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剪刀结下不解之缘,至今收藏有汉代交股屈环青铜剪、唐代鎏金錾花银剪、宋代支轴式铁剪,以及明清至当代的用途广泛的各种剪刀百余把。通过对剪刀的收藏和研究使我认识到,小小剪刀不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而且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剪刀看似简单,但种类繁多。按材质分,有青铜、黄铜、白铜、紫铜、铸铁、锻铁、不锈钢、合金钢、白银、半铜半铁、半铁半木、半铁半塑及全塑(儿童安全剪刀)等。按形制分,有交股屈环形、销钉联结开合形、铡刀形、钳子形、双刃不对称形、双柄不对称形、可脱卸形、可折叠形、可锁紧形、具弹性形、刃部锯形、刀部梳形、大柄小刃形、小柄长刃形、翘头形、弯刃形、铲形等。按表面装饰分,有鎏金、镀金、镀银、镀钛、镀铬、发黑、錾花、刻花、铸字等,极尽各式工艺。
据说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古希腊已发明了剪,式样为两刀相连呈“U”字形的,在一幅公元前5世纪的古罗马***画中就描绘了用这种剪刀剪羊毛的情景。
传说我国古代称剪刀为“铰刀”或“交刀”。《古史考》一书写道:“剪,铁器也。用以裁布帛,始于黄帝时。”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剪是1953年在洛阳出土的,时代为西汉晚期。该剪直背直刃,前端尖锋,刃后双股交叉,把部绕成“8”字形。刀把之间无支轴。刃长10厘米,全长21.2厘米。此外,在陕西宝鸡、西安,湖南长沙等地也曾出土过西汉时期的铁剪。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专家王志敏在《学瓷琐记》一书之918条中也说:“铁铰刀(即特殊形象的铁剪刀),见盐城三羊墩东汉墓出土随葬品中。”这印证了我国剪刀最早出现于2000年前的汉代一说。***1是笔者收藏的汉代交股屈环青铜剪,其环形把铸有绳纹,时代特征明显。
文物考古学家商承祚在《长沙古物闻见记》中说: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友人处亲见一把唐代铜剪刀,“通体浅绿色,两刃如新,戳物仍利,长11.8厘米,厚0.2厘米。”可惜当时既未保存好实物又无留下照片。而本人藏品中的一把鎏金錾花银剪即唐代遗存,造型也是交股屈环状,纹饰为莲花、灵芝及朱雀,并錾有直径0.5毫米的珍珠地。其工艺无不彰显大唐盛世的风范(***2)。
汉唐的交股屈环剪刀历经几百年历史,人们逐渐发现这种剪刀有很多缺陷,比如双刃张口不大,用力不能太猛,弹性容易消退,屈环处容易折断等,总之不能剪坚硬和粗大的东西,只能剪一些布帛丝线之类的细软之物。于是聪慧的古人运用杠杆原理,用销钉连接双刃,尾部做成双环状,利用拇指与其他四指的对应活动,使剪刀开合自如,游刃有余。这就是支轴式剪刀,它与现在的普通剪刀几乎差不多。笔者藏有几把宋元之间的支轴式铁剪,虽已锈蚀,不能开合,但从它的质地和工艺上分析确是我国早期的支轴式剪刀(***3)。
明末名士文震亨著有《长物志》,其中“剪刀”一节专门描述了明代剪刀“有宾铁剪刀,外面起花镀金,内嵌回回字者,制作极巧,倭制折叠者,亦可用”。明代剪刀嵌回回字(即阿拉伯文),并有倭制(日本造)剪刀,说明当时与各国物资交流很普遍,连剪刀也不例外。明代王圻所著《三才会***》***文并茂地展现了当时的剪刀模样和用途:“此闺阁中物也,剪除繁芜,书斋中亦不可少此。”明代剪刀已与现代剪刀大同小异,只是手柄双环曲线比现在优美得多(***4)。
清初中围的剪刀出现了两大知名品牌:北京的“王麻子”和杭州的“张小泉”。王麻子刀剪创始干清顺治八年(1651年),张小泉刀剪成名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他们一南一北成了中国剪刀行业的霸主,领***中国剪刀王国300多年之久。清末民初刺绣大家沈寿口述、张謇整理的《雪宦绣谱》谈到当时的剪刀“剪宜小,宦刀。苏杭、北京皆有之”也印证了中国当时的剪刀主要出产于北京和苏杭两地。
剪刀虽是一个小器物,也同样有一个起源、成熟、改进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从2000年前一直延续到当代。
剪刀在人们生产和生活领域的用途是不言而喻的,在民间艺术领域里剪刀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土角作用:中国悠久的剪纸艺术就是用一把剪刀剪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案;捏面人的制作也少不了小小剪刀;女红的刺绣、绒绣、十字绣更需要一把精巧的剪刀来剪线头。
在吉祥装饰方面剪刀也有一席之地:唐朝鎏金錾花银剪就是祛灾纳福的吉祥物;明清时流行民间的挂在小孩脖子上的“千层筛”里有一把微型剪刀,就是希望能辟邪(同时放在一起的还有皇历、秤、如意等微型物);我国古时还流行用白银、白玉或翡翠做成微型剪刀挂件(***5),佩戴身上,既作装饰又作辟邪之用。
“剪”的含意还被引申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剪辑”这个词就是形容电影工作者用剪刀剪电影胶片来进行编辑工作。***坛上“剪除异己”说的是排除反对者就要像剪刀剪草一样干净利落。经济学“剪刀差”的概念为两类商品价格的动态对比关系任统计***上表现为逐渐呈剪刀张开的形状。
历史上有不少大诗人、大画家、大作家甚至皇帝将剪刀请进诗词、书画、剧本之中,极尽描绘、比喻、借鉴之能事。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诗赞美:“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以此来夸赞山西并州(今太原)的剪刀,并借此抒发自己的豪放情怀。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中写下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不朽诗句,将春风巧妙地比喻成剪刀,爽利轻松地剪成了柳条细叫,来形容春天的迅速来到,抒发了诗人对春意盎然的大自然的热爱。
宋靖康二年(1127年),宋徽宗赵佶被金人俘虏北去,当了阶下囚。他任北行途中,偶见杏花,触景生情,悲从心涌,赋《宴山亭》:“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他用杏花被冰凌剪割来比喻自己和王后嫔妃落魄后被敌人的欺凌,但还要维系皇家的尊严,并表达想回国的思念之情和悔恨之意。南宋诗人陆游在《秋思》中日:“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以此来形容自己的诗情喷涌。
以甬剧为代表的戏剧《半把剪刀》则描写了主仆争执,主人欲用剪刀刺仆人。争夺之中剪刀一分为二,不料主人却误伤自身。仆人留下半把剪刀逃离。后在法场真相大白。这出经典剧本就是用剪刀命名,并以剪刀作重要道具,把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用“一分为二”的剪刀形象强烈地展示给观众。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画家吴昌硕(初名俊卿)作了一幅题名“剪取春风第一枝”的画(***6),画中苍劲的梅枝插于坛中,枝上朵朵红梅初开,坛前还置放一把剪月,寓意冬去春来,表达了这位清朝末年的画家看穿了旧皇朝的衰败结局,预感到新时代的曙光即将来临。这里画家借助剪刀、梅枝浪漫地比喻“剪取春风第一枝”,真是把剪刀写活了。
1966年剧作家田汉走访张小泉剪刀厂即兴写了一首诗:“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作者从裁布剪纸的普通剪刀身上,富有诗意地联想到“裁剪江山”,通过赞美杭州剪刀流露出作者锐意改造自然,改革社会的进取精神及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剪刀的基本功能是剪物,但在艺术家的眼里,剪刀被虚幻了,被抽象了,它从普通的器物上升为能“剪取春风”“裁剪江山”的宅物,我们不得不佩服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看到了剪刀的内在底蕴是多么的深邃。
责编 水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