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中国时,加藤嘉一一句中文也不会说,一个中国朋友也没有,一分人民币也没有。现在他已经成了中国的媒体红人,是媒体曝光率最高的在华日本人,频繁在中国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上发表言论,是中日关系热情的观察家、评论者,其言论受到年轻一代的广泛关注。
媒体曝光率最高的在华日本人
加藤嘉一是一个日本的80后,18岁之前,他的理想是到联合国工作,来到中国后一切都变了。
加藤嘉一于“***”流行时来到中国,被公派到北京大学,就读于国际关系学院。现在他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日语教师。他能流利使用日文、中文、英文三种语言,身高185cm的他还曾是专业长跑运动员,至今仍保持着每天早上长跑15公里的习惯。
此外,加藤嘉一还作为组织者、策划人、发言人、主持人、翻译参加各种中日学术交流活动、国际研讨会,作为评论员、嘉宾、作者参加各种中外媒体活动。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t望东方周刊》、《看天下》、《人民中国》、凤凰网等担任专栏作家。加藤的中文写作速度,比一般中国记者都快。
加藤嘉一现在俨然是一个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有敏锐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节目中,对于农村孩子上不起学,他认为:“以为使义务教育彻底免费,就可以使任何人上学了?错!很多人不是因为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而是因为贫困。 ”
加藤嘉一被年轻的粉丝誉为现代版的“遣唐使”,他充当了中日之间的“传话人”,有时也会受到中日两国愤青的左右夹攻,但他还是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看法。
“别轻易以为有明天”
加藤嘉一因为父亲生意破产,曾被黑社会追债到处搬家,5岁就下田劳动,13岁当送报童,高二的时候开始做日英翻译。有一次家中只剩500日元,他带着弟弟和妹妹去大超市“试食角”品尝摆着的食品,以“白吃”填饱肚子。他甚至去和逼债的黑道谈判,多次被打。
2003年,他在东京大学认识了北大的一位老师,19岁的加藤嘉一从法学部退学,飞抵中国。他的人生从此完全改变。他在中国每年只跟父母通一次电话,一年只回一次家,通常只呆一天。他说孩子要***,父母也应该***。
坎坷的经历让加藤内心深处有一种悲观,他说:“别轻易以为有明天。”加藤认为日本人需要一种归属感,只要有归属感,日本人宁愿被牺牲。日本人有自虐的心态,这种感觉是谋生的一种动力。这种特征在他自己身上都有体现。
他在北京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跑步15公里,洗澡,吃东西,上网看两个小时国内外的新闻。接着出去活动,包括采访与被采访。然后回来写作,他一般在早上写专栏,晚上写书。每月要写25篇专栏,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有三件事是每天必做的:跑步,看《人民日报》,看《新闻联播》。
他明确表示自己的文章要影响两种人,一是***的官员,一是高中生。有关部门对他的文章经常有反馈,甚至会征求他的意见。2008年5月***访日之前专门在北京大学接见了加藤。
他不会玩电子游戏,对唱歌也没兴趣,更不喜欢几个人扎堆聚会,也不参与宿舍的扯淡聊天。他研究过“寂寞***”,发现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大家没自信,所以希望有人陪伴,渴望24小时的集体归属感”。
中国,我误解你了吗?
加藤嘉一称自己既不是亲华派也不是***派,对中国和日本都有批评,也都有好评。他说自己追求第三条路, “在学术和传媒之间走第三条路,在文化和***治之间走第三条路,在高层和大众之间走第三条路”。
加藤有时会两头不讨好,日本经常有人说他是亲华派,中国有人说他是日本派来的间谍。加藤自称是行动派的思考者,他说自己的目标就是在40岁时可以从***,当***治家,显得有点野心勃勃。他认为自己根本上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而日本需要更有责任感以及宏观视野的人来领导。
加藤嘉一出版自传《从伊豆到北京》,白岩松给他的评论是:“现在我们有理由夸奖加藤和他所做的事情,但是,要等到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们才能看到其中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加藤对中国的观察和思考也许多年以后才能被消化和接受。
他在另一本书《中国,我误解你了吗?》中表示,自己确实曾误解过中国一些问题,现在和将来还会有误解,但也有时候是他本人被中国朋友所误解。
加藤在这本书中提到有趣的一点:中国人对于公共场所和私人场所的区别,和日本人正好相反。中国人的公德心差,因为觉得公共场所反正是大家的,所以可以随便喧哗,日本人在公共场所比较克制;中国人的私人住宅比较讲究,挺干净整齐,日本人在公共场合很礼貌,非常非常低调,一旦回到私人空间,是很乱很脏的。
加藤希望日本年轻人能积极学习汉语,在语言上对等交流,才能减少误解。他发现会汉语的日本人在与会日语的中国人交流时,双方多用日语来交流。与中国人掌握、精通日语的比率相比,日本人掌握、精通汉语的比率还是明显过少。中国人在中日交流方面有优势。中日两国不可能用英语交流,日本人的英语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人,而且中国人与日本人都是东方人,用英语交流不能充分表达意思。
中国年轻人的精神泡沫
作为一名教师,加藤认为中国孩子的聪明才智绝对是世界一流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教育至少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家庭、社会、学校,中国却没有做好分工。社会教育是最糟糕的,没有提供利于年轻人发展的社会空间。
但他认为最有问题的还是家长,今天跟80后有关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于家长。“在自身如此有竞争力、如此受关注,国家发展态势这么好的前提下,中国年轻人肯定会有所成就,但前提是父母要学会放手,孩子要学会拒绝。”加藤嘉一说。
今天中国的很多年轻人都很寂寞。其实不管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年轻人的问题都一样,可能都比较容易迷茫、困惑、情绪化。今天中国80后的概念被拔高了。
相比之下,加藤说,日本出不了韩寒这样的年轻人。日本社会是一个不接受异类的社会,比中国更讲究论资排辈,你年轻有为没有用,必须到一定的年龄才有话语权。但在中国,非常突出的年轻人可以成为同龄人的偶像。加藤在日本也有知名度,但他在日本发挥的空间没法和在中国比。
中国的年轻人最缺乏的是什么?“斗志、坚定的价值观和安全感,以及应有的忧患意识。”这是加藤嘉一的答案。根据加藤的观察,中国年轻人的问题就是价值观的问题,年轻人没有信仰。房地产泡沫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泡沫。生活实际一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过于功利和实用,民族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都是中国年轻人的精神泡沫。加藤觉得现在中国比日本强的是向外学习的精神,包括年轻人都能吸收外面世界来的东西,而日本却趋向内向,年轻人缺乏向外看的眼光。
加藤在《以谁为师》一书中把中国当作老师看待,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即使是中国的年轻人,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智慧,同时吸取教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现代“遣唐使”加藤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