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学者对探究性学习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探究性学习基础理论、探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比较及探究性学习的在各学科中应用的研究,并产生丰富的成果。今后将会更关注于以下两个方面:探究性学习开展的有效性及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研究趋势
20世纪80年代,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从西方引入到我国,从本世纪初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起来,研究的角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探究性学习基本理论的研究
(一)对探究性学习基本概念的研究。2000年李亦菲在中国教育报对探究性学习的定义: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2005年任长松对探究式学习定义: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
从以上两个定义可以看出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研究的深入,对定义的理解越来越明晰,定义越来越准确。如任长松指出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明确提出有教师的帮助和指导等特征。
(二)对探究性学习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建构学习理论的研究上。有意义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儿提出的,他的功绩主要在于根据他的同化模式有助于实际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课堂教学,调控教学进程,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他从不同维度对人的学习进行分类,为探究学习实践中有效地选择、应用乃至创造具体的学习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照标准,他提出的“组织者”的概念,也为探究性学习中教学情景的创设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协作”和“反思”,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等。也有一些学者从探究性学习的科学基础、认知结构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等的角度来阐述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二、对探究性学习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失范问题的研究
探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从国外移植到我国的,必然存在文化、环境、理解偏差等问题。对探究过程的研究主要表现在:问题泛,导致学生提出很多不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超出学生们的能力水平等;方法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多种看法与假设,不分学科,不辨求真、求善、求美,都自然地用实际经验去证明;结论泛,出现了学生基于原有经验的结论,出自内心所想,教师不参照教学目标,不考虑教育立场,一律做出肯定、积极、鼓励性评价。另外,存在对探究性学习认识的偏差,如对探究性学习概念理解的偏差,对探究性学习的“重过程”理解偏差,对探究性学习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理解的偏差等。面对上述问题,我国学者提出当前的探究学习应以获得学科素养为目标,以教学结构为中介,用学科结构提升学生的认知结构等方法的理论。
三、对探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对比研究
(一)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比较研究。探究性学习的提出后,出现了如下的两种观点:一些学者认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完全不同;而一些学者则认为探究性学习是接受性学习的继承,提出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深化,而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有学者提出我们不应该完全摒弃接受性学习,而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对两种学习方式的比较研究来看,起初的研究结论大多是极力推崇探究性学习,并完全摒弃接受性学习,在之后的研究中是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在教学中两种学习方式应该相互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结果。
(二)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研究。学者们对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产生了争议,几种观点如下:一种观点认为,这两种学习方式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另一种观点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比探究性学习更加“高级”的学习方式,它应该包含探究性学习;还有观点认为,应该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探究学习的特殊形式,主要是面向跨学科的现实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提出除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以外,还应该在学科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等观点。通过对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比较研究发现,大多数学者认同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是基本相似的学习方式。
四、探究性学习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应用研究
探究性学习开展以来,我国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一直努力在各学科,诸如数学、化学、物理、科学实验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并对探究性学习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一直坚持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原则。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首先集中于,探究性学习在各学科中开展要遵循的教学原则、教学思路的设计,在不同的学科中开展的不同形式、策略及差别的研究,提出在不同学科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价值等。如在科学课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形成人的良好素质,并提出科学教育也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才能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内在的统一等。在不同的学科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针对各不同学科进行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的异同点进行了的研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五、探究性学习研究发展方向
我国学者对探究性学习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但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方兴未艾,但从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看,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会在以下两个方面有进一步发展: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现阶段,尽管探究性学习课堂掌声一片,笑声一片,赞扬声一片,但是几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少,探究的过程是不是合理,是否产生偏差,产生偏差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是发挥了探究学习的优势等这些方面都无法进行监督及评价。其次,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是否得到实现,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初衷、价值、意义没有进行跟踪评价和测评。目前的现状是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注重了开展,而没有注重结果。因此,以后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将会更关注于探究性学习开展的有效性及如何保证有效性的实现。
(二)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上的研究。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探究性学习环境是在开放性环境中,有利于学生思想开放性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有组织、有条理的组织资料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实际上,在学校里现行的评价方式基本上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也就是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而不注重事物发展过程及发展程度的评价,探究性学习的特有的教学目标仅仅是用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是不能完全表现出来的,无疑这种评价方式对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是没有意义的。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要注重探究过程、学生思维发展。并且终结性评价对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不能给予很好的反馈。然而,发展性评价就可以及时的对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对探究性学习的每一步,都能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并能有益于探究性学习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亦菲,中国教育报.2000-11-18.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9,77.
[3]时延辉.重庆工学学学报[J].2005(8):124-126.
[4]徐学福.论探究学习的失范与规范[J].教育学报, 2009,5(2): 21-25.
[5]雷震,张殷全,张建化.论探究性学习对接受性学习的继承性[J].2005(5):16-18.
[6]李亦菲,杨宝山.如何认识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学科教育,2002(12): 34-37.
[7]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国内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