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萨克拉门托市,一位被警察追捕的抢劫犯走投无路,便逃窜到附近的一间电影院里。他本想利用人群和黑暗掩护自己,却很快被正在放映的影片所吸引,以至于没有注意到所有观众正在警察的指挥下疏散离场。直到灯光亮起的那一刻,他才如梦方醒,片子还没看完就戴上了手铐。这部电影正是《机械战警》,它不但让罪犯忘掉“本职工作”,实现了一部电影的最高价值,还像影片中主角那样,履行了一个人民警察的义务。
一座城市,两个故事
在美国,每座大城市都有它的电影守护者,如果说旧金山的看门人是《肮脏的哈里》,那么底特律的心头好则是《机械战警》。与所在城市的文化完美融合,变得密不可分,更无法复制,是警匪电影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新版《机械战警》服役的警局都位于底特律,使得它在不经意间,见证了这座城市在27年里的变化。
底特律是密歇根州最大的城市,比邻五大湖,是美国的交通枢纽,也是大型装备制造业中心,曾有“美国的巴黎”之美誉,更是闻名世界的汽车城。它的汽车制造业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在福特等先驱的影响下,底特律在19世纪的前30年里飞速发展,到二次世界大战达到顶峰。不过,它的好日子也到此为止了,在20世纪60和70年代,随着欧洲车和日本车的崛起,80%的经济都依赖于汽车行业的底特律陷入低迷,失业加剧,人口流失,犯罪率显著上升,到80年代已成为不折不扣的“罪恶之城”。
所以,表面上看旧版《机械战警》说的是2028年的故事,其实正反映了底特律人对于这座城市的未来的担忧。片中多场重要的戏份都发生在废旧的汽车工厂内,锈迹斑斑的车床,被水淹没的烂泥地充当了犯罪分子的庇护所,诉说着底特律的凄凉与破败。2013年,尾大不掉的底特律没有走出困境,反而宣布破产,成为美国最大的破产城市,空荡荡的摩天大楼和招摇过市的***形成了鲜明反差,远比中国的鬼城恐怖。某种意义上,旧版《机械战警》的预言成真,美国人只能收获苦涩。在此背景下,新版仍把故事发生地设为底特律,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就好像一个常年补考的留级生,过了27年还没有小学毕业一样。
据说底特律打算在2014年搞一座旧版机械战警的雕像,作为城市的守护者。整座城市都渴望虚构角色保护的现实,相当于宣告底特律彻底放弃了***。而赶在同一年上映的新版《机械战警》,恐怕也无助于改善现实问题。因此,制片方淡化了城市与电影的联系,以至于片中的底特律看上去完全不像底特律,至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很有未来范儿。简言之,底特律从旧版的重要“角色”变成了新版的布景板,因为它的丑陋令人尴尬,也不符合新战警高大上的审美定位。
从大块肌肉到美妙线条
好莱坞的80年代是警察的狂欢年代,“条子”一改他们在70年代或暴躁,或腐败的形象,摇身一变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在全世界普及了“你有权保持沉默……”的米兰达忠告。这与里根治下的美国在80年代走出经济低迷与越战阴影的大背景密不可分,这个充满自信,强大无比的美利坚,具象为银幕上一个个的肌肉壮汉。因此,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机械战警》,在造型设计上也不能免俗地受到影响,平整而宽阔的胸甲,粗壮的大腿护甲,以及高高隆起的小腿肚,犹如一块块硕大的肌肉,目的在于凸显战警的力量感。再加上演员僵硬的肢体动作,以及后期声效的配合,才让它的每一次出场都能制造出地震一样的效果。
相比之下,现在的美国正处于越战以来最沮丧的时刻,对内舆论***,对外掌控力减弱,在现实中“展示肌肉”的机会越来越少,在银幕中还充大块头也就变得不那么合适了。这还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暴力的态度的转变,这与两代电影对***火商的态度相契合。旧版中的***火商是功大于过,虽然有小人作乱,但也承认了用暴力捍卫正义的正当性;新版则把他们描写成最卑鄙的“战贩”,片中的美国依靠完全自动化的武器维持世界秩序,我们可以看到无情的机器人在中东某国的大街上巡逻。片方敢于丑化***方在海外的形象,因为相当一部分美国人反感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代表了正义的机械战警就更要脱去厚重的铁甲,好与***火商其他的重型武器区分开来。
因此相比于旧版,新版的战衣淡化了肌肉感,突出线条感,甚至有点紧身衣的样子。做个直接对比的话,新版跟旧版比赛举重和掰腕子恐怕要输,玩体操或赛跑的话一定能赢。
当然,制约设计理念的因素很多,除了时代背景,与科技本身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80年代的电脑和电视还处在棱角分明,傻大黑粗的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IBM;最受欢迎的车型则是大排量的“油老虎”,例如片中犯罪分子所钟爱的6000 SUX。而21世纪是节能减排,消除雾霾的世纪,也是简洁的苹果取代耐摔的诺基亚的世纪。新版抛弃旧版的银色涂装,选择黑色,也是因为黑色材料带给人一种不明觉厉的合金感,而不是简单的***产品。其实早在新版《机械战警》之前,《蝙蝠侠前传》和《钢铁侠》就奠定了属于现代科幻的风格,新版战衣从这两部电影中继承来的东西,恐怕要比它从旧版那里继承的还要多。
从***狂魔到巷战之王
两个版本的《机械战警》都邀请了声名在外的外国导演,旧版是荷兰的保罗・范霍文,新版是巴西的何塞・帕蒂尔哈,但这一行为的意义却有所不同。在80年代,外国导演需要做的是适应好莱坞的拍摄方式,而在今天,制片方更希望外国人带来新鲜的东西。2013年,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和吉尔莫・德・托罗的《环太平洋》,就是老外帮助美国创新的典型作品。另外,范霍文与帕蒂尔哈截然不同的美学价值,也使得新旧两版之间的传承关系越发地模糊了。
保罗・范霍文是有名的***狂,而且他的***经常发生在阴暗、潮湿的街角,与血腥的暴力相伴,卫生条件令人担忧。但是因为《机械战警》对性关注不多,范霍文无法尽情发挥,反而带给旧版一种独特的***狂气质。比如主角被匪徒杀害的一场戏,他的双手被炸断,子弹穿过他的脑壳,血溅了一地;高潮部分有一匪徒被化学溶剂腐蚀,像一块烂肉一样四处奔逃,两场戏都令人作呕。不过,导演最终还是找到了发泄变态欲望的突破口,在机械战警面对劫持女性的罪犯时,他果断开***,子弹从女人的裙子中间穿了过去,打烂了身后人的生殖器。而所有这些会影响影片分级的桥段,在新版中都不会出现,这既是从市场考虑,也因为新导演帕蒂尔哈所擅长的是完全不同的领域。
帕蒂尔哈能被选中,是因为他执导过两部《精英部队》,片警在巴西贫民窟复杂、狭小的空间内进行作战,对于导演的场面调度能力,镜头感觉要求极高。而相似的战斗场面早就写在了新版《机械战警》的剧本里,主角需要在好像废弃工厂的环境下以一对十,或者在大型商场里与反派发生正面冲突,总之都需要充分利用地形,而这正是他的强项。相比之下,旧版虽然也有复杂的作战环境,作战过程却要简单得多,这大概也是为何帕蒂尔哈声称新版不是翻拍的原因,“我从未想过翻拍《机械战警》,因为我觉得它没有被翻拍的可能。”在他看来,除了保留“机械战警”的创意之外,它们完全就是不同的作品。
新机械战警变化详解
头盔:
旧版最显眼的部分是它的视觉系统,有一条细长的黑色凹槽,充满金属感和神秘感。新版保留了旧版的圆形设计和的嘴部,但看起来更像是赛车安全帽,正面是很薄的一层面罩,可以抬起并看到整个面部,比旧版更有“人味”。
敏捷度:
这恐怕是两个版本最大的不同之处,新版脚下生风,旧版脚下生坑。旧版为了强调力量,而有意地给战警降速,每次执行任务都显得从容不迫。新版得益于已经成熟的数字技术,可以做很多高难度动作。更加贴身,没有束缚感的新战衣,在视觉上就有种灵动之美。
配件:
把手***藏在腿部是旧版的绝妙点子,机械战警模仿西部片转***的动作也十分经典。新版很聪明地选择了保留,并把旧版的普通警车换成高科技打造的摩托,因此当一身黑衣的主角半趴在摩托车上疾行的时候,看起来就越发地像蝙蝠侠了。
战斗力:
两个战警执行的任务难度完全不同,老战警面对的大多是肉体凡胎,新战警则要在高速度、高强度的条件下进行对抗,对手基本是机器人,所以虽然看上去不如前辈壮硕,破坏力却要强过很多。
人性意识:
旧版的战警从无意识的机器人,到逐渐恢复记忆,重拾人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新版中的墨菲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处境,人性的那一部分从来没有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