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充斥财经报刊头条的高曝光率,更没有巴菲特那样光环加身的明星管理者,美国资本集团,是一个让不少金融圈内人士都感到陌生的名字。但是,翻开它的履历,你会看到一位名副其实的资本“巨人”。
它是美国三大共同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在拥有100多亿美元资产的特大型基金公司中它独占65%的份额。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对全球3700万家公司以及投资方进行研究后发现,由147家联系紧密的公司所组成的“超级实体”控制了全球经济网络总财富量的40%,而美国资本集团在这些公司中排名第二。
然而,这家有足够实力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翻云覆雨的公司,却低调得让人难以置信。你很少能从公开渠道看到这家公司的宣传,它就像一只深藏不露的巨兽,在资本丛林中潜行。资本集团这种特立独行的沉稳与自信来自何处?它不见宣传却内力深厚的品牌魅力源自哪里?
在经济危机中诞生
1931年,美国股市大崩溃余波未尽,对商业前景的消极情绪如阴云般挥之不去,超过40%的银行倒闭,每四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人失业。
但在这次大危机中,有一个叫乔纳森·贝尔·洛夫莱斯的年轻投资者几乎毫发无伤。1929年,洛夫莱斯发现股市价格严重脱离基础价值,市场存在大跌风险,于是他卖掉了自己持有的公司股份,在股市崩溃前全身而退。当人们向洛夫莱斯请教其中秘诀时,他说:“原因很简单,不要花费比你愿意买下整个公司所出的价格还要高的金额去购买它的股票。”
两年后,他再次进入金融界。这次,他开办了自己的企业——资本研究与管理公司,它正是资本集团的前身。
立足长远的经营哲学
躲过一劫的洛夫莱斯并未被自己的成功冲昏头脑。相反,经济危机的破坏性让他更加坚持自己的投资哲学,这就是资本集团立足于长远的基本投资理念。几十年来,尽管外部商业环境风云变幻,但洛夫莱斯的这一理念一直引领着资本集团的经营道路,塑造出资本集团特有的决策风格。“长期投资是我们的精神。必须从每日市场的喧嚣中走出,思考5年、10年甚至20年后公司将身处何方。我们的制度给了我们这样做的自由。”
这种令资本集团立于不败之地的制度久经考验。早在50多年前,资本集团便建立了一种投资管理方法:将团队合作与个人能力相结合。每一笔由其管理的资产都被细分为不同部分,由不同背景、观点和投资风格的专业人士来管理。这就是资本集团独创的多元顾问制度。在这个兼容并包却标准极高的“熔炉”中,分析师们可以充分共享思想,互相学习和启发,共同为客户创造最优业绩。
不过,要想进入这个团队并非易事。资本集团在挑选人才上非常谨慎。“我们认为聘用人才就像结婚一样,如果婚姻破裂了,我们认为那是我们的过错。”每位求职者将在两天内接受15~20次密集面试,每位合伙人都从不同角度来考察求职者是否具有成功投资的潜力。这种潜力不仅限于狭义的投资技术。譬如,IBM公司的一位工程师在求职简历中写道,他发表过一些“具有想象力的科幻小说”,这一看似无关的特长让他被公司相中,因为这种才能正是担任自主创新公司的分析师所必需的。
苛刻的入职遴选制度使得进入资本集团的人都是最适合和热爱这一工作的人才,自然,它的人才流动率也几乎是同业中最低的:每年离开资本集团的职业投资人只有2%(多数为退休人员)。人才稳定性从另一方面为公司打下了立足长远的基础。
风浪与变革
在几十年一贯坚持的理念和努力下,资本集团赢得了令同行艳羡的骄人业绩。它不以近期绩效作卖点,而是稳扎稳打,在过去的10年、20年、5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资本集团的投资业绩都排在业内前四名。
然而,和许多初创期有过辉煌业绩的公司一样,资本集团也曾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进入徘徊期:曾经高效的组织结构出现僵化、发展战略难以适应市场发展而显得过于保守。
1966年,公司领导人乔恩·洛夫莱斯和查克·希姆普等人认识到这种风险,于是召集高层在菲尼克斯举行会议,最终决定创建一个持股公司,从而逐步实现公司业务的多样化——尽管最初资本集团只拥有唯一一家子公司:共同基金管理公司。
但很快,美国股市便陷入了严重的熊市。20世纪70年代初期,共同基金业务一落千丈,销售额骤减90%,全国股票经纪人的数量从12万锐减到5万。而资本集团的投资职业人青睐的价值股被当时的高利率打击得尤为惨重。这时,资本集团走了一步险棋——兼并美国基金。当时有许多人反对这一决策,因为美国基金在行业普遍低迷中遭受了严重亏损,而且看不到扭亏迹象。但最终,资本集团顶住压力,将其纳入资本集团的组织结构,一方面援救了这家岌岌可危的发售人公司,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自身建立共同基金批发机构的战略需要。最终,资本集团成功融合了两者的优势,开创了一家在销售和投资两方面都十分强大的组织。
就在美国基金发售人公司被并入资本集团后不久,股市开始了一轮历时最久的牛市时期,共同基金公司的市场逐渐朝好的方向发展,而美国基金也成为资本集团旗下最成功的基金之一。资本集团的不较一时长短,基于长远愿景的正确决策让其顺利度过了这场风雨。
低调的资本大鳄
在常人看来,利用一切机会推销自己是商场上的自然选择,不过令外界许多人——尤其是财经记者们——不解的是,这家金融巨头对于宣传自己的投资业绩并不感兴趣。资本集团甚至曾经拒绝在租用的办公大楼房顶放上公司标识。
摒弃“出风头”的意识深植于资本集团的文化中。在资本集团的网站上看不到标榜业绩的各色报表和排名榜,更没有什么“月度明星”、“年度明星”的基金经理人专栏。资本集团不做广告,尽量回避媒体。几年前,资本集团的公共关系部主任约翰·劳伦斯拒绝了一家顶级商业杂志对旗下欧太基金的封面专访要求。他说:“我们对宣传我们的基金没有兴趣,尤其是对宣传那些‘热门’东西更没有兴趣,因为那其实是往里投钱的最糟时机。”
资本集团甚至不用“表现”这个词来形容投资结果,因为该公司认为“表现”只能用来形容好莱坞演员们的表演。“我们想让客户知道我们是世界上最好的投资管理公司”,资本集团国际公司董事长戴维·费希尔说,“我说的是‘最好的’,而没有说是‘最大的’。是让我们的‘客户’知道,而不是让所有的人知道。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这种不在意外界认可或名声的精神意识对于公司从上至下的员工都是一种特殊境界,一种默契共识。彰扬个性而非强调自我是资本集团的不成文传统。资本研究与管理公司副***吉姆·罗滕伯格开玩笑说:“乔恩(洛夫莱斯之子,曾长期执掌美国基金)根本不使用‘我’这个词”。这其实对于这样一家专业机构来说有很多优势:它避免了赢家和输家之间可能引起的***和内耗,也最有利于发挥每位员工的智慧合力。
探究资本集团的过人之处,朴实的长期投资策略是其基础,而更难得的则是在资本市场的风风雨雨中,始终以投资者长远利益为重的坚持。这正是资本集团创造业绩和品牌内核中最可贵的“资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美国资本集团:低调的资本大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