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汉乐”是岭南传统乐种中最具代表的三大乐种,本文对这三大乐种的形成、风格以及特点等作以简要概述。
[关键词]岭南乐种 广东音乐 潮州音乐 客家汉乐
岭南音乐最具代表的三大乐种:悠闲华丽的“广东音乐”、细腻委婉的“潮州音乐”与真切质朴的“客家汉乐”构成了岭南音乐缤纷绚丽的多彩风格,使之在中国民族音乐中流光溢彩、大放光芒,它是历代岭南人民在生活劳作中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众多音乐前辈辛勤耕耘的硕果。
一、 历史源流
“广东,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远古时,五岭之南的南越人和岭西的西瓯人、骆越人,岭北的山越人、扬越人,岭东的闽越人等,合称‘百越’。他们和环太平洋南线诸岛诸民族也有亲缘关系。百越之地,战国时曾属楚国。秦汉间中原汉人南迁,‘楚越交融’加上‘越汉杂处’,促成了新生代广府粤人的诞生。由是越、粤并称,以今广东为中心的岭南腹地开发较早,先后吸引了福佬移民、客属移民、水上昼民等在粤地定居,渐次营造了具有不同民风、民俗、民系文化特征的地方音乐,形成了包括土著越人及其后裔(部分壮族、瑶族、黎族人)以及广府人、福佬人、客属人等在内的多群体共生共建的区域文化‘岭南文化’”。“岭南”位于祖国最南边的地理位置使其有史以来就是中国经济贸易的对外窗口。随着商业的不断往来与人口的频繁流动,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吸收、学习与交流。岭南三大乐种在本土原有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语言特征的积淀下孕育而生,同时又受到近代海外文化等诸多不同文化的影响,跟随时代的发展变迁进而形成了其丰富多变、绚丽多彩的多元结构特征。
二、乐种分类
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汉乐是岭南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三大乐种,它们和民间小曲以及戏曲音乐构成了岭南音乐多姿多彩的精神风貌,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1.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最初主要用于粤剧的过场音乐,是在粤剧伴奏曲牌和民间小曲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主要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香港、东南亚的华侨聚居地一带,主要乐器有高胡、秦琴、琵琶、扬琴、洞箫、喉管等。音乐风格清新流畅,华丽优美,多以表达轻松明快的自然风光和恬淡舒适的生活场景,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以易剑泉、何柳堂、吕文成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和演奏家,他们将广东音乐带入了全新的高度,为广东音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吕文成将二胡改用钢丝琴弦并移高定弦,成为银色明亮清脆的粤胡,同时加入扬琴、秦琴,称为“三件头”组合。后来又在“三件头”的基础上加入洞箫、笛子、椰胡等丝竹乐器组合成“五架头”。代表作品有《赛龙夺锦》、《步步高》《鸟投林》等。
2. 潮州音乐
广东潮汕地区是潮州音乐的主要发源地,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形成。“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历史事件造成北方中原人大举南迁,同时也带来了中原音乐文化,潮州先民长期与中原人共同生活促使中原音乐文化与潮州本土音乐文化的相互参透融合,吸收发展,进而形成潮州音乐古朴典雅、优美抒情的音乐风格。其主要分为分为两大类:广场乐和室内乐,广场乐包括潮州大锣鼓、外江锣鼓乐、潮州小锣鼓等,代表作品有《画眉跳架》、《粉蝶采花》等作品。室内乐包括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潮州庙堂音乐等、代表作品有《昭君怨》、《寒鸦戏水》、《平沙落雁》等作品。潮州音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既有气势磅礴、辉煌壮丽的大锣鼓,又有温润如玉、细腻委婉的丝弦细乐。其所使用的"二四谱"是一种十分古老且独特的谱式,特别是在"si"、"fa"二音的运用上,即体现了潮州音乐灵活多变的韵味,又能反映出演奏者对音乐掌握的功底,代表人物:苏文贤、林毛根等。
3. 客家汉乐
公元五世纪左右,中原人多次南迁至广东一带,由于是外来人,被当地人称呼为客家人,进而形成了客家汉乐这一具有历史烙印与地域风格的乐种。客家汉乐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在粤东各县和闽西、赣南以及海外客家人聚居地,其旋律抒情流畅、风格醇厚质朴。客家汉乐主要分为五类,一,清乐,又称儒乐,其演奏者多为文人雅士,音乐风格高雅脱俗,乐器主要有以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等为主;二,丝弦乐,是客家汉乐中普及最广、大众最为喜爱的的演奏形式之一,演奏形式是以头弦或提胡为领奏,琵琶、笛子、椰胡等乐器为伴奏;三,汉乐大锣鼓,主要演奏于传统佳节或客家民间节日等活动的庆祝仪式,它以唢呐为主奏,配以大鼓、大钹、小钹、碗锣等打击乐;四,中***班音乐,主要用于民间的婚丧喜庆活动,与大锣鼓相同也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打击乐和若干丝弦乐;五,庙堂音乐,主要是在宗教场所进行演奏,根据所做佛事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音乐。代表人物:饶宁新、罗德栽等。
参考文献
[1]冯明洋.岭南音乐的文化解读.星海音乐学院学报[J],2011年第1期
[2]冯明洋.岭南本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民间文艺[J],2009年第2期
[3]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