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
略
点睛与精练
1.解释下列词语。
结庐( ) 尔( ) 日夕( ) 相与( )
2.按要求填空。
诗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句子是 , 。
3.你怎样理解“心远地自偏”这句诗?
探讨与思考
4.诗中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怎样解释“真意”二字?诗人为何难以言表?
饮酒二十首 并序
陶渊明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饮酒(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5.解释下列字词,并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比( ) 顾( ) 诠( )次( ) 尔( ) 邵生( ) 东陵时( )
代谢( ) 每( ) 达人( ) 其会( ) 逝( ) 忽( ) 与( )
6.按要求填空。
这首诗先写万物枯荣不定,后抒发出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中表现诗人对待这一切态度的句子是
, , , 。
7.请用白话文把序翻译过来。
语文掌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彭泽县令时,“郡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宋书·陶潜传》)
誓不出仕
晚年,陶渊明生活窘迫,江州刺史檀道济前来劝他出仕。“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萧统《陶渊明传》)
比较分析
读《山海经》(其十)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注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山海经·北山经》:“发***之山有鸟焉??是炎帝之少女,名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曰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刑天: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即盾。戚,即大斧。同物:对异物(死亡的人)而言,指女娃生前。化去:化为异物,即变成鸟。徒设:空有。在昔心:即昔日的雄心。讵:岂。
8.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中说:“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试将此诗与《饮酒》(其五)相比较,看看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结庐:构筑房舍。尔:这样。日夕:傍晚。相与:相伴。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不为世间名利所动,所以居所也显得偏远安静。4.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这里的所谓“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保全了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涵养了一种适性与自得的精神境界,“真”是他的人格力量。他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的这一“真意”,就是他的人生理想。这种感受之所以难表达,这是暗用了《庄子·外物》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5.比:近来。顾:看。诠(quWn)次:次序。尔:助词,无义。邵生:邵平,秦时人,曾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曾种瓜于长安城东。东陵时:指为东陵侯时那样荣耀。代谢:更替变化。每:每每,即常常。达人:有见识的人。其会:其中的道理所在。逝:过去的,失去的。忽:尽快,从速。与:给予。6.“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7.略。8.从《读〈山海经〉》(其十)诗,可以看出陶渊明诗风格的另一面。陶诗素以冲淡为艺术风格的基调,而这首诗却慷慨激昂,壮怀激烈,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解读陶渊明两首《饮酒》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