢出,沿暗渠北流入大明湖。但由于年久失修,泮池一度成为死水。近年经过修复,重现了古街老巷潺潺清泉绕街边的景观,为小区居民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股股清泉从濯缨泉流经起凤桥流入整修一新的泮池,又汇入曲水亭河,使原本一潭死水的泮池重新复活。文庙泮池有石栏围护,常年水深及半,不见消涨,门外奎阁倒影映在池中,被誉为“玉笔点舟池”,成为文庙一景。海南文昌学宫泮桥边,有一眼古井,名日“圣泉”,泉水甘甜,数百年来从未干涸。
真州(今江苏仪征)文庙泮池原来与外河相通,有“泮水源通淮泗远”的说法。池边遍植细柳,池内满泛荷花,芹藻飘香,伴随着雀鸣莺簧,构成了一个上佳的读书环境。晚清诗人、画家诸乃方,曾有组词《浪淘沙・真州八景》,歌咏家乡景物,其中“泮池新柳”曰:“游学志鹰扬,向此趋跄。郁葱佳气满明堂。泮水源通淮泗远,芹藻留香。古柳拂宫墙,行听莺簧。柔条嫩碧舞低昂。多士惯邀青眼顾,云路翱翔。”
相传当年孔子在鲁城设教,常带学生来这里游乐、采芹,使学生有更充沛的精力读书。可以想见,当时的泮宫、泮水一带,应是个自然、人文景观俱佳的所在,是孔子当年教学之余的游憩之所。古泮池自古就有地下泉水上涌,是养鱼种莲的好地方。孔子当年在这里,或独自徜徉,或与弟子闲谈,临水之间必有许多的会心之处。民俗以为:面水为吉。泮池的设置,的确大大增添了孔庙的灵气,优化了整体环境。
建水文庙泮海,水面广四五十亩,碧波荡漾,周边柳丝轻拂,海中偏北部有一连接堤岸的小岛,岛上有造型美观的亭子,岛岸间跨三孔石拱桥,这本身就是一处好风景。水汽蒸腾之时,置身其间顿有超然尘世,飘飘欲仙之感。尤其立于海北半站台南望,水天一色,乃是建水古十景之一的“焕山倒影”。这是园林中典型的借景手法。古人曾写下《郡学泮池》诗,日“活泼源头一鉴泓,分来洙泗焕文明。影垂远岫层层翠,纹绉澄波细细生。晓日光腾芹藻润,春风虚指李桃荣。漫云观海难为水,无数蛟龙奋太清。”走进湖南宁远文庙,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宽广的庭院,草茂花繁,飞红滴翠,宛如一座花园,泮池内的荷花亭亭如盖,生趣盎然,为莘莘学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跨进云南凤城文庙的大门,总能让人抛开凡尘俗世的喧扰,觉得清幽异常,心地澄净。泮池虽然不大,却也是细水长流,众多苍劲的古木,带着天地灵气迎面而来。无怪乎古人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来形容当时学子们的生活环境了。台南孔庙的泮池依古制辟建,池中涌泉喷流不绝,与庭前绿荫连成一片,现已成为游客、民众流连之所。
此外,泮池还有一个实际的功用,就是蓄水消防。古建筑师把它设计成半圆形,既增添了园林的艺术美,又可起到蓄水的作用。在此,我们不能不让人叹服古人的智慧。
“建筑作为艺术的一面,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其他的艺术一样,并且是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又赋予建筑以民族性。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的形象往往会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反应。”孔庙建筑有其作为物质实体保存的长期性,它在物质功能上的通用性和在精神功能上的超越时代性使之不但通过其动人的艺术形象,更是通过它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环境氛围,向我们传递着一种强大的文化信息,使我们的心情受到感染。可以这样认为,孔庙作为古代文化传统的象征之一,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岁月流逝、时代变换,已没人惊扰泮桥的风雨,也少有人留意泮池的美丽;但华夏文明的薪火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近年来,随着国学的复兴,孔庙再次焕发青春。总之,泮池乃至孔庙的社会功能虽已大多成为历史,但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仍留给人们深长的思索和回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孔庙泮池之文化寓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