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界素有“南季北赵”一说,“南季”是季鸿先生,“北赵”为赵荣光先生。二人学术研究有许多交叉之处,可谓惺惺相惜。季鸿先生的离世,令人扼腕。赵荣光先生接受了本刊的特别专访。
特别专访 赵荣光(Q&A)
Q:可以谈谈您和季老的友谊吗・
A:我与季老交流仅在学术与食学领域而几乎不及其他,历史话题无拘,彼此心照而尊重,这大概是我们的交谊所以坦诚笃实而历久弥坚的原因所在。季老生于1931年,我与季先生可谓忘年的至交诤友。
Q:当年您写过一篇《志同道合,风雨同舟二十五年》,而今算来应该是30年了。彼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A:1987年季老被难镏菔Ψ堆г海ㄏ盅镏荽笱В┑魅谓苏商专中国烹饪系(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为中国烹饪的发展而努力。我与季老因食学研究而结缘,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国烹饪文化理论建设、饮食文化和食学的思考等方面,观点都高度接近。季老与我,彼此以文相知,一见如故。
可以说,我和季老之间是彼此信任的友谊关系和互相影响的学术关系。数年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饮食文化研究专栏”曾专题评介季老的食学研究,我被推为“最理想的撰稿人”。在最终成文时,我又再次趋庭拜谒。一落座,季老就慨言:“你赵先生写我,我非常高兴,‘当今天下舍你其谁?’文章题目我都想好了,就叫《志同道合,风雨同舟廿五年》。”我笑回应:“就这样。”(《中国烹饪高等教育的文化境遇――与季鸿先生风雨同舟廿五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
Q:您对季老的评价是什么?
A:季老在烹饪、餐饮、饮食诸领域以及食学研究丰厚巨重。
第一,中国烹饪高等教育的科学化。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以及这个领域里相关联的一切重大问题,季老都做过涉猎和探讨,都有令智者服膺的好见识。为中国烹饪高等教育的发展,季鸿先生奉献了毕生的力量。
第二,饮食文化作为一块学术研究领域的开拓与一个学科的建立,季老亦功不可没,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很发达,但多是零零散散的文化碎片。季老学养深厚、文理兼通,披犁建树、一往直前,以继往开来为己任,在中国饮食文化和食学科体系的建设方面,季老可谓功勋卓著。具有学科建设奠基性的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先后出版并广泛使用至今的两套中国烹饪高等教育系列教材,季老既是主要的著作者,同时又都是总编审。他的《烹饪化学基础》《烹饪学基本原理》《烹饪工艺学》《食品与烹饪文献检索》等一系列专著事实上成了中国烹饪高等教育的学科基本架构与科学支撑。他的《中国饮食科学技术史稿》是我主编的《中国饮食文化专题史》书目之一(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是一本很受推崇的著作,季老在扉页上题字对我说:“囫囵残生,超过亚圣;粗研食学,优哉优哉。”这16字,让我入目感慨,思之忧伤,此情唯我深知。
第三,在饮食文化研究方面,季先生文章的学术性、科学性的旗帜者是非常鲜明的。他的很多著作文章都做了饮食文化的深度阐述,《岁时佳节古今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食在中国:中国人饮食生活大视野》(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8)等著作都生动有力地展现了先生独到的历史文化审视功力和学术思考的深度与智趣。当然,更多的睿智与创建,则在其发表的大量学术论文中。
第四,食学思维与学科开拓。自相识以后,季老几乎无异议、无保留地介入了我所从事的所有重要食学活动。季老是我所创办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的特聘研究员、亚洲食学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是2011首届亚洲食学论坛颁发的两名“食学研究最高成就奖”获得者之一(另一位是世界著名食学家石毛直道先生)。亚洲食学论坛是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知名食学家的年会制学术会议,而季老是亚洲食学论坛重要演讲人和精神支柱。
Q:季老离世,以何寄托哀思?
A:作为季鸿教授的朋友,我连日来沉浸在难以自拔的悲哀与苦痛之中。近30年来,我与季老的学术通信约在百数,我的学术见识几乎无一例外都得到季老的认同并支持。“废物利用”是季老1994年退休后的乐观调侃,而事实上却一直是他的学术黄金时段。季老的惜时执著精神与状态是罕见的,每日研究不辍,蘧行之际尚在思考,案上遗稿累积。季老今虽身去而人犹存,其精神与我永在,先生千古!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季鸿先生 一个有自觉担当的文化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