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纪录片表现手法的发展和丰富,主观镜头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也多起来。主观镜头对纪录片的真实性构成一定的威胁,但它一定程度上是真实的。它是一种表示片中角色观点的镜头,是一种纪录片的艺术表达,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但对于主观镜头的运用应该谨慎、合理。
关键词:纪录片 主观镜头 真实 艺术表达
纪录片问题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自从张以庆的纪录片《英与白》诞生之后,有关纪录片的真实性以及纪录片的艺术表达的讨论就更加热烈。现在的一此纪实作品也逐渐摆脱原有刻板的拍摄、编辑模式,适度运用主观镜头,因此人们越来越多地对纪录片的真实和客观表示怀疑。
但是当事实胜于言表之时,所有的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而且多余。纪实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创作者通过纪实的手法,进行自己有目的的创作。主观镜头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真实的。
一、什么是主观镜头
主观镜头是相对于客观镜头而言的。它是一种模拟画面主体(可以是人、动物、植物和一切运动物体)的视点和视觉印象进行拍摄、表示片中角色观点的镜头。①当角色扫视一场而或在一场面中走动时,摄影机代表角色的双眼,显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这种镜头使用主观性角度,追求主观表现性,一般从剧中物体的视点出发来传递信息。
在张以庆的《英与白》主观镜头是比较明显的。在片子的开头,人都是180度的倒置,眼前的世界是颠倒的。再看下去,才知道是出自隔着栅栏的杂技团的饲养室里的大熊猫的视角。大熊猫喜欢仰卧,仰卧的大熊猫自然把世界给看反了。这是一组有趣而又有指向的镜头,这组镜头为整部片子定下了基调。熊猫的眼睛实际上是创作者的眼睛,这是典型的主观镜头。
与客观镜头的分观纪实性相比主观镜头追求的正是这种不同寻常、出人意料的画面效果,追求的正是这种效果对受众视觉及心理的冲击。当主观性角度所拍摄到的影像展现在荧屏上时,观众往往会惊讶于这种与通常所见不同的视觉和新理感受。这样看来主观镜头的运用拓宽了纪录片表现的范围,使得纪录片鲜活起来,不再是枯燥的“说教”、“反省和批判”。
拟人化的视点,往往更容易调动观众的参与感和注意力,其明显的主观色彩,更容易引起观众强烈的心理感应,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或使观众和模拟对象进行情绪交流,获得共同的感受。
二、主观镜头不等于故事片的虚构
张以庆说,在纪录片《英与白》的整个拍摄过程都尽量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与拍摄其它纪录片没有太大的区别,尽量不打扰拍摄对象,几乎是见到什么就拍什么,从早到晚守在那间几十平方米的房间里,整整拍了十个月。”②也就是说在主观镜头运用中,导演并没有主观干涉被拍摄对象,而是用特殊的视角。如果制片人对拍摄对象进行导演,这样的场景是虚构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主观干预。当然一部纪录片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我这里说的主观干预是强调他不存在摆拍和导演,不是虚构的情节。
但有人可能要说被誉为“纪录片之父”的弗拉哈迪,在他最成功的影片《北方的纳努克》中曾使用“搬演”的手法来让优秀的猎人纳努克重新展示爱斯基摩人古老的捕猎过程,似乎是为了达到一种试***用***像的方式来记录某种自己认为有趣或具有文献价值的东西。但是我们要看到时代的局限性以及条件性。而且“虚构”是完全依据曾经存在过的或者现在无法拍摄到的状态进行的重现。“虚构”要完全依赖历史“真实”,给历史一个表象的还原。纵观许多纪录片,虚构不失为再现“真实”的一剂良方。可是类似的搬演活动却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在1993年发生在日本NHK的“作假”事件中,不仅NHK的会长在电视上发表了“谢罪讲话”,而且该片制作人被迫停职降薪。③
纪录片创作中的“虚构”手法与商业电影中的表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记录者应当尊重事实,记录事实,虚构是一种改造,鱼目混珠式的局部、细节的虚构是纪录片创作所不能允许的。如果跨过了这一步则意味着纪录片的消亡。主观式的想象、判断是另一种改造。
主观镜头并不等于虚构,因为主观镜头只是转换一下拍摄的视角,虽然它也是在作者的想象中的,但或许它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还无法理解。虚构更多的是故事片。虽然现在有纪录片故事片化倾向,但我们还得尊重一定事实上的客观。主观镜头的运用看起来纪录片比较主观,但是那些看上去很“主观”的纪录片实际上是作者很“客观”地赋予了纪录片一种很“主观”的形式。
三、主观镜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
一般来说,纪录片是强调对社会生活的“客观”纪实,排斥创作者主观思想的明白介入,排斥直接的思想灌输和说教。但是纪录片毕竟要通过艺术的表达,而不是纯客观的纪录。实际创作告诉我们主观介入不可避免,只是程度不同。纪录片无论再客观,都有创作主体的主观认同、主观选择、情感的注入、美学观念的渗透。虽然相较其他艺术,纪录片可能更克制、更隐蔽一些,但终究逃不脱这一法则。用格里尔逊那句经典话说,就是“真实事物做一种有创意的处理”。以“客观真实”单一视角替代对“真实”全面考察,导致纪录本性与艺术表达的简单对立。“对纪录片的纪录本性与艺术表达两者关系的正确把握,合理的路径是引入艺术真实这一中介环节。因为艺术真实既包括了纪录本性所需要的客观性,又有艺术表达。”④
纪录片创作实际也为此提供佐证,无论是纪录片大师伊文师的早期《桥》和《雨》诗意化呈现,还是封山之作《风的故事》的极具想象力的表达;也无论是梅索斯兄弟怎么极不情愿看到墙壁上的“苍蝇”掉落地下;抑或基耶基罗夫斯基在《初恋》中坚持了绝大多数场景的“客观冷静”纪录,还是“晚节不保”,在最后初为人父的他和大人孩子一起回家的路上,还是响起了主观性、虚拟性的欢快音乐,画面也更加纯美。近年法国的一系列的生态纪录片:包括《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等等都为纪录片的创作的主观特性提供明证。拿创作者自己(创作了《远在北京的家》的编导陈晓卿)的话说,“镜头纪录的是被我的心折射的现实,那里面有我的审美情感,有我的人生体味,有我的喜怒爱憎,有我的镜头诉说,而这一切又如片中在纪录的人的生存状态上。”在这些纪录片中运用主要的是一种主观视角和主观镜头,创作者的思想或倾向,往往是隐而不露的,它隐蔽在生活本身的过程之中。
而主观镜头就是艺术表达的一种。纪录片制片人从被拍对象的视角进行拍摄,这是挖掘出的,或许非人类的物体它们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物体也是有生命、有思想的,只是人类还无法用科学或技术的手段证明。主观镜头可能是给它们一种话语权,让它们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四、运用主观镜头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一部纪录片中,如果需要用主观镜头,那么它要合理。首先要区别故事片中的主观镜头与纪录片的主观镜头。故事片中的主观镜头想象和创造,表现主观视角和感受,加上后期编辑制作以及电脑特技,故事片中的主观镜头也大胆而多样。纪录片的主观镜头就要小心而谨慎,不然容易与故事片混淆。
其次,纪录片的制作人是借助摄影机去接近或理解或关注镜头外面的人、物或事情,摄影机对被拍摄者,不能对被摄对象构成任何权力的威胁。
纪录本性是纪录片存在的依据和根本,是谈论和创作纪录片的不可动摇的生存法则。作者通过纪实的手法,进行自己有目的的创作领悟纪录片的主题、创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观镜头是纪录片拍摄手法中独特的语言,主观镜头的运用赋予了纪录片新的生命和活力。应该合理把握主观镜头,有了艺术表达,纪录片才能多姿多彩;寻求多样表达形态,纪录片才能有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注释:
①吴晓麟刘驰:《新奇的视界不容忽视的主观镜头》.东南传播2007年第二期。
②张以庆:《记录与现实兼谈纪录片〈英和白〉,《视听天地》纪录本牲・艺术真实・艺术表达。
③刘如文:《纪录本性・艺术真实・艺术表达》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④《关于纪录片的思考》 http://省略/b328464/d18048188.htm。
参考文献:
[1]单万里.纪录与虚构.载于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2]洪国舫.纪录片的主观干预.电视研究,2002/02.
[3]刘如文.纪录本性・艺术真实・艺术表达.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4]关于纪录片的思考.http: // 省略 /b328464 /d18048188.htm.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主观镜头的运用看纪录片的真实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