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是中国境内最为习见和广袤的植物资源之一,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社会精神文化之中,丰富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华竹文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竹文化。中华竹文化体现在物质成就和精神成果的诸多方面。
一、物质文化方面
从文化传播的方面看,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竹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积累的载体,对中国文化的积累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古代,人们在竹简上刻字或写字,从而使中国的以象形表意为特征的方块汉字固定下来,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考古发掘证实,殷商的甲骨文字,就是用以竹为管毛为颖的毛笔书写而就的。作为书写工具――毛笔的发明和改进,促进了我国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对传播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毛笔仍作为国画的工具,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竹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均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竹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居宅方面看,由于竹具有坚、韧、柔、直、抗压、抗拉、耐腐蚀等多方面的特性,是理想的建筑材料。从原始人的竹木结构的“干栏式”居宅,到汉代的竹宫、宋代的黄冈竹楼、清代的粤西竹屋,以及现代傣族人的竹楼,都是用竹建造的著名竹建筑。竹还是居室装饰的重要材料,体现着东方艺术的审美风格。
从服饰方面看,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并沿用至今。古代人使用的竹簪、竹篦箕、竹箍等,都是用竹制成的容饰器,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
从食用方面看,竹笋是中国人传统的美味,自周代开始就是席上珍馔,现代更是国人的盘中美餐,可烹饪出上千种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竹笋还能晒、风、腌制加工,加工方法多种多样,十分丰富。竹叶、竹茹、竹沥是优良的中药,可化痰清热。竹实还是历代救荒的重要食物。
从交通方面看,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繁多的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中,竹是重要的建造材料。竹制交通设施有竹单索桥(溜简)、竹双索桥、竹多索桥和竹梁桥;竹制交通工具有竹筏、竹船、竹车、竹轿。竹筏还是交通史上最古老和使用历史最长的交通运行工具。
从生活器具方面看,到春秋战国时期,竹制生活器具已成为当时广大民众生活“养生送死”不可或缺的物品。汉代有竹制生活器具60余种,唐宋时期就有近200种,明清时期达到250余种,如炊具、餐具、盛物用品、消暑用品等,竹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可以说是“不可一日无此君”!
从工艺品方面看,工艺品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是科学和艺术的产品。在琳琅满目的中国工艺品中,竹制工艺品是极具东方艺术特色的一类。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类就开始利用竹编织器物,是竹编工艺的开端;春秋战国时期竹编工艺达到了很高的境地;时至今日,出现了一大批制作精湛、审美价值极高的竹编工艺品。竹雕刻工艺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六朝时期的文献中有竹雕刻工艺品的记载。唐代以后,竹雕刻工艺的名家辈出,见于记载的有宋代的詹成,明代的上海嘉定朱松邻祖孙三代为代表的嘉定竹刻派,和金陵的李文甫、濮仲谦等竹刻大家。清代中后期形成了湖南邵阳、四川江安、浙江黄岩、福建上杭等地的竹黄雕刻,成为竹雕刻工艺的主流。清末民国初期出现北京张志渔开创的北派竹刻。竹还是工艺美术中的表现题材,寄寓着福、禄、寿、喜、财、洁、顺、吉等吉祥内容的***案,数千年来一直在民间装饰美术中流行。
从中国传统乐器方面看,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很多是用竹制造的,至今仍得到广泛的使用。竹是古代“八音”之一,对中国音律的起源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自周朝开始,历代都使用竹管定音律。晋代就有以“丝竹”为音乐的名称,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把演奏乐器的艺人称为“竹人”。说明竹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
二、精神文化方面
原始时代的部族把竹视为***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以及自然神灵崇拜的象征物,表现了原始人的信仰观念,表达了他们借竹之旺盛的生命力和生殖力,祈求部族繁衍昌盛、生生不已的愿望,达到其部族或民族的血脉源远流长、代代相继的愿望。这种原始的信仰观念尚存在于现代社会的民族习俗中,被视作神秘力量的象征。古代的巫师和占验家们还把竹视为沟通天地的法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因独特的自然物性特征,如空心、有节、坚韧、常青、清拔凌云、不畏风霜雪压等,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被人格化,象征着谦虚、气节、坚贞和操行以及柔韧、孝义精神,其内涵已形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禀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历史个性。
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竹是重要的表现题材,从《诗经》时代开始,历代均有大量的咏竹文学作品面世,形成了中国文学中独特的竹文学意象和审美价值。
唐代的白居易在《养竹记》中总结竹的品性“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将之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中赋予竹子“刚”“柔”“忠”“义”“谦”“贤”等品格。清代郑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诗句都是借竹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或表现自己的人格理想。而湘妃的斑竹泪更是使竹成为女子对于爱情坚贞不渝的写照。这些都极大丰富了竹文化蕴涵的情感容量。
绘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上最有力的中心题材,画竹自古就受到了中国画家们的青睐。中唐时期,中国画竹艺术已成为专门的画科,宋元时代大盛,并作为中国文人画的代表,与人物、山水、花鸟等类别并驾齐驱,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并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竹名家。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墨竹派”,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元代的李衍、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的王绂、夏昶,清代的石涛、郑板桥、吴昌硕,都是树一代新风的画竹大师,促进了画竹艺术的发展。
园林:竹是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的重要材料,历代园林中以竹为题材者更是数不胜数。汉代梁孝王的修竹园,唐王维辋川别业的竹里馆,宋代司马光独乐园的种竹斋;明代金陵的万竹园、苏州沧浪亭的翠玲珑、清代扬州个园、广东清晖园竹苑等,皆是其代表。历代的造园家们利用中国丰富的竹类资源和奇竹异品,创造了“竹径通幽”“移竹当窗”“竹坞寻幽”等园林竹景,使人产生了一种“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园林意境。
宗教:中国的宗教文化与竹文化有很大的关联,道教和佛教出于教义的需要崇奉竹,追求竹所构筑的环境,进而丰富了竹文化的宗教文化内涵。
民俗: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竹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和游乐活动,在婚恋、丧葬、节日、歌舞等社群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构成了民俗文化的竹意象,被视为生殖昌旺、家族兴盛、归宗敬神、生活平顺等吉祥象征,构成了民间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正由于竹文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人们对竹颂扬不已。自古以来人们的种竹活动亦是一种文化行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种竹文化。文献中记载西周初期就有种竹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远距离的竹子引种,汉代出现了“渭川千亩竹”的种竹专业户,皇家设有司竹监经营管理国家竹林。六朝时期民间出现种竹最适日的记载,成为中国传统种竹节的开始。唐宋时期出现种竹护城的种竹活动。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大规模种竹造林活动开始兴起。几千年来,人们积累和创造了丰富的竹类种植经营技术,是中华竹文化宝贵的历史遗产。
(选自《竹子研究汇刊》2001年第3期,有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