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春风吹了又吹,教育的流行色变了又变,让一线工作的老师目不暇接。老师们在不断适应教学新模式中,往往注重那些花哨的教学形式,忽略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浮于表面,难以触及数学的本质,有些教师更是不能恰当使用教学资源,造成学生对数学的“审美疲劳”,此番种种可谓是在“隔靴挠痒”。这种“挠痒痒”现象的后果是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思维水平低下,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慢慢变冷,这种现象令人担忧。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教学要杜绝“挠痒痒”,就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抓住数学教学的本质,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问题一]知识教学表面化
【课例】百分数的认识
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数、小数、分数,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认识数的家族中的另一位成员――百分数。
(1)出示表格
■
(2)请学生分别说说三个同学“投中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再说说三个分数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
(3)教师指出: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顺势揭示百分数的概念。
【分析】
百分数意义的教学是建立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比较分数大小”“比的意义”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可迁移的因素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贴近学生生活和知识经验的背景,设计有效提问,刺激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有效地同化新知,实现真正个体意义上的建构。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上面的教学直接呈现书本的例题,让学生填好表格后进行比较,再引出百分数,显然过程简单,思考性较小,这样的设计根本没有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百分数产生是生活的需要,学生对百分数产生的需要感不强,对其意义的认识浮于表面。形象地说,这样的教学是隔着教材文本这个“靴”挠教学目标这个“痒”,实在是很不过瘾。
奥苏泊尔说:“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数学学习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意义建构,也是经验的激活、积累、提升的过程。学生已有的经验越多,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越突出,就越能有效地创造性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活、总结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经验,把握数学本质,使认知结构不断地扩展和完善。
【教学重构】
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数、小数、分数,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认识数的家族中的另一位成员――百分数。
(1)出示表格一
■
师:元旦要到了,学校准备进行一场投篮比赛,这里是班上三位篮球爱好者的投篮练习情况,看了这些数据,你们认为我们班应该派谁去参加?
学生认为在不知道投篮次数的情况下,只知道投中次数是无法判断谁投得更准的。
(2)出示表格二
■
师:看了这张表格,你认为应该派谁去参加比赛?
学生认为要知道谁投得准,就要知道每人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才能知道。
(3)出示表格三
■
学生口答出最后一栏。学生说说比较这三个分数的方法,并作出判断。
(4)教师指出: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顺势揭示百分数的概念。
(5)师:这里的“一个数”是指实际题目中的什么量?“另一个数”又是指哪个量?
(6)师:这里是把“投中次数”和“投篮次数”两个量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是一个比率,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重构后的设计突出了百分数的产生过程。由表一引出表二;由表二引出表三。在这个过程中,有思也有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在学生初步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再来说说概念中“一个数”和“另一个数”的含义,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事例进行对照理解,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而且还帮助学生理解了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的缘由,从而充分感知百分数的本质特征,形成科学概念,避免了知识教学的表面化,更为以后教学应用百分数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
[问题二]教学资源“扎堆”化
【课例】三角形的面积
新授部分教学流程
(1)教师让学生把课前从书上第127页上剪下了6个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看能发现什么?拼好后交流,学生把拼的三种情况在投影仪上演示,教师用放大的***贴在黑板上,学生得出结论: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完成书上的表格。(表格略)
(3)小组讨论书本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汇报后初步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4)教师小结时,在PPT上再一次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发现两种***形的面积关系,再次出现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且演示时每次操作都配以声音效果,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5)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在练习时配上动听的音乐。
【分析】
在上面的课例中,教师应用了多种教学资源,有电脑、投影仪、音乐、教师制作的PPT、学生的操作材料等。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候教学资源的大量应用并不能收到期望的效果,学生有种“被资源”的感觉。比如课例中的教师在学生充分操作演示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PT中的推导过程演示,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重复使用资源只能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还使用了声音效果,奇特的声音效果确实吸引了学生,但学生的注意力被声音的奇特吸引了,减少了对学习材料的关注,这样做也是不恰当的。在学生需要静心做题的时候,教师准备了音乐以渲染学习的气氛,这样做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绝对是干扰。
【教学重构】
新授部分教学流程
(1)教师让学生把课前从书上第127页上剪下了6个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看能发现什么?拼好后交流,学生把拼的三种情况在投影仪上演示,教师用放大的***贴在黑板上,学生得出结论: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完成书上的表格。(表格略)
(3)小组讨论书本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汇报后初步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4)课堂小结时,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强化学生的记忆,渗透转化思想。
(5)学生安安静静地进行巩固练习。
【分析】
使用和选择各种课堂教学资源,并不是简单地使用一两种,也并不是全部使用或平均使用;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有机地整合,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呈现或诠释教学内容,教学时我们应抓住教学的重点,把最适合学生的资源进行整合,别像“挠痒痒”东抓一把、西挠一下,总是挠不到重点,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会产生“审美疲劳”,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纵观以上两个课例,每个课例中的第一个设计,都显现出了设计的苍白,所授知识的思考性不强,缺少了知识间的沟通等问题,使没有任何支撑的教学有如“空中楼阁”;重构后的课例站在了“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角度去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闪现,让数学的学习变得有深度有内涵。但愿我们广大的教师能在炫目的教学改革中站稳脚跟,牢记数学教学的本质,用慧心慧眼恰当使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让“挠痒痒”现象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逐渐销声匿迹!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数学教学拒绝“隔靴挠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