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似乎越来越多的听到由“过劳死”引发悲剧,孙德棣、胡新宇等面对优秀人才的英年早逝,我们为他们痛心的同时,我们应采取行动制止下一个悲剧发生。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纪,企业、员工都必须面对越来越快的节奏,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科学的管理时间就显得极为重要。管理者自身要学会管理时间,同时也要帮助员工学会去主动的管理时间。
关键词超负荷工作 工作压力 过劳死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143-01
引言:“工作着是美丽的”。不可否认,努力工作的人们都是值得称赞和尊敬的。“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废寝忘食”,这些“先进”工作榜样的特质总是激励着人们去奋斗、去拼搏。然而,现今职场中,这种“拼命加班、玩命工作”的现象却成了一种常态,可怕的是,它正在以不被人重视的情形,一步步地蚕食、侵蚀、威胁着职场人的健康,直至突然间,鲜活的生命因工作“过劳”戛然而止。
一、什么是超负荷工作
我的同事曾经问我:"为什么要教育员工改掉超负荷工作的习惯?许多公司提倡这么干。"但研究表明,提倡无休止地工作最终会扼杀生产力。当超负荷工作成为家常便饭,员工的缺勤率会上升,医疗费增加,员工的创造力渐渐消失,生产率急剧下降。
我们说"超负责工作",指的是一个人工作过度以致失去个性,忘记自身生理需要,与他人断绝来往。有些人认为自己闲不下来,有可能是因为工作负担太重,也可能是强迫性工作狂在作怪。
如果超负荷工作发展到强迫性超负荷工作阶段,无论是一守性的还是进行性的,这类人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行为特征。他们总是行色匆匆,或者莫名地烦躁、易怒。很多人通过喝咖啡、吸烟、吃糖或做过量运动迫使自己振作;依靠酒精或者其它物质放松自己。然而一旦挣脱了疲劳和紧张,他们就丧失了调节自己的能力,而且感觉不到自己的判断力已经减弱。
二、超负荷工作带来的压力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公司过分依赖过超负荷工作呢?每个人有自己的工作方式,每个公司也有自己管理工作和超负荷工作的方法。员工是否觉得自己干的比以往多,出活却反比从前少?如果这种看法很普遍,说明公司的大环境迫使员工超负荷工作。
在企业里,超负荷工作综合症表现出以下三种可以测量的症状:
产出减少员工为了保持工作的快节奏而长期忍受压力,因而无力迅速恢复体力。
疾病引起的缺勤率上升 特别是因压力引起的疾病,如:背痛、周期性偏头痛、下颌关节综合症、饮食紊乱、睡眠失调和高血压。
疲劳和工作过度事故增多员工明知会造成损伤,仍然接受这些工作负担,因为在疯狂工作的环境里,他们不愿拒绝上级指派的任务。
疾病和事故导致医疗费增加。换言之,超负荷工作不但妨害员工的健康,也有损公司的经营效益。
三、超负荷工作带来的后果
超负荷工作除了工作压力还会带来精神压力、名利压力、心理压力更严重的还会造成“过劳死”。
(一)精神压力
飞璇的时代,一切变化太快,在社会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改变,这些都要求人们必须尽快地适应,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人的体能和精力,跟不上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速度,过早地脱离了青年人的幼稚,过早地到来了老年人的暮气,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精疲力竭、能源干枯。社会转型和身体转型就在不知不觉中联系到了一起,社会转型使他们焦虑、困惑,身体转型让他们过劳、多病。
(二)名利压力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知识分子的追求也开始多元化,世间只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他们没办法排除名利的干扰,而且,十几年的寒窗之苦,也不甘于半途而废。疲于***文、评职称,呕心沥血地潜心于研究工作,近乎忘我的疯狂状态。虽然要面对许多的不合理,然而多数知识分子仍然能够秉持自身的使命感和良知。这是除外部重负之外,知识分子的内部动力。沉重的工作和心理压力,让一些人在十字路口,转弯向西,来不及向家人告别,就匆匆地踏上不归之路。
(三)心理压力
还有弱势群体,正在冷暴力中备受煎熬:上司不留情面地否定,被上司打进"冷宫"一些势利小人同事自然不理不睬,自己饱受讥讽、孤立无援,人也灰头土脸。使人在心理上压抑郁闷、情绪低落,身体的消化、免***、代谢等功能都受到损害,这种郁郁寡欢的心理最终会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躯体疾病和心理障碍。
(四)过劳死
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以致筋疲力竭,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而丧命。“过劳死”又可视作一种疾病过程或身体非正常状态。主要表现有:经常出现身体乏力、睡眠不稳、记忆减退、头痛头昏、腰痛背酸、食欲不振、视觉紊乱等疲劳症状。但到医院检查,却又没有明显的病症。
四、结论
人要学会适当的调整自己,不能长时间处于一种,高负荷的这种压力之下,这个对人的生命,绝对是一种摧残。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工作能力,为工作减压;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有节奏的生活,为生活减压。把握机遇,避开风险,既积极进取又要知足常乐;乐观豁达,不过于追求完美,不给自己和他人过大压力;善于与他人合作,工作,劳逸结合;压力太大时及时寻求援助;培养一种兴趣,学习一两种放松的技巧,如听音乐、打球等。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气球,吹到很大以后还不知道再松回来,直到爆炸为止。如果你太累了,那就把沉重的包袱卸一卸,减轻点负荷,轻松一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人力资源管理透视超负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