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在这部血与火写成的历史中,一些战争被人遗忘,另一些则被牢记,而那些被牢记的历史又造就了许多因战争而与历史变得密不可分的名字。每当提及那场战争就必然会想起的特定的名字,例如“三十年战争”与“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 (Albrecht Wallenstein,1583—1634)。
奇才诞生
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于1583年9月24日出生在波希米亚。华伦斯坦的父亲是个精明的土地经营者,母亲则出生于一个“在上一世纪取得惊人发展的家庭”。少年时代的华伦斯坦对当时欧洲文化中心意大利的***事理论、绘画、建筑、剑术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少年时期的爱好却造就了一位未来的***事奇才。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华伦斯坦的少年时代父母双亡,21岁他就参加了神圣罗马帝国辖下的波西米亚分遣队,为哈布斯堡家族镇压匈牙利波斯起义。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天赋的话,那么华伦斯坦在***事领域的天赋由此开始展露。短短两年就已经成为摩拉维亚***队上校,同年又成为马蒂亚斯的侍从,这位马蒂亚斯正是日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由此华伦斯坦步入了人生的大发展时期,他的也彻底从幼年时的新教转为天主教。1615年华伦斯坦凭借战功和忠心,深得马蒂亚斯皇帝赏识,受封首席公爵侍从头衔。
平步青云
也许之前的战功并不能说明华伦斯坦这颗新星的才能,那么1618年爆发的三十年战争则成了华伦斯坦威名的最佳诠释。1618年捷克人民不堪忍受哈布斯堡王朝的压迫,在布拉格起义,然而战争很快从一场起义变成了席卷欧洲的混战,以西班牙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罗马教廷、德意志天主教诸侯、波澜立陶宛王国组成的天主教同盟与法国、瑞典、波兰、立陶宛王国、联合省共和国(荷兰)、英国、俄国、德意志新教诸侯组成的新教联盟之间几百年来的积怨随着这场起义被彻底点燃,起义变成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宗教战争。
1625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率领丹麦***队攻入德国,而神圣罗马帝国***队却一溃千里,眼看就有全***覆没的可能。华伦斯坦临危受命,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1619年即位)手中接过将领,于是在这场几乎是为他准备的舞台上,华伦斯坦凭借卓越的***事才能,以战养战,将手中3万人马扩充至10万人,迅速扭转战局,不但收复了失土,更一口气把丹麦人打回了日德兰半岛。自此华伦斯坦名声大振,皇帝连续将西里西亚公国和梅克伦堡赐封华伦斯坦,并为其晋升公爵,此时的华伦斯坦可谓权倾天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被誉为“皇冠上的第三颗宝石”。
华伦斯坦与游戏
或许正是看中了华伦斯坦所取得的成就,2002年皇后游戏公司(Queen Games)推出了一款以“华伦斯坦(Wallenstein)”之名命名的游戏,游戏背景正是“三十年战争”。其实第一次看到游戏盒子的人都会肃然起敬,以为这是一款非常严谨的版***策略游戏,然而有趣的是这款游戏却意料之外地采取了诸多随机因素,让游戏变得轻松又不可预料,虽然丧失了些严谨的策略,却充满了刺激的乐趣。游戏从三十年战争之初开始,玩家可以选择包括华伦斯坦在内的5位历史人物一决高下,而他们的行动包括征服新地区、征收税收、建造建筑、供养民众、征集***队等等。但是很多行动会激起控制区域内的农民的反抗(例如征粮、征税),而且每次镇压之后,下一次的反抗就会更加激烈,直到你被赶出这个地区为止,当游戏结束时获得分数最多的玩家获胜。
皇廷裂隙
游戏中的华伦斯坦自然不一定每战必胜,胜利归属得看玩家的水平和运气。那么历史上的华伦斯坦后来又是如何呢?
身为公爵的华伦斯坦虽然救神圣罗马帝国于危难之际,功劳盖世,位高权重,然而却与皇帝斐迪南二世之间产生了裂隙。原来华伦斯坦主张宗教自由,缓和国内矛盾,集中力量一致对外,加强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央集权,建立统一的君主国,而斐迪南二世的想法却与华伦斯坦截然相反。1629年3月6日,皇帝颁布了归还教产赦令,规定新教诸侯应将1552年后所侵占的教产全部归还原主,从而在北德挑起了新的教派纠纷。当时,法、荷、英等反哈布斯堡同盟各国,面对哈布斯堡阵营的胜利,正在策划更大的入侵计划,华伦斯坦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强力推行归还教产赦令。归还教产赦令不但让新教徒无家可归,愤恨无比,就连天主教诸侯也不能容忍皇帝权力无限制地扩张,他们在天主教同盟领袖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一世的带领下,一致把矛头指向了帮助皇帝扩大权威的华伦斯坦。终于1630年8月13日,斐迪南二世迫于诸侯的压力,经过几周的争论,在帝国会议上解除了华伦斯坦的职务,华伦斯坦黯然回到他在捷克的领地。
北方雄狮
“炮火要猛烈、集中,切忌分散,炮兵要与其它武器兵种协同作战” ——古斯塔夫二世。
游戏中玩家也还可以选择其他几位人物,但是由于游戏本身并未根据人物制定特殊技能或属性,因此其实选择谁也就全成了个人偏好而已,但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人物就是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vus Ⅱ Adolphus,1594—1632年)。历史上的古斯塔夫二世堪称瑞典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伟大君主。他天资聪颖,对***治、***事、历史、文学都有极大兴趣,通晓八种语言。他11岁就和大臣一起商讨国事,16岁纵马挥剑驰骋疆场,17岁时继承王位成为一国之君(瑞典国会甚至因为这位少年君主出类拔萃的才能而废除了继位登基的年龄限制)。古斯塔夫二世一生征战无数,并且实施***事改革精简***队编制,改善武器装备,尤其是创造性地使炮兵兵种***出来,与其他兵种配合作战,极大地提高了炮兵的战斗力,接连战胜俄国、波兰等国,为瑞典开疆扩土立下汗马功劳,并因此被誉为“北方雄狮”。1930年,他率***加入了“三十年战争”。
宿命对决
1630年夏,在反哈布斯堡同盟的支持下,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率领精锐部队长驱直入德国,并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将德国北部地区易手于瑞典。但古斯塔夫二世显然并不满足,他随即剑指南德,并迅速推进到奥地利边境。形势紧急刻不容缓,神圣罗马帝国上下却无人敢与之来匹敌抗衡,斐迪南二世迫不得已,只有重新启用华伦斯坦。于是,1631年底华伦斯坦被从捷克召回,他迅速集中起7万***力投入德意志战场。但由于之前与皇帝的矛盾尚在,华伦斯坦心有不甘,于是在出征前向皇帝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其中包括提供***费,任意没收需要的土地,对***队事务有绝对权力,自由处理和平谈判等内容。华伦斯坦的条件固然苛刻狂妄,但是在大敌当前之时,斐迪南二世显然也没有其他选择。于是, 华伦斯坦率***攻入上巴拉丁,1632年夏,他与瑞典***在纽伦堡外对峙。9月,华伦斯坦避实击虚,向***林根和萨克森进***。一连串的***事行动使得瑞典***队疲于奔命,无法再向前推进。终于1632年11月16日,华伦斯坦和古斯塔夫二世这两位宿命之敌在萨克森的吕岑会战中正面交锋,经过一场鏖战,瑞典人最终艰难取胜,将华伦斯坦逼退,然而古斯塔夫二世却在在此战中阵亡。瑞典人得到了一场堪比惨败的胜利,而华伦斯坦则得到了一场击毙宿敌的失败。
君臣二心
古斯塔夫二世死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并未按照华伦斯坦所想实施和谈,这令华伦斯坦对皇帝权力心灰意冷,转而想依靠个人力量实现和平。1633年他秘密与捷克和萨克森会谈,同时派人接触瑞典和法国,然而这些行为无论初衷如何,在统治者看来只有一个结论:通敌!随后他又私自释放瑞典战犯,违抗命令不肯增援巴伐利亚公爵的求援,这一切的一切都为华伦斯坦悲剧性的结局埋下了祸根。在皇帝的眼里华伦斯坦已经彻底变成了帝国的叛徒,而华伦斯坦自己却浑然不觉。
悲惨落幕
华伦斯坦的行为不但引起了皇廷的不满和警惕,更使得手下忠于皇帝的***官纷纷离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继续下去,1634年1月11日华伦斯坦在比尔森召开了一次***官会议,会上他要求他们宣誓誓死忠于他。这次会议的内容很快传到维也纳,皇帝震怒,并认定华伦斯坦已公开叛变。1月24日,帝国颁布命令,解除华伦斯坦的职务;2月18日,皇帝公布了一个“公开的人权剥夺令”。2月20日,华伦斯坦带领1500人从比尔森逃到爱格城堡附近。2月25日几名士兵闯入了华伦斯坦的卧室,此时的华伦斯坦从救国英雄变成***罪人,一世征战换得身败名裂,面对闯进来的士兵,他即未躲闪也没反抗,只是看着一柄长剑刺入了心脏,或许此时他早已心死多时。
后世传名
华伦斯坦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跌宕曲折, 几百年来一直受到史学家、文学家的关注。德国著名戏剧家席勒以他的生平事迹创作了不朽名剧《华伦斯坦》。成亦如此败亦如此,出生在波西米亚的华伦斯坦最终成为了德意志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符号,成为了德意志的一种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