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性别角色是幼儿不断社会化的产物,会对其成长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弥补男女幼儿性别角色中各自的缺失,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文章基于幼儿园幼儿展开研究,概括了这一阶段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一般现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促进幼儿性别角色健康发展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育;性别角色
中***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1-0025-03
研究家庭、学校、传播媒介和日常交往等因素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可以帮助教师增强幼儿性别角色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还可以弥补男女幼儿性别角色中各自的缺失,使我们的教育更能够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本文基于幼儿园幼儿展开研究,概括了这一阶段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一般现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促进幼儿性别角色健康发展的教育对策。
一、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现状
性别角色是幼儿不断社会化的产物,对其成长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现在的幼儿基本上从出生开始都能够接受到良好教育,他们很早就接受到性别角色这方面的教育。
小班即3岁左右的幼儿,已经能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他们在小班的下学期已经能够分清性别,知道女孩要文雅,爱漂亮,男孩要勇敢,胆子大。虽然这种认识还比较表面,但此时的幼儿对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一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少数小班幼儿还存在着性别认同的偏差。例如有的男孩子特别爱打扮,有的女孩子要站着小便。
中班的幼儿已经能够意识到男生和女生的性别角色差异,但具有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即对男性和女性有一些独有看法,而这些看法却可能是错误或是过于简单化的。心理学实验表明:此时的幼儿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对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片反应时间短,正确率较高,但对不符合刻板印象的***片反应时间长且正确率较低。
大班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已经开始得到消解,此时的幼儿对男性和女性差异的描述已经体现出一定的辩证性,他们对与那些符合和不符合刻板印象的***片反应时间较短,正确率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能够做出更为准确和全面的判断。
二、影响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分析
1.家庭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每个孩子的父母都有自己的性别角色标准,并据此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于孩子正确的性别行为,家长会进行鼓励,而对于孩子错误的性别行为,家长则会进行批评和教育。通常而言,家长对男孩子的教育会比较直接和主观,对女孩子则会比较亲善;家长对男孩子的管理是“放养型”,着重于培养其自强自立和获取成功的性格,而对于女孩的教育则是“圈养型”,害怕其受到外界伤害,以保护为主;在外形上,父母从确定孩子性别时起,就开始为其购买带有性别色彩的服装。
“家庭结构实质上是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1]在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和留守家庭中,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对幼儿的性别角色也会产生影响。
在缺陷家庭中,由于家庭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儿童产生自己不受关注、不被疼爱、无关紧要等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进一步影响幼儿的认知和行为,极易使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挫折,对自己的性别角色认知产生偏差,如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伪娘”、“女汉子”等。
2.幼儿园对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幼儿教师在幼儿的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会成为孩子决定性别角色的对象,悄然影响着幼儿的气质。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的期待直接影响和建构了幼儿的性别特征。幼儿教师往往希望男孩子要勇敢正直、***自主,女孩子则要活泼可爱、温柔善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把这种期望值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因此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幼儿读物中的性别角色问题
学者史静寰等人对幼儿读物的统计表明,在幼儿读物中,从数量上来看,女性出现的比例明显地高于男性,且主要表现在家庭领域(男性25%,女性75%)。男性在幼儿读物中的缺失从侧面反映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但是在智力角色和犯错误角色方面,男性所占比例数量远高于女性。
在幼儿课本以及读物中,男女两性在活动地点、职业区分、性格特征等方面也有着明显差异。在科学研究、制造业、战争、探险、征服自然等方面主要是男性,占74%;从事歌舞、教育、服务行业的主要是女性,占70%。[2]
4.社会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通过社会文化的进程实现的,而社会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社会所期望的男女性别角色和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规范强加给社会人,最终男人、女人接受内化进而自觉地扮演男人或女人的性别角色。
幼儿在看电影电视的时候,会把出现的人物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并把看到的对性别角色定型的看法内化到自己的认识系统中,继而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观念和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日剧韩剧中花美男的形象影响,男孩子的阳刚之气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阴柔之美;由于中性女性的流行,温柔可爱不再是女孩的标志,女孩子变成了“女汉子”。传媒在孩子的角色定位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伙伴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伙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如果他的周围都是男孩子的话,他的性别角色发展就会更加男性化,表现得过于活泼好动,敢于挑战家长,总爱惹麻烦。相反,如果他的周围都是女生,他就会表现得相对安静、少动、听话。只有当周围男女小朋友都存在时,幼儿的性别角色才会发展得相对完整。
三、幼儿性别角色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幼儿的观念是通过其对周围的观察和模仿而习得的,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性别心理和行为模式都会对幼儿产生较强的影响。即父母给自己的孩子传递典型的男女性别信息,女孩就会很自然地认同母亲,男孩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父亲的影响。男孩会渐渐地学会坚强、勇敢、果断、智慧、有责任心;女孩会养成善良、细腻、贤惠和温柔的习性。同时父母在互动过程中要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即互相认同对方的角色并且互相尊重。总之,父母之间要通过良好的互动,为幼儿做出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
2.完善家庭结构与成员关系
单亲家庭:第一,重组家庭,使家庭结构趋于正常;第二,单亲家长应该加强与幼儿的沟通和交流,更不能以打骂孩子的方式发泄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如意。
重组家庭:重组的家庭虽然避免了家庭结构缺陷,但是不能仅仅只注重外观上的完整。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爱,相互沟通,消解隔阂。家长应该加强与幼儿的情感交流,弥补原先家庭角色缺失的缺憾,使家庭结构完整发挥作用,从而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健康发展。
留守家庭:第一,父母尽可能地将幼儿带在身边,而不是将幼儿常年留在家中由长辈抚养。第二,学校应该关爱这些幼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的缺失,树立教师就是父母的观念。
3.教师要加强专业素养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性别观念,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言传身教,才能对幼儿性别角色意识的养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反之,如果教师本身性别角色的定位就不明确,那么对幼儿的角色定位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4.增加幼儿园中男性教师的比例
目前幼儿园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很多小城市和基层幼儿园没有一个男教师。在女教师的教育下,幼儿会养成细心善良等很多良好的品格,但是由于男教师的缺失,孩子们往往缺乏冒险、勇敢、探索等创造性品格,而现在社会,创新才是推动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力量。虽然现在教育界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每年会安排一定数量的男生从事幼师专业并免费培训,但是对于目前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幼师行业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何况一些男幼儿教师在从事幼儿教育后,由于承受不了社会舆论和婚姻家庭的压力而选择离职。
5.平衡教材中的性别问题
教材中的性别倾向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在两性文化上的价值取向。但它更是一个教育问题,因此,应该采取教育的措施来解决。
首先,将性别视角纳入到教材的编写、审定和选用中去。在教材的编制过程中,编制人员、审定人员要以性别平等的理念编制教材,同时,提高学校和教师选用教材的权利和能力。
其次,应该借鉴台湾的先进经验,将性别平等议题纳入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去,并且邀请女性研究者参与课程改革。
6.幼儿模仿环境的构建
幼儿的性别角色行为是通过模仿和接受直接或替代性的强化而获得的,即幼儿通过模仿和观察来达到对性别角色的认知。[3]社会应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有关部门应纠正或者尽量少宣传影视作品和选秀节目中的“伪娘”、“女汉子”,形成正确的的舆论引领。
7.采用双性化的教育方式
大多数的男孩或女孩天生就具有双性化的倾向,即男孩具有女孩的一面以及女孩具备男孩的一面。[4]因此,父母在幼儿性别教育中要做到:(1)积极地促进幼儿和异性朋友的交往,使异性的性格优点能够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鼓励幼儿向异性同伴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3)教育过程中要把握一个度,不可过犹不及,导致孩子性别角色的混乱;(4)性别教育中,父母要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对幼儿采取宽容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关颖.家庭结构的涵义及类型[J].家教指南,2003(2).
[2]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8.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8.
[4]唐若水.双性化教育在美国[N].光明日报,200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