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景东傣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明清时期以前,在众多少时民族中从弱小变为强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成为当地人数较多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明清以后随着汉族人民到来和汉文化传播,他们在积极吸收利用汉文化的同时,失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出现了严重的人口减少和村寨消失情况,变成当地人数较少无傣族文化特征的民族。
[关键词]景东;傣族;历史
地处云南省西南中部的景东彝族自治县,历史上是一个有名的傣族世居地和居聚地区。可现如今除留存世袭统治景东历经元、明、清三代长达五百多年的傣族陶氏土司府遗址、土司墓地遗址以及分布各地很少的地上地下傣族墓群外,就再也很难探寻到有关傣族曾经在这块热土上生息繁渊的历史文化遗迹了。分布广泛具有傣族语景文化特点的历史地名以及相关井泉和文化传说等,又无充分的理由和依据说明就是当时傣族的居住生活环境和文化遗物。
目前,境内约占全县总人口比例0.5%的近两千傣族人口,他们零星分布在各地处在各民族杂居中,在他们身上也找不到任何的傣族文化特征。作为在当地历史上辉煌一时,占统治地位和作用的民族主体,到清中后期,出现傣族人口大量锐减消失和文化特征荡然无存的这种不可思议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无限深思。
一、景东傣族渊源
傣族自古就生活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南方,正如《后汉书・地理志》中所说:“西自交趾(越南)东至会稽(浙江)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远在新石器时代,这个族群就已形了他们固有的共同文化特征,即出现具有代表性的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印纹陶器、种植水稻,以及包括洞穴、贝丘和台地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址。
依据考古资料,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景东境内的澜沧江、川河、者干河沿岸的多个台地遗址和器物出土地点的发现,以及出土器物较多为有肩石斧、有段石锛等文化特征,证明了当地不仅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也可以证明当地自古就有傣族祖先古百越人在分布和活动,景东傣族有着自己的地方历史渊源。
景东具有山清水秀的优越自然环境条件,而且境内的川河坝、者干河坝,是把边江、墨江在国内中形成的两个面积较大坝子或盆地,成为傣族历来喜爱的生产生活环境。从当地的历史地名称谓看,景东系傣语地名,明景泰《云南***经志》卷四和《景东府建制沿革》中称:“景东,古柘南也,蛮云猛谷,又云景董。”傣语景为城,董为平坝,景东为坝子边之城镇。景东历史上还有个影响力较大的名称叫开南,傣语开意为迁移,南是水,开南是迁至有水的地方。语言是积淀历史的“化石”,景东、柘南、猛谷、景董、开南等这些都是傣语,说明傣族是景东的历史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傣族有着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洞语族壮傣语支,源于印度的巴利文,随着小乘佛教的由西向东和由南向北传入。傣族在语言和文字的使用上,云南省主要有西双版纳的傣泐语、傣泐文和德宏的傣那语、傣那文两个方言区。景东地理位置由于处在西双版纳北部和德宏东部之间的结合部,以及历史上较早归属西部设置的永昌君,历史上傣族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主要以德宏的傣那语和傣那文为主,兼有西双版纳的傣泐语和傣泐文特征。
景东傣族在历史上的其它文化和习俗,可以从生活在德宏一带金齿后代傣族,西双版纳地方茫蛮后代傣族,以及红河等地白依后代傣族中探寻到相关影子。也就是今天在傣族地方看到的信仰万物有灵,崇尚自然,喜水爱清洁,见水即沐,以体为美文身,食槟榔或金银饰齿,居干阑建筑,穿美丽服饰,能歌善舞,种植水稻,喜食酸味,信奉小乘佛教等特有的民族文化。
二、景东傣族繁盛
傣族是景东二十多种少数民族之一,在历史进程的长河中,由小变大,是有多种因素造就的。战国至秦汉时期,随着中原地方局势上大变动,中国南方百越民族出现了向西大迁徒活动。公元前334年,楚灭越,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几次战争,势必要引起大规模的越人外流,而他们的流动方向,只能是当时封建王朝势力相应薄弱而又有越人分布的西南地区。然而当时的云南形势,汉武帝以“破越之兵”,于公元前109年,在滇池地区设置益州郡的基础上,东部、东南部、北部也设郡置史,驻有戍边部队。涌向云南的越人根本无法抗争,南部又是孟高棉民族的聚居区,也无力将大量的孟高棉民族挤走,只有云南的西南地区是昆明族和孟高棉民族的交织地带,各土著民族势均力敌,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优越,是一个好的去向。自东向西迁徒入云南省的越人,在迁徒云南省西南部途中,接触到自北向南流的墨江、把边江、澜沧江后,他们中除大部分继续西迁外,有一部分沿江而迁,到达景东境内,就在美丽富饶的川河坝,者干河坝等地方与分布于当地的零星越人隔合生存下来。
在景东这块热土上,外来百越人的到来,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开发经营,力量状大起来,共同演变成为景东傣族,开南一带出现了大片农田和人口聚集的白夷寨。唐《蛮书》卷四《名类》记载:“茫蛮部落,并是开南杂种也。茫是其君之号,蛮呼茫诏。……楼居,无城郭。或漆齿。皆衣青布,篾缠腰,红缯布缠髻,出其余垂后为饰。妇人披五色娑罗笼。孔雀巢人家树上。象大如水牛。土俗养象以耕田,仍烧其类。”
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到唐未至宋时期,在南诏国势力衰退以及大理国内乱加剧走向灭亡之际,由于景东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受到他们的压迫和剥削,于公元1094年,由景东傣族为主,组织当地各族人民,攻陷银生府城,景东傣族即成为当地历史上占有重要统治地位的民族。据《元史・地理志・云南威楚开南等路开南州》载:“州在路(威楚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和尼二蛮所居也。王滇池,汉武帝开西南夷,诸葛孔明定益州,皆未尝涉其地。至蒙氏兴,立银生府。后为金齿白蛮所陷,移治于威楚,开南遂为生蛮所据。”
元代云南平定后,伴随着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和改土设流***策的推行,景东傣族首领阿氏登上国家***治机构舞台,拉开了景东傣族土司世袭统治当地的历史序幕。到了明代,由于土司俄陶深明大意,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恭请明***入境,奉田为屯,奉宅为城,设立国家***事机构景东卫所,并能很得体地处理地方与中央朝廷的***治关系,深得明朝***皇帝朱元璋的爱戴,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俄陶卒,特赐俄陶后代为“陶姓”,世袭知府统治景东。从此,景东傣族陶氏土司家族在众多的傣族人民子弟伴随下,一直统治当地到清朝未年,于咸丰同治年间(1851―1892),在云南省杜文秀、李文学、田***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运动中灭亡。
三、景东傣族衰亡
景东傣族人民在当地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地方史写下辉煌的一笔后,到了清代晚期,突然间出现人口锐减,村寨消失,文化无存的现象,是有多种原因导致的。景东地处云南傣族分布区域的较东端,东南北三方与势力较强大的彝族,哈尼族、白族等世居地和聚居区接壤,他们的历史活动多少也会影响到景东,明景泰《云南***经志》卷四:“段氏(大理国)时,海东地人稀,又炎热生瘴疠,乃于景东府移此白夷以实之。”历代中央封建王朝对云南的经营开发,均是自东向西而行,其***治活动对景东的影响较其他傣族地区较早较大,从而导致了景东傣族历史人口及文化上的变化。《明史》卷三百十一《土司传》:“米易千户所土官贤姓,其先云南景东种地,徒其族来田种。洪武十六年(1383)归附,以随征东川、茫部劳,授世袭副千户,居所治城外,所辖夷仅八百户。”
当时生活在景东故土的傣族人民,处在战争频繁的***时期,除强迫负担战争所需耗费的人、财、物外,还要承受汉官的鲸吞豪夺,汉族奸商的巧取盘剥,大民族主义的压迫和歧视,以及傣族土司家族的变本宰割,他们不堪负重,有一部分傣族士民冒着生命危险逃亡四方。特别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在云南反清运动中,杜文秀、李文学和田***分别领导的农民起义长期波及景东,在多年的几次拉锯式战乱中,把怒火喷向代表剥削阶级统治的傣族陶氏土司家族时,由于狭隘的民族情绪所致,攻陷土司家宅后,相应的傣族村寨也大多被焚毁,他们死的死,逃的逃,导致了景东傣族人口的事实上减少和文化上摧残,出现突然消失的情况。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历代封建王朝对景东的开发和经营,在云南的傣族地区,具有典型的特殊性。明代在“移民就边宽”的***策下,由于景东设立***事机构卫、所,推行府卫参设***策的地方。来到云南的汉族人民,多认为到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傣族地区,相对较有安全感和依附感的是景东,大量涌向景东,出现了民族人口比例上的变化。
汉族***民的到来,为了社会发展和对子孙后代教育学习的需要,于明正统七年(1442)创建了在云南傣族地区中唯一传播儒文化的景东文庙。由于汉文化在景东传播较早和具有先进性、适用性的强大功能,当地傣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不得不在吸收兼容的基础上,逐渐放弃自己固有的文化,接受儒学的熏陶和应用。到了清代,景东汉文化流行,导致了曾经占统治地位的傣族文化几乎绝迹的情形。
对傣族进行汉文化语言文字同化的同时,也对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进行着有力改造同化。傣族人民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生存需要,他们的生产、生活、文化和风俗不变也得变,无耐地放弃了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入到强大的汉族文化圈中,造成目前傣族语地名中大部分是汉族村寨的事实。但不论在何种背景下,他们大规模迁让是不大可能的,除少部分迁徒外,大部分可能为了消除的压迫、剥削和歧视,通过姻亲和交友形式,把自己和后代由无姓氏改为跟随汉族姓氏演变成汉族人民。时至今日,零星生存下来的傣族,在人口占比例极低的情况下,除承认自己原来的族属外,就再也找不到任何傣族文化特征了,出现云南省历史上傣族世居地和聚集区的景东,无任何傣族文化特征存在的事实。
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历史上傣族人民从小发展到势大力雄,为祖国的统一和边疆的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当地人的骄傲。但在世事难于预料的历史演变长河中,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出现傣族人口消散锐减,文化特征消失殆尽的变化过程,是景东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随着人们的不断深入挖掘研究,景东傣族的历史文化将在当地文化建设中呈现出灿烂的景象。
参考文献:
[1]江应.《傣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2]马曜.《云南简史》(增订本)[M].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1-15.
[3]景东彝族自治县志编写委员会.《景东彝族自治县志》[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522.
[4]王国祥.《景东傣族历史研究》[J].《无量》.2004(12):47-55.
作者简介:王昌荣(1965年-),男,云南景东人,景东县博物馆文物保护岗位馆员,大学专科学历,研究方向:文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