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岳飞是我国历史上一名悲壮的英雄,他并非“愚忠”于赵构而被杀。相反,他正是不忠于赵构的“和金大业”,对赵构屡屡触犯而遭杀害。我们要还历史一个真实,而不能以讹传讹。
关键词:岳飞 愚忠 赵构 抗金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值得称道的民族英雄。他一生以抗金为业,却因过分执著而被当时的统治者赵构和秦桧合谋暗害,成为一名悲壮的英雄。长期以来,岳飞被当成了封建社会愚忠的典型。历史事实并非如此,认真翻阅《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及金人所著历史的相关记录,就可以得出:岳飞绝非一个惟皇权是从的毫无原则的人,他是一个硬汉,一个有主见的英雄。
一、并非愚忠
人们慨叹岳飞愚忠,最大的原因是他听从高宗十二道金牌,班师回朝。他本有力量“直捣黄龙”,收复失地,但皇帝要他退兵,他就退兵;要收他兵权,他就交出兵权,默默忍受高宗的惩罚,毁几十年抗金事业于一旦。但是,这只是元末所编《宋史・岳飞传》中的记录。岳飞真的那么听话吗?我们有必要来看看宋人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及徐梦梓的《三朝北盟会编》,利用这些当时人的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的著述材料来具体分析那次班师的情形。
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撕毁和约,大举攻宋。宋朝方面***民奋起抵抗。赵构怒金之不守和约,又想骗取全国***民的拥护,开始时并没有制止。岳飞乘机率部北伐,大破金敌,又杀兀术女婿,并决心“直捣黄龙”。这时兀术向宋诱和。赵构见其求和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派司农少卿李若虚前往鄂州令岳飞退兵。李若虚到达鄂州时,岳飞“已进发”。李若虚追至德安府,令岳飞“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岳飞不从。李若虚被岳飞诚心感动,且已“势不可还”,于是愿自任“矫诏之罪”。岳飞得以继续进兵。李若虚回朝后,因此被高宗治罪。岳飞拒绝班师,接着收复了陈州、蔡州、洛阳等全部京西地,完成了对兀术的包围。兀术只得又向赵构施压。赵构再次向岳飞下诏退兵,并警告岳飞,“兵事难以逾度”,要求岳飞把***事“委之僚属,即便就徙,赴临安觐见”。岳飞又没有接受。赵构万般无奈,只得采取了釜底抽薪的毒招,令其他各路宋***先班师,形成岳飞孤立无援的局势。又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岳飞火速班师。这时的岳飞,前有敌***重兵窥测,后有高宗心腹之将杨沂中和见风使舵的张浚的挟制,韩世忠也不愿意积极援助,朝廷的粮草供应随时都有可能切断。在这种情况下,岳飞只得挥泪班师。只看到班师这个结果,而不去探索个中经过及原因,并因此大谈“愚忠”云云,这是极端错误的。
当然,虽然在抗金斗争以及与投降派的斗争上,岳飞并非愚忠。但是,作为一名臣子,岳飞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忠实地执行了皇帝的指示。如在农民起义问题上,他确实存在着忠君思想。他曾镇压过江西农民起义和洞庭湖地区的农民起义。但是,他也并非完全忠实地执行了高宗的命令。他奉命镇压了杨幺起义,却并不奉命对之彻底“平荡”,屠戮以尽。1133年,高宗曾传密旨给岳飞,命其血洗虔城,为太后在此受惊进行报复。岳飞接到密旨,拒不执行,并三次上书据理抗诏。由此可以看出,岳飞是忠,但并非愚忠。他的忠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国家利益不受威胁与侵犯。岳飞形象被歪曲是后代统治者有意捏造的。岳飞因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而不幸被反复传讹,终于成为一个愚忠的典型。
二、八触赵构
激烈反对班师并不是岳飞对赵构惟一的一次触犯,在这以前,岳飞曾为自己的原则与赵构抵触,与之进行过正面冲突。赵构对岳飞这一员爱将,当初也是颇为赏识的。只是岳飞多次不识相,惹得他“龙颜大怒”,最后不得不杀之以息事宁人。这中间经过了一个从宠爱到不满到嫉恨到不能容忍的过程。
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即位。欲迁都,岳飞上书反对,力主赵构“亲率六***,迤逦北渡,则天威所指,将帅一心,士卒作气,中原之地指朝可复”。赵构怒其越职行事,撤了岳飞的职,勒令其“归田里”。不久后,岳飞因立功而复职。接下来的十年,赵构对岳飞宠爱有加,岳飞也飞速升迁。
绍兴十年(1137年)春,刘光世被解兵权,赵构曾答应将部分***队拨给岳飞,后又中途变卦,使岳飞北伐受挫。岳飞愤而上书辞职,未等批准,就擅自离去,去江西庐山为母守灵。赵构连降三道御札,命其归朝。岳飞固执不从。赵构耐着性子,命人赴江州敦请岳飞依旧管***,“如违,并行***法”。岳飞依然不出。后在其部将苦劝下,才回建康请罪。赵构杀气腾腾地警告他:“太祖所谓犯法者唯有剑耳.。”君臣之间从此种下埋怨、猜忌的种子。此后两年,岳飞未再有过任何升迁。不久,岳飞入朝奏事,针对金人散布的要把钦宗送回当皇帝的谣言,上述高宗,建议早立太子。这破了宋代武将不能干预朝***的陈规。而且高宗无子,岳飞请立宗子赵伯琮为太子,这又冲犯了赵构在立储问题上极端自私的心理,就是一般的文臣也不敢提及。因此赵构怒斥岳飞:“卿言虽善,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当与。”岳飞“色落而退”。赵构开始对岳飞极为不满,处处防范、打击。
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又向赵构要求增兵北伐。此时,宋金之间正在和议。岳飞明知这种情况而又要求扩充***队,高宗极为难堪,以“末大必折,尾大必掉”的理由拒绝了岳飞。此后不久,赵构欲定都临安,以利和议。朝野上下一片反对声。岳飞更是亲赴临安,面见赵构,指责他“谋国不臧”。赵构碍于朝野上下的舆论,又忌惮岳飞手中的兵权,只得忍声吞气。但君臣怨恨的情绪更重了,赵构对岳飞日渐疏远。
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和议既成。当朝廷赦书抵达岳飞***中时,他立即命幕僚张守节秉承己意写了著名的《谢讲和赦表》,讨伐投降派。在表章中,岳飞名为庆祝合约成立并谢赦,但却历数赵构、秦桧投降误国的罪状,强烈反对和议,并且声言要“复仇而报国”。这不能不使赵构之流害怕。为了稳定臣僚和各统帅之心,合约甫成之日,宋廷“进秩”岳飞、韩世忠、张浚等三将,诏授岳飞以南宋文官最高荣耀――“开府仪同三司”。诏书抵达,岳飞拒不接受,连续四次上章推荐,交称“今日之事,可威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敌人。”这又让赵构大为难堪。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迫于形势放弃北伐。班师回朝后,即上章要求解除兵权,不等批复,重上庐山。这使赵构对岳飞更为忌恨与不满。赵构最后同意了岳飞的请求,同时,废岳飞之心已定。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廷令岳飞、张浚去楚州安抚韩世忠***,实际上是想陷害韩世忠,分割韩家***。岳飞极力反对,又及时向韩世忠报信,使韩世忠免遭祸害。这打乱了赵构收韩世忠兵权的计划。对此,赵构恼羞成怒,“飞自是归,(高宗)乃令论其罪,始有诛飞意奕”。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和谈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这时,金方提出了杀岳飞方可和的条件。赵构点头答应。岳飞被捕入狱。在狱中,岳飞绝食抗议,坚决不承认赵构、秦桧等加给他的各项罪名,与赵构、秦桧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使得他们几难下台,最后只得以一个“莫须有”的借口草草狼狈收场。
可以看出,在南宋初期,赵构一生以自保为最大追求,即使抗金,也是以和谈而保皇位,他的抗金是限于对和谈有利的范围内的。岳飞不解其意,不断突破赵构划定的界限,与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抗金以外的其他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也与赵构屡有冲突。岳飞对赵构的八次触犯,不断加深与赵构之间的矛盾,直至最后赵构再也无法忍受,对岳飞动了杀念。
三、死因简析
通过对岳飞心路历程的回顾,我们已经知道,岳飞并非因为“愚忠”被杀,他的死是由三方面的力量促成的。
首先,金人想杀岳飞。岳飞是宋廷抗金的急先锋,是宋廷内部抗金派的主要代表,他所率领的“岳家***”又是金人最为头疼的力量。因此,岳飞就成了金的头号“敌人”,金人欲除之而后快。颍昌大战后,金主将兀术写信给秦桧:“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为河北***。且杀吾女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后宋金和议既成,但岳飞不除,威胁犹在,还是该除去。
其次,秦桧等朝廷重臣想杀岳飞。秦桧是金的奸细,和金是他一直的目标。岳飞激烈的抗金呼声和举措使他的目标屡屡受阻。岳飞还多次攻击他,也令他万分嫉恨。而且,岳飞的国防得宠也不利于他的“和谈大业”以及其他朝臣在朝廷的位置。杀岳飞以利己利金,最后成了秦桧的锁定目标。
当然,秦桧只是杀岳飞的执行者和合谋者,最后除去岳飞还得依赖于最高统治者――宋高宗赵构。赵构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荒***的君主。利用抗金诸将,以保南朝小朝廷,是赵构利用和驾驭岳飞等的目的。岳飞不解个中深意,一旦上了抗金战场,就自由发挥,根本不听其节制,屡触龙威,又惹怒了连赵构也不敢得罪的金人,几坏其和谈大事,令赵构大为恼火。岳飞还高叫迎回二帝(宋徽宗、宋钦宗),使他的帝位受到威胁(这是他的最高利益)。且岳飞又和群众抗金武装力量有联系,这也使赵构万分不安。还有,宋王朝靠兵变起家,对武将有着先天性的防范和恐惧,重文轻武是其传统。吃过“淮西兵变”苦头的赵构对手握兵权的武将更是一直心怀恐惧。与金人时战时和的时候,赵构尚对岳飞极力容忍。虽对其处处提防,但也给其晋官加爵。在金已无意灭宋,和议已成,亡国威胁已不存在的时候,杀岳飞之事已不容再耽搁。
岳飞虽一介武夫,秉性单纯正直,倔强刚烈,***事上少有的良将,***治上也十分幼稚,不懂得***治斗争的复杂性,不懂得韬光养晦,杀身大祸已近,却一无所知;但岳飞是条硬汉,一只误入陷阱至死不屈的猛虎。他因不忠于昏君佞臣而冤死,他不是愚昧的蠢臣。我们要还历史一个真实,还英雄一个清白,而不能以讹传讹。
参考文献:
[1].《三朝北盟会编》卷202,绍兴十年六月丁丑。
[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6,绍兴十一年乙丑。
[3].《金佗粹编》卷10,《南京上皇帝书略》。
[4].《三朝北盟会编》卷178。
[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2,绍兴七年七月丁卯。
[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9,绍兴七年庚子。
[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8。绍兴八年丁未。
[8].《金佗粹编》卷14。
[9].《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0,绍兴十一年乙未。
[10].《金佗粹编》卷20。
林移刚:四川外语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