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尼是一位“早熟”的导演,之所以称之为“早熟”,是因为,他观察世界的角度、拍摄影片的风格一贯是如此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他的第一部短片《波河上的人们》。安东尼奥尼以家乡波河上航行中的一条驳船为线索,用客观纪实手法捕捉渔民的生活,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影响很大的重要作品。这部短片是对当时意大利底层人民精神世界的反思,越来越清醒地预感到一份责任,即在当时意识形态限制下,建立起一套对于现实世界的强有力的阐述。这部影片已经初步展现出他的创作风格,用沉默的影像结构的影片,传统之中又闪烁着不确定性。“音乐、色彩是被最大程度摒弃的,安东尼奥尼偏爱自然声响,他的影像,总能在抽象的画面以及静默的对峙中获得深刻的表现力量。”[1] 一、继承与超越新写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西里尼、维斯康蒂等。这类电影的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背景最早起始于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他最初作品是《女朋友》、“情感三部曲”等,这些电影作品都留下了新现实主义的痕迹。 但是与新写实主义导演相比,当1943年维斯康蒂拍出了电影《沉沦》,标志着吹响了新现实主义号角的时候,安东尼奥尼拍出了他的第一部纪录片《波河上的人们》,也标志着他正式进入电影界,但他只是赶上了新现实主义变革期的尾声,因为在他真正开始拍摄剧情片的时候,严格意义上的新现实主义运动已经结束了。所以说,他面对的世界已经不是战后初期,而是人们已经从战后生活困苦中恢复过来了,人们逐渐也不愿再回忆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反映的那些令人伤痛的记忆。这时候***府也开始从电影***策上加以调整,控制新现实主义的电影继续反映国家的黑暗面,这标志着新现实主义逐步走向了***和衰退。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风格已经与那些直接描述战争影响的初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有了严格区别:安东尼奥尼由新现实主义电影反映的人与社会的关系转向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以及人与物质文明的关系。安东尼奥尼说:“我从来不是新现实主义的好儿子,我是新现实主义羊群中的黑羊。”安东尼奥尼早期的创作和其他的新现实主义者不同,安东尼奥尼并不满足于单纯再现客观现实样貌和表达自己对某个事件或者现象的看法。他的影像着眼于揭示从战争废墟里走出来的人们,如何跌入更为可悲的迷惘当中。理性思辨丧失,不再。他的作品里透出来的悲观和睿智,让其与那个百废待举的年代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格格不入,这正是造成安东尼奥尼早期电影不受欢迎和重视的主要因由。可以说,从一开始,安东尼奥尼就着力于刻画人们心灵家园之迷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他意识到新现实主义所一直忽略的一个问题,即客观现实变迁在内心里所遗留下来的伤痕。因此,在他身上不再彰显新现实主义那种热情创作和反映现实的冲动,在他的影片里更多地采用含蓄、冷静、不张扬的手法,反映出一种内心的独白和喃喃自语。可以说安东尼奥尼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现实,将新写实主义引向了“心理写实主义”的方向。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已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考察每个人本身,揭示他的内心世界,从中看出他历尽沧桑以后在内心存留下来的一切,看出那种刚刚露头的不满心情,它大致地预示了后来在我们的心理、情感甚至道德观念上发生的变化。” 二、现实的哲学思考 安东尼奥尼在创作高峰时正巧遇上这样的时代:艺术家们正在更多地关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异化,即金钱至上,道德沦丧。安东尼奥尼以其敏感的创作心灵捕捉到了这些变异的气息,从而在他的影片中将这些社会现实中的元素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而安东尼奥尼在不同时期对现实也作出不同的诠释:“我的影片源自我的情感,同时对应我的生活阶段。当然情感背后有经历、念头、思想、对现实的观察和***治的、社会的、哲学的、道德的信仰———一切!”安东尼奥尼不喜欢事物的表面,更愿意把内心世界投射到外在世界的影像,将内心世界具化为象征意义。他的作品以敏锐地观察现代人的状况而显得杰出,以窥探现代社会的精神病症候而显得深刻和凄绝。这些安东尼奥尼式的预言充满了对现代人精神病症候的描写。正如他在一次访谈中谈到的:“电影导演的问题是拥抱一个会成熟而且会消耗自己的真实,然后说明这个动作,直逼到一个点,再往前迈进,像有个新鲜的观点。电影不是一个意象:景物、姿态、手势。而是一个不可溶解的整体伸展的一段时间,浸***融合,决定自己真正的精髓。”从安东尼奥尼最初的长片《某种爱的纪录》《不戴茶花的茶花女》到《放大》《职业:记者》再到最后的长片《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云上的日子》中,主人公遭遇的痛苦已经上升到个人命运的层次,就是对自己认知能力的怀疑及完全失去对自身命运的掌控。这可以说是人自身最大的悲哀与痛苦,即人面对命运是不可挣脱的。安东尼奥尼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对现代社会中的人的痛苦进行了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但是安东尼奥尼对现代社会的批判的立场和态度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建立极度理性的思考,从而对内心现实、抽象本质进行诗性的表达。 因此,安东尼奥尼影片中反映的人物总是不安的、躁动的,但在安东尼奥尼影片的镜语中总是冷静的、疏离的,体现着他对男人与女人间的无法沟通的差异感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悲观态度;甚至人与环境、物体的关系都很难建立和谐,人除了自己一无所有,人总是孤独地存在着,或选择死亡来结束孤独。《夜》是安东尼奥尼“感情三部曲”中故事性最弱而气氛最低迷的作品,影片采取散文结构的方式,借助两个事业有成、感情却疏离空白的上流社会成员在一个夜晚的细琐生活,塑造了现代文明背后人与人的不能沟通,感情世界和精神生活的空虚和贫乏,是真实的“冷酷仙境”。整部电影弥漫着抑郁死寂的迷惘气息,传神地表现了内心难以解开的苦闷和抑郁。#p#分页标题#e# 在“感情三部曲”中,传统的故事情节不再是表现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影片结构规则被打破,影片的美不再依附于它的理性内容,而形式则有了***的生命。“感情三部曲”在艺术风格上实现了突破。这些影片从故事情节上看显得支离破碎,但是,影片却调动了种种手段,集中地展现人物的思想、情感的变化,安东尼奥尼着重表现的已不再是人物的生活经历,不再是人的故事,而是人的感情及精神危机。安东尼奥尼展示的是人的心灵的空虚、人与人的无法交流、人与人的感情的隔阂,正是人的这种内心的孤独才造成了情感的破裂,才造成了没来由的爱情。这就是导演要表现的“当代人”的典型形象,他们的情感变化后面是他们的道德观念的变化、精神世界的空虚和相互隔阂。安东尼奥尼认为,这是社会的主要症结,他要用电影来对西方现代社会和人进行解剖,以认识这一社会。 1975年的《职业:记者》同样表现了一个来自文明世界的孤独者,因长期为文明世界幽闭带来的精神锈蚀,终于使他没有逃脱失败的悲剧。与此前的影片不同,这里表现的不是人物无可奈何听任环境摆布的悲剧,而是有所行动的存在主义者。影片中安东尼奥尼没有像以往的影片那样,对环境作明显的风格化处理,但精心选择自然背景,如荒凉的沙漠和酷热的城市,表现出的孤独和单调烘托了戴维德•洛克的心境,暗示出他精神上的厌倦。安东尼奥尼也没有使用主观性的视角,而是以更为冷峻和客观的镜头,使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影片表现了外部的人物动作、经历、命运和内部的心理及精神历程,流露出把情节性和诗意结合起来的倾向。影片故事反映出了导演的个人哲学企***和对人类精神状态的关注。与安东尼奥尼以前的“感情三部曲”相比,这部影片涉及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映射迷惘真正的动机是由外部社会因素引入、诱发的。 “疏离作为拒绝认同和拒绝沟通的结果,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结局,而是一个过程的开始。”[2]安东尼奥尼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没有真正的交流,他们谈话很少相互倾听。正像《夜》中一个场景所描写的那样,城市建筑物堵满画面,在高楼一侧的角落里,主人公走在画面边角留下的一小块空白,物的空间已经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空间,似乎就要将主人公挤出画外。安东尼奥尼在影片中喜欢运用大量的空镜头,展示各种空间的物的形态,正是因为他总是在试***揭示物在人类建构内心世界时所起的作用。 三、视听语言 安东尼奥尼对现实社会的哲学思考自觉地渗透在他选择的视觉语言上。在安东尼奥尼早期的剧情片创作里,如在“情感三部曲”中,某些影像风格明显传承了新现实主义痕迹,特别是一些影片的外景戏拍摄,安东尼奥尼借鉴了新现实主义的拍摄方法,长镜头跟、摇。复杂的、很长的、缓慢移动的摄影,很少依靠特写镜头或其他技巧。但是用这样的视觉风格所表现的意境却和新现实主义电影相去甚远。 大部分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电影作者,他运用这些符号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语义体系,进而形成自己的视觉风格。每一部影片里都深深烙印着他的悲观和妥协、敏感和痛苦,也完成了他一个个关于工业社会的预言。如在《夜》中,摄影机拍摄女主人公行走在米兰的大街上,真实记录了她的整个行动过程,其实并不是让观众知道她在做什么,而是运用大街上喧闹拥挤的场面反衬出她当时孤独失落的内心。 此外,安东尼奥尼对演员的起用。他并没有像新现实主义电影那样使用非职业演员,也不认为非职业演员就能使影片真实可信。相反,安东尼奥尼更喜欢高度抑制的表演,倾向限制自己的演员,使他们保持沉默,迫使他们用最少的外部效果来表现内部冲突和态度。由此可见,安东尼奥尼眼中的真实更多的还是情感和心理上的。 除此以外,安东尼奥尼的影片中不大注重电影的传统的辅助元素如音乐或光学效果,安东尼奥尼倾向于依赖场面本身。他的许多最出色的场面都是运用优美的长镜头来表现的,只用自然音响来加强对白。 我的电影一向是追寻的作品。我是一个继续追寻并深研自己与同时代人们的人。也许在每部电影里,我都在寻找男人情感的痕迹,当然也有女人的。在这个世界里,那些痕迹因外表的感伤而被埋没。我的作品就像在挖掘,就像在我们的时代里一堆贫瘠的材料中所做的考古研究。我就是如此这样地开拍我的处女作,也是我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着的原因。———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2007年7月30日,安东尼奥尼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开始了他云端之外的生活。就是在同一天,另一位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也走完了他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 两位大师同时挽手而去,一个大师的时代结束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电影中的视听风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