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妹文篇1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①。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②。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③一章。适先生户④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⑤。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⑥,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⑦,汝掎⑧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⑨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⑩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注释]①同临(lìn)其穴:同到它的穴边凭吊。临,哭吊死者。②憬然赴目:清楚地呈现在眼前。憬然,醒悟。③《缁衣》:《诗经・郑风》里的一篇。④户:开门。⑤则则:赞叹的声音。⑥九原:墓地。这里指地。⑦弱冠粤行:刚成年时前往广西。袁枚曾于乾隆元年(1736年)到广西去看叔父袁鸿。弱冠,男子成年。粤,广西包括在古代“百粤”范围之内。⑧掎(jǐ):牵引。⑨披宫锦:指中进士。唐朝进士及第,披宫袍,后人就称中进士为“披宫锦”。⑩(yī ní):婴儿。这里指幼年时期。
【练习】
1.这一段祭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及在表达中心上的作用。
掎裳悲恸__________ 瞠视而笑________ 思之凄梗___________
答案:
《祭妹文》
1.这一段祭文主要抒写了作者儿时与妹妹在一起同悲同喜的情状,表达了他们难割难舍的兄妹之情。
2.掎裳悲恸:掎(jǐ),牵引。牵着衣服,非常悲哀的样子。表达了妹妹对哥哥外出的依依不舍之情。
瞠视而笑:瞠视,直视。看着(作者衣锦还乡)而欢笑。表达了一家人(包括妹妹)看到作者衣锦还乡的无比喜悦之情。
思之凄梗:凄梗,悲咽却哭不出来。想起来就悲哀地想哭却哭不出来。表达了哥哥在回忆与妹妹儿时相处往事时的无比哀痛之情。
这三个词都是以描写具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祭妹文篇2
袁枚的《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同为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与一般祭文不同,两文都写亲人离世带来的巨大悲痛,却别具风采,各领风骚。
一、相同之处
1.于家庭琐事的叙说中蕴含深厚的骨肉至情。《祭十二郎文》作者韩愈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如兄弟,二人“未尝一日相离”。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而成此文。《祭妹文》通过与妹妹共同生活琐事的叙写,表达了兄妹间相依相存的亲情,对妹妹不幸遭遇的悲痛之情和对妹妹相助的感激之情。
2.都表达自己的巨大遗憾和痛悔之情。《祭十二郎文》从不知十二郎死确切日期入手,生发出一大段如泣如诉、自责自尤的追悔文字。“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祭妹文》写妹妹忍死待兄,然临终也未得一面,以致袁枚对自己的远游无限懊悔,一字一泪。“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一句“呜呼痛哉”,把对亡妹的思念、同情、内疚、哀痛统统浓缩在伤心欲绝的悲叹中。作者的痛伤不单单是因为对胞妹的挚爱,还饱含着对她的同情怜悯,对邪恶不公的愤懑,对自己未尽职责的无限悔恨,增强了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3.都以安排亲人后事让亲人安息作结。对死者最大的哀悼就是完成死者未竟的事。韩愈“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母。……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同样,袁枚为妹妹“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
4.叙述角度相同。都采用第二人称,便于对话抒情,有呼告效果,感染力强。《祭十二郎文》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情感,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祭妹文》开头总说亡妹葬于异地,交代祭奠时间、祭者身份,并用“呜呼”一语转第一人称为第二人称,直呼亡妹,奠定全文凄切哀惋的基调。“哭汝”二字总括全文,“奠汝”二字与前面交代语中“奠以文”相应。末了连说“呜呼哀哉”,呼应开头一段的悲叹,一往情深。
二、不同之处
1.《祭十二郎文》时间交错复杂,把沉痛悼念之情与琐碎家事诉说交织在一起,更侧重站在家族角度写“两世一身”的悲凉凄恻。有当下的事,有往昔的事,有未来的事,有回忆中的事,有猜想中的事,这些事随着十二郎去世的噩耗一齐纷至沓来。而《祭妹文》则先写妹妹死因,概述亡妹不幸的一生,把她的“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归咎于诗书。以下便按时间的顺序叙事。接下来追忆与妹妹素文共度的难忘时光。把追忆与现实联系起来,当年兄妹同葬蟋蟀,今日孤兄独葬亡妹,物换星移,今非昨是,岂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年长些时,袁枚远行广西,妹妹不忍哥哥分离,椅裳拽衣,不禁放声大哭。当年有妹送兄行,今日唯独兄送妹归,岂不痛哉!袁枚考中进士,衣锦还乡,妹妹惊喜万分,扶案而出,家人瞠视而笑。把妹妹为哥哥中考得官的欣喜之情,和盘托出,手足之情可见一斑。
2.《祭十二郎文》多用语气助词增加感情。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苦。文章第五段共用了三个“邪”字,四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五个“矣”字,则表示不得不信这一噩耗的无奈。《祭妹文》中叙事与抒情则紧密结合。作者奠祭亡妹边哭边诉,笔随忆至,儿时的回忆,往日的手足情,对亡妹身后诸事的安排,一齐倾叙出来。这些小事都渗透着作者怀念、同情和悲痛亡妹的真挚情意。
3.艺术手法不同。《祭十二郎文》用散文句调和平易晓畅的家常生活语言,长短错落,奇偶骈散,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疑问、感叹、陈述等各种句式,反复、重叠、排比、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任意调遣,全依感情的需要。《祭妹文》则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作者在交代了对亡妹的安葬之后,紧接着描写了其墓地的环境:“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在这里不仅渲染了凄切悲凉的气氛,而且通过对亡妹逝后所处环境的描写,表达对亡妹的关心,使痛惜、哀伤、悔恨、无奈之情有机地揉和在一起,具有令人寸断肝肠的艺术感染力。
如果说《祭十二郎文》以“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那袁枚的《祭妹文》则在继承其风神基础上更胜一筹。
无论是“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的《祭十二郎文》,还是“既有灵性又不事雕琢,清灵隽妙,字字珠玑,句句血泪”的《祭妹文》,千百年来都以他们的至情至性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祭妹文篇3
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荫。只要你不是闭目塞听,深闭固拒,总会欣然有得——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柯灵
《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祭妹文》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袁枚是清代“性灵”诗说的倡导人,他说:“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之所表露者也。”又说:“诗者,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从袁枚的这些诗歌理论可以看出,他是主张直写“性灵”的。“性灵”虽为就诗而论,但作为这一理论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文创作也是绝不会例外的。《祭妹文》就是成功地实践其“性灵”理论的代表作品。封建社会的祭文,多浮夸不实,流于对死者的谀颂,缺乏真情实感,不足观。《祭妹文》虽记生活琐事,但无一不关“情”。语出肺腑,哀婉真挚,一唱三叹,可谓事事关情,语语动情,字字含情,或寓情于事,或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亡妹一往情深的怀念之情,并使之成为贯串全文的主线。这突出地表现在:
一、叙死因。袁枚三妹素文“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究其原因,则由于素文少年时代听先生授经,“爱听古人节义事”,长大以后即躬身自践。袁枚《哭素文三妹》诗也说:“少守三从太认真,读书误尽一生春。”但作者记述这些的目的不在责人,而在责己,在于表现对亡妹的真挚情感。
二、记幼年琐事。作者在记叙素文死因之后,则以人物传记的手法从幼年写起,按顺序叙写亡妹一生的德才事迹,表达对亡妹的深切怀念。幼年琐事何其多也,但作者只选了四件日常琐事:同捉蟋蟀、相伴温书、掎裳悲恸、瞠视而笑。其中以同捉蟋蟀一事写得最为凄切感人。“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这一句中,“临”字的正确理解十分重要,是此句中的关键字。课本就“同临其穴”解释为“同到它的穴边。临,到。”我认为这一解释不妥。江苏文艺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解作“同到埋蟋蟀处凭吊。临(lin):哭吊死者。”《左转·宣公十二年》:“卜临于太宫。”杜预注为:“临,哭也。”《汉书·高帝纪》:“袒而大哭,哀临三日。”颜师古注为“众哭曰临。”可见,“临”解释为“哭吊死者”更为恰切。“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及至“岁寒虫僵”,兄妹二人同葬蟋蟀,且于蟋蟀墓穴之畔洒泪凭吊,这无论从语境、情境和人物特定年龄的心理特征都是十分吻合的。作者于此直写性灵,小儿女真情痴态,可感可掬。特别是作者把儿时“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与“予今殓汝葬汝”对比着写,更加凄婉感人。
相伴温书,先生适至,啧啧不已。当年月圆同读书,今日月缺人已亡,作者的无奈与惋惜已尽含其中。袁枚远游广西,素文掎裳悲恸;袁枚中进士归来,素文瞠视而笑。这一悲一笑之中足可见出兄妹之情深。正因如此,作者才倍觉痛楚。“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如影历历,逼取便逝”的童年往事,既使“年光倒流,儿时可再”,亦已“无与为证印者矣。”所以作者“思之凄梗”,“呜呼”连连。兄妹情深,溢于言表,凄切哀婉,读之感人。
三、记妹归母家后的情况。如果说前文是为了突出素文的“贞”,那么,本段则突出了她的“孝”和“才”。本段记了三件事:扶持阿母、治办文墨、终宵刺探。作者的目的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孝女和才女的形象,而是为了表达对亡妹的痛惜和怀念之情,故袁枚将前两件事一笔带过,而突出地记叙了第三件事。回忆当年自己生病之时,三妹素文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病情稍有好转,素文则又“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袁枚于这人之常情之事中,寄托着对亡妹刻骨铭心的思念。抚今追昔,思之将来,以“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一句,将难言的思念转为直接的悲叹。这思念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千千万万的读者,古今中外,都能感受其深情,同发悲声。真可谓怎一个“哀”字了得!
四、记妹病危和死时情状。这是全文的抒情高潮段落,亦记了三件事:阻人走报、绵惙望兄、一目未瞑。本段主要叙述素文忍死待兄和袁枚懊悔远游的一片至情,可以说是字字辛酸,字字血泪,撕肝裂胆,揪人心肺,把全文的抒情推向了顶峰。阻人走报是代兄设想,试想,兄妹之情如斯,兄既知妹已弥留,怎能不急匆而归?妹贤如斯,天下有几?绵惙望兄,多想再见兄一面?“心有灵犀一点通”,袁枚梦见妹来告别,预感不祥,飞舟渡江,然为时已晚,只留下了作者永久的遗憾和深深的懊悔:“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袁枚在妹妹死后几小时后才赶回家,当时素文四肢尚温,却未能与妹妹说上最后的一句话,从此已天人永隔,无从相见了。作者在此直抒胸臆:“呜呼痛哉!”“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于此,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呼天抢地、声泪俱下,悲痛欲绝的情状,作者的撕肝裂胆、无限哀思尽在这两句之中。情之愈真,悔之愈深,而思之愈切。
五、叙亡妹身后事。祭死者而慰死者,这是祭文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故作者重点记了四件事:付梓诗稿、代嫁其女、传其生平、谋其窀穸。写这几件事是为了告慰亡妹的在天之灵,可谓安慰与悲恸交错。本段的叙事似乎更加平淡,但却无一字不关情,并非作者的请已抒完,而是声竭泪干之后的片刻宁静。叙述安慰之后,连用两个问句作结:“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直抒胸臆,回想自己身后事,悲从中来,直呼亡妹,哀思之情更加难以自禁,这是压抑之后喷发而出的情感,因此也更具震撼力,同时也使文章再次涌起情感的波澜。
六、景物描写。袁枚不但善于叙事抒情,而且还善于把情之抒写融于景物的刻画之中。“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描写亡妹墓穴四周景物,“旷渺”`“风雨晨昏”给人以无限悲凉之感,表面是安慰亡妹之灵,实则是袁枚悲凉、哀伤心境的真实写照。“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景物描写和作者十步九回头的情景,更渲染了凄切悲凉的气氛,真实地表达了袁枚无限哀伤的心境。
总之,作者真情的流露,“性灵”的抒写,才使得《祭妹文》鼎立于祭文之坛。作者寓真情于家庭琐事的娓娓诉说之中,哀婉真挚,感人至深,为后世祭文的写作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