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尊称年纪很大的老人为(老)寿星。不过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寿星”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其实,寿星最初是星的名字,至于其具体所指,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寿星是指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头二宿,即角、亢二宿,如《尔雅・释天》云:“寿星,角、亢也。”因其列众星之长,所以主长寿,如郭璞《尔雅・释天》注曰:(寿星)“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另一说寿星为西宫的南极老人星(又名老人星、南极老人,西名Canopus,即“船底座α星”,为全天第二亮星)。南极老人星最初为掌国运兴衰、国命长短的神灵,后来才被引申为主人寿长短的神灵。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及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均载:“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常以秋分时候之南郊。”再后来,老人星的职司进一步扩大,由专司君王寿命扩大到掌管天下人寿命,寿星也逐渐变为一位人人崇拜的世俗神灵。
在唐朝时,寿星还仍然是星名,如赵蕃在其《老人星》(见《全唐诗》卷484)一诗中即云:“大史占南极,秋分见寿星。增辉延宝历,发曜起祥经。”而到了宋朝时,“寿星”一词已有星名、神仙名、高寿者代称三种语义。
现在人们在一些传统小说、戏曲、传奇、壁画及民间美术作品(如年画《寿星***》)中所看到的寿星形象一般为一位白发长须、慈眉善目、额部隆起、一手拄着龙头杖、一手托着个大寿桃的老翁。其实,寿星最初是不拄拐杖的。寿星之所以会拄龙头杖是因为在东汉时,每到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铺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者长尺,端以***为饰。***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见《后汉书・礼仪志》)。由于当时祭祀寿星与敬老授杖活动结合在了一起,久而久之,寿星也就“入乡随俗”拄上龙头拐杖了。
另外,寿星也被称为南极仙翁。然而,南极仙翁是道教中的另一位神仙,与寿星、南极老人星完全是两回事。但由于“仙翁”两字听起来要比“老人”华贵气派许多,和寿星的身份更相称,于是人们在贺人高寿时多称其为“南极仙翁”,很少有人提及(南极)老人星了。但在唐宋时,情况却恰恰相反,如宋人周必成的《二老堂诗话》中即有这样的记载:“余家有米元章书‘长寿庵’三字,后题两句:‘人是西方无量佛,寿如南极老人星。’”时至现代,“寿星”、“老寿星”、“寿星老儿”等词已成为人们对高寿者的敬称,知道其原本为星之名的人已经很少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寿星”称谓及其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