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北深州、山西太谷逐步传向全国的、成为中华武术四大名拳的形意拳,是由谁创编的呢?岳飞?姬际可?戴隆邦?李洛能?这是拳史上的一个大问题。
研究任何问题不是要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吗?那什么是这个问题的“实际”和“实事”呢?那就是“拳”。岳飞(1103―1142)练得拳是啥样子?没见过,不知道。姬际可(1602―1683)呢?不知道。戴隆邦(1713―1802)、戴文雄(1769―1861)所练的心意拳,人们也无法知道当年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只知道祁县人在赛场上演练的、在书刊上宣传的心意拳。当然更知道太谷、深州(练的李洛能形意拳)。两家的拳相比较,从中可以发现一系列重要的区别。
1、在桩功与套路开势上,戴氏是蹲猴式,李氏是三体式。
2、在套路上,戴氏的五行拳、十形拳,李氏的五行拳、十二形拳,练法大不相同。戴氏的“闸势”等套路,李氏没有;李氏的“杂式棰”、“挨身炮”等,戴氏没有。
3、在操练动作上,戴氏“架势低矮”,“身体伸缩幅度大”,“手脚不远出”。李氏是低势大架,拳势舒畅,全身合一,手脚能伸多长伸多长,只是不能直。
4、在劲力上,戴氏“心意领气,力发丹田,双手与丹田气相呼应”。李氏是气与力合,劲整力猛,身如一张弓,力从腰处生。
5、在练功上,戴氏强调“桩功筑基”、“壮气培内”。李氏是内外兼修;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三体式桩功与练套路并举,且以练套路为主。
6、在技击使用上,戴氏是“防御为主,步腿生根,吞吐束展丹田力”。李氏是先发制人,直取快攻,上步挨身,强打硬进无遮拦。
7、在指导思想上,戴氏主张“心与意合”,“重内不重外,重神不重形”。李氏则是形与意合,强调内意与外形高度统一,重内亦重外,重神亦重形。“心与意合”看不见,“心与意合”可检验。
8、在习武目的上,戴氏讲“心定”、“生慧”;“练就浑元一口气,气贯泥丸通涌泉,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予人”。李氏以健身为基础,技击自卫为目的,重在锻炼武术的功夫和技艺。
9、在名称上,戴氏一直称“心意拳”。李氏开始也叫“心意拳”,到20世纪初河北人改称“形意拳”。由于“形意”二字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了李氏新编拳术的特点,这一科学名称为李洛能广大门人所公认。
10、在流传分布上,戴氏心意拳主要在山西祁县流传,李氏形意拳则传播到全国,成为全国的大拳种之一。特别在山西,形意拳是第一大拳种。
以上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我们知道,任何拳种都是由人创编的;同时每一拳种都有它产生的技术来源和实践来源。形意拳也是这样。
李洛能(1803―1888)是36岁到祁县的。此前李师练的是长拳,并且已是一位功夫和技艺超群的著名武师了。李师在祁县10年。1849年到太谷城内富户孟 如家护院18年。孟 如(1824―1902)自幼攻读经史,但不乐仕途。爱好拳书,也是练长拳的,尤善***术,有“二杆子”之称。李师1856年收车永宏(字毅斋,1833―1914)为徒。车师也是练长拳的。当时太谷有“小北京”、“金太谷”之称,巨商大户都聘拳师保镖护院。这些人也都是练长拳的。太谷把形意、太极、八卦以外的拳种都俗称少林长拳。李师就是在这样的武术环境中,总结自己的经验,把长拳与祁县心意拳结合起来,创编出具有自己风格的形意拳。
李洛能的形意拳,其技术来源有二:少林长拳与祁县心意拳。例如三体式,鸡腿、龙身、熊膀、虎豹头源于祁县心意拳;扭身调膀,手脚伸出来于长拳。又如“低势大架,拳势舒畅”,其中“低势”(身势低)源于祁县心意拳;“大架”(架势大)、“舒畅”来于长拳。至于“先发制人,直取快攻,上步挨身,强打硬进”就完全是长拳风格了。李师丰富的健身和技击经验是形意拳的实践来源。没有对武术规律具体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不可能把两个拳种结合的那么自然和谐,创编出新的拳种。
从以上对比中可知,李洛能的形意拳与戴氏心意拳不是一个拳种,也不是一个拳种的两个发展阶段,而是两个“流传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李洛能是形意拳的创始人。当然,李洛能是祁县戴氏的弟子,戴氏心意拳是形意拳的技术来源之一,这个历史是不可改变的。
李洛能形意拳与戴文雄之后的祁县心意拳的区别,太谷的老百姓和山西武术界都是清楚的。欢迎外地武友来实地调查。李洛能成为伟大的武术家,李师门徒众广,人才辈出,形意拳名扬武林,有“三年形意打死人”之称,成为20世纪中国四大名拳之一,归根到底都是由以上区别而来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李洛能是形意拳的创始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