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游泳,小到站立、眨眼,都是要消耗能量的,当然吃饭也不例外。但是您知道吗?人体在摄食过程中,除了夹菜、咀嚼等动作消耗的热量外,因为要对食物中的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及代谢转化,还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营养学家把这种因为摄食而引起的热能的额外消耗称为食物热效应,又叫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细心的人会发现,吃完饭后体温会略有升高,这正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一般来讲,体温的升高在进食后不久就会出现,这也是吃饭时和饭后会觉得热的原因之一,在寒冷的冬天,这一点会更加明显。实验测定,在进餐后两小时,体温会达到顶点,2~3小时后恢复到正常状态。
当然,食物热效应对身体的影响不只是升高体温那么简单,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来看,它只能增加体热的外散,而不能增加可利用的能量。也就是说,食物热效应对于人体是一种损耗。所以,当一个人摄入了只够维持基础代谢的食物后,加上食物热效应的消耗,就会导致代谢的能量多于摄人的能量。此时,机体就要动用筹备的营养,燃烧脂肪来补充这部分能量损耗。所以,为了保存体内的营养储备,进食时必须考虑食物热效应额外消耗的能量,使摄人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保持平衡。
食物热效应产生的原因很多。摄食过程中,消化系统的运动,消化酶的分泌都会消耗热量。同时,食物在体内氧化分解时,除了本身释放出热能以外,还会增加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刺激人体产生额外的热量消耗,同时使体温升高。
那么,吃一顿饭会消耗多少热量呢?这与食物的成分、进食量和进食的频率等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食物的成分不同,所产生的热效应差别很大。脂肪的食物热效应约占其热能的4%~5%,碳水化合物为5%~6%,而蛋白质还要高,能达到30%~40%。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现在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为人体提供能量,而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功能为合成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这一过程比脂肪、蛋白质单纯转化为热量消耗的能量更多。同时,高蛋白食物所产生的热效应时间也更长,据测算,最长可达到12小时之久,这也是因为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更为复杂。
另外,食物热效应与进食量也有关,吃得越多,热能的消耗就越多。吃得快比吃得慢者消耗的热量高。吃得快时,中枢神经系统更加活跃,激素和酶的分泌速度快、量更多,吸收和贮存的速率更高,其能量消耗也相对较多。
按照三大产热营养素的比例,混合性食物的热效应一般为其总热量的10q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一顿饭能提供3200千焦的能量,那么消化它的过程就要用去320千焦之多。
有些朋友为了减轻体重,严格控制每餐的热量摄入,使其保持在低于基本代谢的范围之内。然而,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营养不良。食物热效应也会消耗能量,减肥的朋友们在计算热量时,切不可忽略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