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沈阳的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国有、集体、私营、外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其中最具活力的民营经济更是从无到有,迅速成长。从国有、集体一统天下演化成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快速发展局面。
变化的数字,洋溢着生机,孕育着希望
从2001年以来,沈阳民营经济年均增长幅度达到21%,超过全市经济增长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由2001年的612亿元、占49.4%,发展到2002年的741亿元、占52.9%,2003年的864亿元、占54%。截至目前,沈阳民营经济户数达到27万户,从业人员达到130万人,注册资金426亿元,同比增长38.6%。其中,个体和私营企业实现产值435.2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营销总额1138.9亿元,同比增长14%。到2005年10月份,沈阳民营经济实现税收80.6亿元,同比增长28%,占沈阳税收总额的52%。沈阳民营经济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踏着时代的节拍,展开翱翔的翅膀,呈现闪光的足迹
沈阳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创新,品牌越来越响,走出国门的脚步越来越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一大批骨干企业进入快速成长期。沈阳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沈阳民营企业的发展呈现出集团化、集群化、规模化的趋势。目前沈阳有近百家民营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1403户,有进出口自营权的民营企业已发展到600多家,民营企业拥有市级以上名牌170多项,一大批具有实力的民企正在向制造业进***。
二是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沈阳民营经济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迅速崛起,成为沈阳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截至2005年10月份,全市民营经济基本户数达到27万多户,从业人数达到170多万人。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5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0.3%,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56.3亿元,民营经济无可争议地成为沈阳市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是科技型企业发展迅速。目前,科技型民营企业已发展到3245户,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87%,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四是拉动社会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稳定与社会就业率是成正比关系的,社会就业率越低,社会就越不稳定;社会就业率高,则社会越趋于稳定。沈阳民营经济在孕育、产生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为缓解转型时期的就业压力,改善社会就业结构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沈阳民营经济已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渠道。不仅如此,民营经济在新增就业方面也有突出贡献,这主要又表现在两个方面:民营经济新增就业岗位的总数在全社会新增就业中占很大比重;民营经济提供就业岗位的速度远大于社会平均水平。
伴随东北振兴的浪潮,插上腾飞的翅膀,迎接明媚的春天
沈阳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虽然具有其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但其今后的发展仍就任重道远。***府应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引导民营企业为东北振兴做贡献。
首先明确发展中小企业就是发展民营经济。在思想认识上,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发展中小企业就是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首先要发展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中重要的企业形态。今后中国经济将逐渐形成以国有大企业为主导、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国有和民营相互融合为趋势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结构。中小企业将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缓解就业再就业压力、拉动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推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府应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在创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一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提高其经营能力。***府要采取措施,逐步改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状况,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府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修改行***性法规和制度,增加透明度,减少束缚商业活动的繁文缛节。
大力拓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获得信贷和其他资金来源的渠道。当前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情况,如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要不断建立完善的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系统。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帮助民营企业尽快成功上市筹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信誉和业绩赢得客户的支持和信赖。
修改税收制度,将合法的收费改为税收,消除不合法和强制性收费。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较重,一些基层部门往往对民营企业的收费项目“杂”且“多”,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合理收费。收费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这些阻碍着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亟需建立健全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财税***策;加强法律监管框架和司法体系;改善会计和审计标准和制度;大力营造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优良环境。
(本文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