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茶界,不认识刘益成和阮殿蓉的,我想鲜有其人。因为他们俩都是云南茶界享有盛名的人物。
刘益成,号茗悟,祖籍广东汕头,从小爱茶,潜心钻研中华茶文化近二十年;职业茶艺创始人及云南“过桥普洱”茶艺创始人、国际金奖茶艺作品《化蝶》《中国普洱茶艺》原创作者;中华英杰、昆明市十佳秘书长、中国茶叶界惟一一位国学院大学客座教授。阮殿蓉,云南昭通人,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02年创办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理事,云南省茶叶商会常务副会长,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普洱茶知名商家、优秀推广人。
和刘益成初识的时候,在他的办公室里,我看到了“茶亦醉人无须酒,书能香我何须花”这副对联,那里的氛围顿时让人心生欢喜。细品香茗,醉心于氤氲的世界中,古乐悠悠,此刻在喧嚣的城市里,心里却有一种超脱般的宁静和安然。
他曾经开创了很多个“第一”,他第一个创办了全国茶商大会、第一个开展了中日韩茶道交流活动、第一个创办了全民饮茶日、第一个创办了全国茶叶行业战略联盟……作为云南天一堂茶业有限公司的领舵者,一个成功的茶商,他的公司在全国开有多家分店,但同时他也在努力让茶走进人们的庸常生活,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他让很多人懂得了茶的确是和俗世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总之,茶界的很多个“第一”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认识他后,我对茶的热爱与日俱增。记得《茶疏》里面写到最宜于饮茶的时机和环境时说,“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棼乱……”品茶要有一个好心境。静夜独坐,捧茶入定。清苦的茶叶幽香四溢,一小片茶叶可品出山川风月与大自然的精神,清除烦恼忧虑,心灵复归宁静。我本不好品茶,只好读书,然而认识刘益成后,我才发现读书与品茶一样,同样需要好的环境和心情,处于喧嚣或烦闷中,难品茶中真味,难悟书中要旨。静心品茶、读书,沉醉其中,好书往往沁人心扉。缕缕微妙感觉从心中轻轻滑过,灵感顿悟,妙趣横生,不经意中尽是真切的触动,忘记了眼前的世界,心中盈动书中主人公的情绪和精神,流动着一个个高尚的影子。读毕合卷,如梦初醒,如畅饮一杯清茶,疲惫尽消。读书伴茶正当其妙,书中情,茶中味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悟得此中真味,我得感谢启蒙老师刘益成。当然,他在茶界的贡献绝非仅仅让人懂得“品茶和读书”之妙这样的生活细节。更多的是他面对纷繁市场分析判断时的真知灼见。
普洱茶一度走向最高潮的时候,多少人倾其所有,试***用最大的赌注分享这份热度。但事实是,普洱茶猝不及防的回跌几乎使很多人一败涂地,正如开始时普洱茶风潮没有给任何人留下缓冲的机会一样。那时的刘益成一副气定神闲,有着挥斥方遒的大将气度,冷静地看着这一切。这时他用了一个恰当比喻来形容这些狂热的人们,“一群人趋之若鹜地跳入波涛中弄潮,淹死了大部分,小部分活了下来。波涛退去,幸存的这些人终于在几经挣扎之后学会了游泳。他们终于明白只有在平静的水流中游泳才是最惬意的,他们也明白了自己此前不顾一切跳入巨浪中是多么的无知”。在人们最狂热的时候,能保持理智人,无疑是智者。
认识刘益成,你会发现,他是那种思维十分活跃,却绝对不会盲目行事的人,他总是缜密地分析市场,同时给升温过急的市场予以降温和理性指导,严加痛斥那些误导茶界视听的论调,当有人将普洱茶市场低迷归咎予生饼时,他说,“这是对生饼最大的伤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普洱生熟两茶符合了阴阳的‘太和’。亦体现中国茶道‘和’的思想,失去生饼的普洱茶犹如失去太阳照射的月亮,失去光芒, 就很难在众多名茶当中脱颖而出!茶产业的滑坡,应该从内部手段、方法上去总结教训,而不应一味从外在花色、品种中找托辞。因此,千万别将普洱茶市场的低迷嫁祸于生饼。否则,因噎废食只会带给普洱茶产业更大伤害。在此,呼吁云南普洱茶产业界的同仁们,关于普洱生饼的归属问题争论应告一段落,顺其‘自然’给予‘发酵’,把更多精力投在普洱茶的品质管控和品质优化上,普洱茶将会对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但愿我对普洱生饼未来的担忧是多余的。”这番论述可谓掷地有声,鞭辟入里。
朗吉尼斯在《论崇高》中说:崇高是伟大信心的回声。刘益成告诉记者,“朗吉尼斯的论述再次让我品味到生命的某种意义:崇高不是一般的热情,而是恰到好处的真情。当我把传播千年茶文化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并用其来运营我们的行业时,我真正找到了准确的价值坐标和树立理性的价值趋向。”我清楚此言不虚,作为一个真正的茶人,他的确在努力履行着这项崇高的使命。
有人说,阮殿蓉是普洱茶的皇后,她莞尔,说,这是大家的戏称。不管是不是戏称,这几年,普洱茶成就了她,她也成就了普洱茶。当普洱茶的陈香被追捧为红尘中的新宠时,我见到了这位隐在陈香后、平静地品尝着时间滋味的女人。她的素朴像一位亲切的邻家大姐,只有需要她做出决断时,她才会显出勿庸置疑的果断。所以品六大茶山的茶就像品阮殿蓉,他有女人的味道,同时也有男人的大器。
她谈普洱茶,没有一酌三品式的玄虚,只有发自内心的感叹。一个女人,在与普洱茶的交往中,认识了时间;一个女人,在与普洱茶的交融中,成就了生命的价值。
阮殿蓉很早就认识到,云南普洱茶产业潜力巨大,发展这个产业必然要开启中国本土市场,她自己把蛋糕做大,把普洱茶文化历史挖掘出来,塑造普洱茶品。她觉得自己最快乐的时光无疑就蕴藏在品味普洱茶的过程中。她总给人果断、坚强的感觉,但她曾为了茶哭过很多次。“我始终相信,如果把七分的精力用于工作,三分的精力用于家庭,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将不可限量,自己的生活也会更完美。”成功者讲究的是底气,质量就是她做茶为人的惟一标准。
生命的一切刺激就是:创造。”米兰昆德的诗句总让人心潮澎湃。然而在阮殿蓉身上,生命的一切刺激,应该都是一种“沉淀”。她把人生中每一个年龄、每个环节的经历沉积下来,成为一杯汤红明亮,温润笃厚的普洱茶。
她认为,“感受自然当品饮普洱茶。当茶的叶片在开水中翻滚之时,它和自然山水的梦境就已经一点点开始复苏。不要忘了茶是有记忆、有前世今生的灵性之物。那一片片由青变绿,舒展自如的叶片,向我们传递着来自大自然的美丽声音。让我们感受到山的雄伟,水的纯洁,向我们诉说着它和山水结下的不解情缘。”
阮殿蓉认为:普洱茶是有记忆的茶品,每一个收藏者的收藏都参与了普洱茶的制造。这种制造不是产品上的制造,而是周边环境带来的文化赋予,爱心倾注,是来自不同人的人气和品格。制茶者的良心,要对得起普洱茶的记忆。
作为茶人,和刘益成一样,阮殿蓉认为在普洱茶冷的时候要“多扶持”,在普洱茶热的时候要多思考。闭起门来,应该有千种声音来讨论云南普洱茶的品质、定位、文化及发展;打开门来面对外部市场时,云南的茶界应该团结起来塑造统一优质的形象。
无论是刘益成还是阮殿蓉,他们都是茶界的思行者,他们虽为商人,却不是只为一己之私考虑的庸常之辈,他们肩负着繁荣整个云南茶界的重责,他们为了茶无私奉献着他们的智慧和那些宝贵的光阴,即便那些宝贵的光阴能产生黄金一样的效益,他们亦无怨、无悔、无偿地为茶界耕耘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刘益成与阮殿蓉茶界思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