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个世纪前,大商人张采丞创办的实业就占了其中五样。这个创立了“兴顺福”老字号的故人,曾经开济南机器生产粮油的先河,极大地启示了昔日商埠里摩拳擦掌前来淘金的商贾们。时隔一百余年,位于经三路南侧80号院的张采丞故居修缮将毕,而这位老人的传奇故事则随着逐渐落定的尘埃一起,再一次浮现于世人面前。
一座老宅
守望城市百年历史
在老商埠区中山公园东片区,已经被围起来的空旷院落中,有两栋西式洋房像孤岛一样矗立在夕阳下,正在被工人们紧张地修复着。其中北侧那座典型的民国时期中西合璧风格的二层建筑,就是张采丞的故居。这栋老宅前期已经用钢架加固,外部修复工作初步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建筑的西门位置安装了一个直通二层的露天楼梯,屋脊走样和挂瓦方式都是依照原貌复制,甚至用来修补的青石砖都是从曲阜的旧民居上拆下来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建筑的古韵和原貌。
远远望去,老宅的面积不是很大,但显得很精致。外立面青石到顶,小瓦花脊的屋顶上开有西式老虎窗,仿佛对到访的客人静静诉说着家史。据说,从经三路80号往西至小巷长荣里,也就是现在88号院所在的里弄,当年都是张采丞家的地产。88号院内的3层楼房也是张采丞留下的房子。在这一带拆迁前,张云昌和其他几位张采丞的后人仍居住于此。
正是从这方土地上,张采丞开始了他艰辛而辉煌的创业之路。
子承父业,迁业济南
张采丞于1868年出生于山东寿光的一个耕种之家。少时随兄在家种地,后到其父在羊角沟镇开设的“兴顺盛”粮行学生意。在渤莱海湾,彼时的羊角沟是最主要的物资集散地,粮行生意非常兴隆。儿时便显露出经商才华的张采丞,便在这车船辐辏的经济重镇开始了初具启蒙意义的生活。
张采丞小时候跟着父亲闯过关东,14岁便贩运虾酱。后经过父亲的言传身教,16岁的年纪便继承了父业,并将其父开设的“兴顺盛”栈行改为“兴顺福”粮栈。七年以后,他又在羊角沟开设“源顺福”酱园。因为当地只有这么一家酱园,且张采丞长于经营,生意颇为兴隆,收入甚至超过了粮栈。
生意越做越大的张采丞并不满足于此。1900年,32岁的他看到了小清河及胶济铁路水路交通网给济南物资集散带来的繁荣,于是产生了“到济南府创大业”的念头,并迅速付诸行动。他很快将羊角沟镇的粮栈与酱园委托给他人管理,打点好这边的生意,便携银3000两,举家迁至济南,设店建宅于经二纬三路老商埠区内,开始了他在济南的开山之路。
机器开进粮油厂
初至济南,张采丞依然稳扎稳打地延续老本行粮食生意。他在泺口开办“兴顺福”粮栈分号,后又在经一纬一路附近开设“兴顺福”粮栈北记。后来,随着济南开埠,商埠内大兴土木。张采丞瞅准时机,在经三纬三路创办了“兴顺福”木材厂。他从东北购得木材,由海路运至羊角沟镇,再沿小清河运至济南,批零兼营,完成了在济南创业的资本原始积累。
开埠后,济南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粮油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了传统磨坊、油坊等小作坊的供应量。张采丞隐约觉得商机来了。1909年,他花重金购买了一批机器,在经二纬三路的粮栈内开设了“兴顺福”机器油坊(后改为“兴顺福”机器榨油厂),榨制豆油、花生油以及棉籽油,兼营豆饼,最多时日榨大豆15吨,产品远销德日诸国,产量令小作坊们望尘莫及。这是济南第一个以机器取代传统榨油工艺的企业。从此,泉城百姓的餐桌上出现了机器榨油烹制的佳肴美味。
1913年,张采丞趁势而上,又在粮栈内创办了“兴顺福”西记(后改名为“兴顺福”机器磨面公司)。为了实现快速量产,公司引进了4部立式石磨和2部蒸汽发动机,日产面粉500包,一半销往本地,一半销往青岛、天津等处。这亦撬动了济南粮食加工业由传统手工作坊向机械化生产转变的闸门。同年,张采丞在粮栈内南大房(今职工剧院院址)创办了“兴顺福铁工厂”,雇佣了德国人作绘***员,制造锅炉、水泵、吊车和矿山用的机械,继续着他对“机器”和产业化经营的痴迷与摸索。
面对越来越多的大规模机器面粉厂相继投产,张采丞决定逆势突围。1918年起,他开始着手扩大面粉厂规模。他先是在官扎营选购了土地,联合一直打理“兴顺福”面粉厂生意的蓬莱人冷镇邦,共同筹集启动资金30万元。随后,又召集时任山东省督***的田中玉以及其他190余名社会名流参股其中,给面粉厂的扩大经营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1921年,面粉厂建成投产,总经理张采丞,协理冷镇邦,定名为“华庆面粉厂股份有限公司”。最初,面粉厂动力设备采用“兴顺福”铁工厂制造的“兰开夏”锅炉和180马力蒸汽发动机;1924年又安装了3部英国制造的“拔柏葛”水管锅炉和1部“马旭尔”复缸卧式蒸汽发动机;磨面设备则采用美国制造的“脑达克”复式钢辊磨,最初只有6部,后来增至13部。机械化的生产过程,使面粉厂年产量达到7500吨。为了运输方便,张采丞还与津浦铁路局协商,修筑了一条铁路岔道,可以直通面粉厂仓库,大大提升了面粉的运输效率。短短几年内,华庆面粉厂跻身为济南七大面粉厂之一,一起将济南托举入中国面粉六大中心之列。
发展“兴顺福”老字号
从木材厂、铁工厂到粮油厂,张采丞始终致力于打造一条“兴顺福”字号产业链。他吃苦耐劳、视野宽广、眼光敏锐、思想先进,善于捕捉商机的个性,使他的家业资本愈积愈厚。尽管他创办的许多企业因为种种原因于1934年先后停业,但“兴顺福”酱园却如它经久不衰的味道一样延续了下来,成了妇孺皆知的济南老字号。
1926年,张采丞在粮栈临街处加盖了一座铺面房,创办了“兴顺福”酱园。酱园位于经二纬三路路西,前面是门头,后面为作坊。其子张葆生任经理,主要经营酱油、食醋、豆酱、甜酱、虾酱、虾油和各种小菜。早年经营酱园的经验,加之慢慢摸索出的品牌意识,使酱园一开张便顾客盈门,赚得满盆金。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酱菜的品质,张采丞用重金聘请了两位技艺超群的腌菜名师,令其选用上等食材,严格遵循古法炮制。制作出的酱菜色泽诱人、口味纯正,颇得顾客好评,尤以虾酱和各种虾油小菜为人称道。短短时间内,“兴顺福”便享誉省内外。再加上酱园临近客流量极大的火车站,为了便于外地旅客携带,店员每天还将上千斤的虾油小菜装进一斤装和两斤装的小竹篓内,上乘的质量和服务让这里的酱菜不到天黑便销售一空,最盛时期积累资金竟达100万银元。
除了这些风生水起的实业业绩,张采丞对济南工商业的发展亦贡献良多,这让他成为了济南工商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注重商号信誉、回馈消费者、关怀员工、讲究品质等特点也让他在业界赢得了很高的威信。1925年,他被推举为济南市商埠商会会长,后任首届济南商业研究会会长兼红十字会会长。
坐拥高位厚禄的张采丞依然放不下对机器生产的浓烈兴趣。他看到发展工业有前途,便集中力量向机械制造业发展,扩大了原有铁工厂的生产规模,雇用工人达400多人。除制造锅炉、水泵、吊车和矿山用的机件外,还曾研究试制小型轮船,在小清河试航;又仿制汽车,在市内试用;还制造过蒸汽引擎等。
1934年,这位66岁的老人病逝于济南。而他一生筚路蓝缕谱写的商业传奇,一直激励着后人们奋发***强、振业兴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张采丞:一座老宅和一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