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普贤信仰便在古印度和西域地方流传。大约在公元二、三世纪时便有传说,称大月氏(约当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与中亚部分地区)的一处佛寺中有普贤菩萨像,曾有癞风病人一心一意发愿祈求,普贤菩萨像以右手摩其身,病当即痊愈。普贤信仰在中国发刃于洛阳,先行于南方,再盛于全国,并以灵异征迹而影响于世,是民间流行的传统信仰和佛教徒共同尊奉崇拜的对象。[1]据史乘记载,南朝刘宋大明四年(460年)路昭太后在京城建康(今南京)“造普贤菩萨乘宝舆白象像,供于中兴寺。”孝武帝曾“荤跸临幸,旬必数四。”[2]这是我国有关普贤造像的最早记录。在我国佛教圣地中,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示现之所,所以普贤造像最多。各寺庙大都供奉有普贤菩萨,且有数量众多的主奉普贤的普贤寺、普贤庵、普贤殿等。本文拟对峨眉山普贤菩萨造像的历史过程和典型个案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加深对普贤菩萨道场的认识。
一、峨眉山普贤造像群的历史概况
普贤道场峨眉山最早有普贤造像始于何时?文献中最早的说法见于清初太史蒋超的《峨眉山志》,蒋超在因袭了前人关于东汉明帝时“蒲公”追鹿见普贤示现之事后,明确提出“蒲公归而建普光殿,供愿王菩萨像”[3]151。第二种说法是1991年新版《峨眉县志》宗教篇称:“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载,晋代慧持法师于晋隆安三年(399年)上峨眉山,择地建庵(址在今万年寺),塑供普贤之像,取名普贤寺。是为山上第一座比较正规的庙宇。”2000年全国***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中国佛教协会、经贸世界杂志社所编《中国佛教寺院大观》也称:“东晋隆安年间(397-412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慧持大师前来传播,创建了全山第一座寺庙普贤寺(今万年寺)”,“万年寺始建于东晋,初名普贤寺,乃峨眉山第一座有史可稽的寺庙”。笔者认为,虽然两说皆为后世根据前人文献的一种推论,但东晋说相对可信。个中缘由因篇幅所限,恕本文不再赘述。此后,随着佛教的发展,峨眉山的普贤造像也逐渐增多。不过,由于峨眉山佛寺兴废无常,历史上的普贤造像难以尽详,现仅将见于记载的普贤造像情况搜录于后,若设普贤寺(殿)则一定供有普贤像,故一并述之。
1.唐代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9月中,时任礼部给事中的王士性(1547-1598)来游,见山顶卧云庵中所祀“三大士”像,皆为男相,其中“文殊、普贤大士虬须,观音大士则头陀而髯。”[4]16从造像形制上看,他估计为唐代早期作品。
2.宋代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太宗***黄金3000两,敕内侍张仁赞往成都铸普贤大士铜像,高2丈6尺,奉安于峨眉山白水普贤寺(今万年寺)。南宋范成大《峨眉山行纪》中所见普贤像还有两处:一是中峰院有普贤阁,二是峰顶光相寺有普贤小殿。
3.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朱元璋遣国师宝昙重建光相寺,殿履铁瓦,又名铁瓦殿,并铸奉普贤铜像于殿中。宣德三年(1428年)珏禅师开建普贤寺圆觉殿,铸普贤骑象1尊,并请名家绘制圆觉诸天像。嘉靖十三年(1534年)别传禅师创建金顶铜瓦殿,并铸普贤像1尊,铜佛65尊。嘉靖间,万年寺之毗卢殿新铸华严三圣释迦、文珠、普贤佛铜像。万历初年,有广元王,捐金铸造渗金大士3尊,送奉无穷法师供养。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妙峰禅师奉敕送大藏经去云南鸡足山,事后,至峨眉山礼普贤,并发愿铸三大士渗金像,以铜殿供之。妙峰返京复命后赴潞州(今山西长治市),从沈王朱模、大中丞王霁宇和内枢丘公等人募得捐资数千金,铸成铜殿3座,其中普贤愿王铜殿置于峨眉绝顶。该殿安装兴工于1602年春,次年秋落成,沈王为其寺额名为“永明华藏寺”。铜殿中祀普贤铜像,旁绕万佛。因殿顶渗以真金,光耀天地,故称普贤金殿,峨眉金顶之名亦由此而来。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胡世安游山时,自圣积寺老宝楼而西,见有普贤殿。而在吕仙祠(今纯阳殿)前见有重楼瑰玮,供奉普贤大士于上,弥勒居中。崇祯癸未(1643年)秋,青山庆斋法师偕徒可闻护送普贤大士像至峨山供奉。
4.清代顺治十七年(1660年),闻达禅师在接引殿铜铸普贤大士及十八罗汉像。康熙年间,贯之、可闻历经20年完成重建伏虎寺,曾任御史的傅作楫后经伏虎寺时,“陟殿谒普贤大士”[5]。其间,川陕总督哈占及文武官员助资,命可闻禅师重建卧云庵。庵成,塑供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像。康熙十一年(1672年),御史董明命重建圣积寺大雄宝殿,并铜铸普贤骑象,金身丈六,象伏地。[6]善觉寺也供有普贤菩萨,康熙帝曾***“普贤愿王法宝”玉印1枚,今寺有普贤殿,亦当为康熙年间建。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洪椿坪新修普贤殿。咸丰十一年(1861年),藏传佛教五世章嘉活佛叶熙丹毕尼玛(1849-1875)铸普贤铜像,送峨眉山金顶金殿供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楼藜然游大峨寺时,见有普贤像“设大龛正殿,独坐莲台上,法相奇伟,俨然丈六金身,耳贯大环,赤足,似老妇。”
5.近代1928年,僧源竺募资重修清音阁,塑供华严三圣,左文殊,右普贤,中为释迦牟尼。同年,僧圣宽于报国寺内建普贤殿,塑普贤菩萨像。1935年,新铸接引殿普贤铜像,高约3米。据上述①不完全统计,峨眉山各代铸造和塑造普贤菩萨像共约26尊次,但许多菩萨像却未能留传至今。20世纪50-60年代,峨眉山各寺包括普贤造像在内的佛像群遭到严重损毁。80-90年代,许多寺庙重新铸塑普贤菩萨像。如,华藏寺在武汉、成都两地铸造普贤铜像和华严三圣铜像;洗象池监院通孝重塑普贤菩萨骑象金身佛像供于大雄殿;1995年新建接引殿普贤殿,等等。自2002年起,峨眉山佛教协会借助建设“中国第一山”的时机,勤俭集资,兴建“恢复华藏寺改造工程”。2006年6月,举行了工程落成庆典和十方普贤圣像开光法会。2008年12月,峨眉山十方丛林大佛禅院及其普贤殿落成开光。
二、峨眉山普贤菩萨的典型造像与特色
从峨眉山现存佛教造像看,若不包括1米以下的小型造像和普贤画像,对外开放的普贤造像共23尊。其中,伏虎寺、洪椿坪各3尊,报国寺、洗象池、华藏寺等庙各2尊,大佛禅院、万年寺、圣水禅院、善觉寺、中峰寺、遇仙寺、仙峰寺、太子坪、万佛阁、白龙洞各1尊。以上各尊均在寺院内,而在大峨山绝顶露天有十方普贤巨像1尊。其中,有几尊普贤菩萨造像较有特色:
1.万年寺宋代普贤骑象铜像万年寺砖殿中的宋代普贤骑象铜像,通高7.35米,重62吨,普贤及莲台高4.05米,所骑白象高3.3米,四层金色莲花宝座高1.3米。铜像是具有代表性的普贤菩萨法像:法身通体贴金,形如满月童子,俊秀美丽,气度非凡。头戴双层五佛金冠,剔透镂空,上嵌六颗宝珠。两耳佩环,颈戴项圈,胸垂珠饰。身披袈裟,环系彩带,袒胸,双目微闭,嘴角略微内收,神态安详。双手平执如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六牙白象背负莲台,四腿直立,平站于四朵莲花之上。象鼻垂地,大耳长牙,目光下视,俯首贴耳,腮部丰满,神态慈祥。象背配鞍,彩带髻头。象姿似欲前行,普贤上身垂直端坐,头向左微斜。象体肉皱表现真实。六牙白象者,是菩萨的无漏六种通,牙有利用神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负,无漏无污,故称为白,以“六牙”象征六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痛、宿命通、漏尽通。而《普贤观经》则说:“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如意:欲如意、念如意、精进如意、慧如意),《宗轮论》说:“一切菩萨入母胎时,作白象形。”或乘白象,或自化白象,座下柔顺而有力的“六牙白象”象征其德。宋代普贤铜像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铜佛像,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金属铸件之一。在世界现存普贤造像中,是年代最早、体形最大、制作最精的紫铜造像。六牙白象系多块焊铆而成,体量之大、造型之优美、比例之匀称、形态之逼真、工艺之精湛,充分体现了宋代四川地区的冶炼工艺技术。它已成为峨眉山佛教造像的标志与典范,也是历史上峨眉山佛教兴盛的重要见证,是峨眉山镇山之宝,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单。
2.纯阳殿明代普贤造像纯阳殿大雄宝殿主尊明代华严三圣之普贤菩萨铜像,通高1.25米,造型精美,通体敷金。其形象特征为:男身,面容慈祥,微笑。脸形圆润,下颌丰满而突出。头戴五佛金冠,有垂肩护耳装饰。结跏趺坐。手印为讲经印。右手向前抬,手掌微上仰;左手平放于腿上。法衣有披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单。
3.金顶清代藏传普贤菩萨铜像金顶华藏寺普贤殿(金殿)的普贤菩萨骑象铜像为五世章嘉活佛铸奉。普贤菩萨结跏趺坐于三层仰莲台上,铜像通高2.75米,其中白象高1米,长1.55米,莲花座高0.55米,直径0.85米,普贤坐像高1.2米。普贤头戴高冠,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胸前饰缨络,双手执如意,慈祥端庄。六牙吉象侧身站立,头向前方。此造像艺术凸显藏传佛教特征,它体现了藏传佛教与峨眉山佛教的文化交流。
4.金顶现代十方普贤菩萨巨像峨眉山金顶华藏寺前的十方普贤造像由台湾著名建筑师李祖原设计。该像采用铜铸镏金工艺造像,占地1256平方米,总体重约600吨,通高48米。其中,须弥座的高度为6米,圆融法界至顶层的佛面高度为36米,圆满柱的高度为6米。须弥座上4尊六牙吉象分别面向东南西北佇立。大象背上第一层为普贤菩萨的四头像和两面身,其中,西面法身为吉祥半跏坐,手执如意,东面法身为吉祥跏趺坐,禅定印。第二层为普贤菩萨四头像。最高层为前后普贤菩萨头像,菩萨顶上有圆满宝柱。普贤十头像均戴五佛金冠,面容丰满,雍容端庄,睿智慈祥。须弥座内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弥陀佛铜像,四周绕10尊汉白玉雕佛像。十方普贤菩萨圣像的造像结构和尺度大小,表达了十分丰富佛理内涵。通高48米,表征阿弥陀佛48大愿。圣像造型结构从下至上分为8个部分:须弥座部分为四方六层:分别表征佛教的“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圆环部分表征“一真法界”。莲花部分表征“众生之心,心生万物”。祥云部分表征“空性”。四尊吉象表征“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即显著贤菩萨普渡众生、“大行无止”。两面法身部分表征“华藏世界一佛二菩萨”。10尊菩萨头像表征“普贤菩萨十大行愿”。菩萨顶上的圆满宝柱表征“华藏世界重重无尽,普放光明”。十方普贤圣像目前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普贤菩萨铜像。在普贤菩萨法像中,它以多头多身多象面貌出现,这在汉地佛教造像艺术中应是一个创举。整尊圣像无论从设计造像理念、结构造型、视觉效果以及工艺等方面,做到了佛像宏伟,佛法精细深邃,完美展现了佛教道场的庄严,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综观历代峨眉山普贤菩萨造像,至少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数量众多。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在同一寺庙建筑群中普贤造像数量最多。
(2)形象庄严。普贤菩萨造像虽多,但无随意性造型,也无象奴相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为普贤道场的庄严氛围。
(3)形制硕大。如宋代普贤铜像重62吨,十方普贤像高48米、重600吨。
(4)无摩崖造像。这种现象主要与峨眉山复杂的山体和地质条件有关,那里或者是坚硬的玄武岩构造,或者是植被茂密,决定了它不会有像龙门石窟、大足石刻等一样的户外造像群。
(5)与时俱进,富于创新。如宋代普贤铜像,在原先普贤基本上仅被列为华严三圣群像之一的基础上,创单独供奉之先列。现代金顶十方普贤像,首创多面多身普贤菩萨造型。这一切,都充分彰显了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道场的重要地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峨眉山普贤菩萨造像群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