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戴世强,上海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下,年轻人读书不那么快乐,课业太重,压力太大,中考、高考的“紧箍咒”压得很多孩子喘不过气来。大学里,快乐读书者的比例不算大,也有“快乐自流”过头的,最后尝到“被关住”的苦果;不少大学生随波逐流,没有感受到读书之乐。研究生中,真正快乐读书的也为数不多,更多的是被“学位” “求职” “前程”的“缰绳”牵着鼻子走,难以品尝读书、做学问的无上乐趣。我读过近22年书,也经历过这3个过程。
怎样快乐读书?根据自身的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一、除了确定人生大目标之外,不断给自己设定学习小目标。例如,3个月里浏览一本经典学术著作(初步读懂);两周内做完数理方程的10道难题等,一旦完成,就会觉得很快乐。我在大一放寒假之始,规定自己要做吉米多维奇的《数学分析习题集》中的300道题目,于是,大部分时间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快乐地做习题,直到当天的指标完成了,才伸伸懒腰站起来,心里美滋滋的。
二、用批判的眼光去听课。我上课特别专注,不放过老师的每句话。由于事先做过预习,对所听的课程内容心中有数,在接受老师合理演绎的同时,对他(她)的讲述不断在心里做评论:对于讲得巧妙之处,暗暗叫好;对于讲课中的败笔,则暗自批判,有机会则公开评论。高中时教三角(当时的数学课分成代数、几何、三角这三门)的老师最怕我举手,因为我常提出比他更好的演证思路(我至今仍感谢他允许我打断他讲课的宽容)。现在不少课堂不允许这样乱插话,但批判仍可在暗地进行,如果在心里成为“赢家”,不是很可以自得其乐的么?
三、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结成“死***”,不断切磋学业。一人苦读有点闷,不如三五成群地读书。我的导师郭永怀先生(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在南开读书时就组织了名为“微社”的读书会,一起追求知识和读书乐趣。我在高中时,4个同学自发地成立奥数小组,课后在一起啃难题,做出来了就大呼小叫,还拿自己可怜的零用钱买糖果来“犒劳”自己。在大学里,毕业论文也是与一位同学合作的,半年时间里,几乎天天讨论,很多结果有时分不出是谁的主意,最后,我俩一起得到毕业论文的全班最高分。研究生时代,8个人住一个寝室,自然地形成学英语的“死***”,每天起床后睡觉前,“半英语半汉语”地插科打诨,例如,我们去WC的暗语是“see aunt”(“go to see my aunt”的缩略说法)和“pass water”,这是集体背诵《英华大词典》的“成果”。直到现在,我们的课题组seminar里一直在快乐地讨论着,有时“没大没小”地争论得脸红耳赤,不亦乐乎。去年,上海大学一批本科生发起组织晨读社,每天清晨几十个人在校园的泮池边结伴读书,我获知此事后,立即撰文大声叫好,我最近打听了一下,据说,晨读活动还在有效地进行着,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四、不断小试牛刀,“炮制”一些“小作品”。学过的知识用了才记得住。例如,研一那年学哲学,一般人觉得枯燥,我就给自己岀一个题目:“试论哲学与力学的关系”,除认真听课以外,课后自己搜集资料、读大部头著作,特别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啃了一遍。几个月下来居然凑成一篇洋洋万言的小论文。碰巧,课程结束时,考试的题目是“论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要求在3个小时里写出一篇论文。由于我早有准备,洋洋洒洒地敷衍成文,居然得了创纪录的95分。英语作业中有作文,我和同学就把每个周日变成快乐的星期天,花两三个小时写英语散文,每次都被老师改成“一片红”,还加有“Very good”的批语,看了十分开心。平时,看到一本好书,听了一个有趣的学术报告,就随手写一点读后感或评述,既整理了所学的知识,又练了笔头,也成了我记得不少往事的缘由。
五、不同的时间读不同的书。每一天,人的活力总在不断变化,要寻求读书的快乐,就得在不同的时段读合适的书。我年轻的时候,若有一天的自由支配时间,一般早起学英语,头脑清醒,记得住;上午精神好的时候读难懂的专业书;下午有一段时间昏昏欲睡,就读内容简单的书;晚间精神好,尽力啃难题,想艰深的问题;零碎时间读报、读闲书。这一习惯一直沿袭了下来,例如,近来养成了每天泡脚的习惯,就利用这20分钟时间,读一份8版的《文摘报》(去年为上海交大出版社做事后收到的“礼品”),双脚和脑袋一起享受美好时光,优哉,游哉!
上面这些法子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青年朋友们可以参考,不一定管用,合适的好法子还得自己创造。
总而言之,我一直在快乐地读着书,觉得活得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