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篇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教学资源,再优秀的教师也会束手无策。古诗词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除了开发出让学生诵读记忆,从而丰富积淀、增加人文底蕴的价值外,它对于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助益的。对此,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1、通过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而获取写作的源头活水
陆机在《文赋》中论及文学创作的“源”时谈到两点,一是观物,一是阅读。通过广泛阅读可获取大量间接经验,但这并不能代替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到生活中去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许多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古诗词,正是因为诗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用敏锐的眼睛去看,用聪慧的耳朵去听,用细腻的内心去感受,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才会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如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作者作为一名封建官吏,高度关心民间疾苦,他看到了农民在烈日下“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辛,听到了贫穷的老妇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心酸,作者善良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感叹。这首诗语言通俗平实,但却真实再现了农民在封建租税的残酷剥削之下痛苦的生活,作者作为一名封建官吏,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就成为全诗的精华所在。学生从这首诗的教学,可以初步领略到写作的真谛所在―――那就是走出校园狭小的天地,走向社会广阔的舞台,关注现实,观察社会,体悟人生,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可以通过广播、影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节假日的外出旅游参观访问,便可获取源源不断的写作“活水”,激发出写作的欲望和冲动,产生出血肉丰满、跳动着时代气息的佳作。一句话,教会学生写“生活作文”。教师通过古诗词的教学,触动学生内心深处那根敏感的神经,让学生感悟到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逐步使学生掌握反映五彩缤纷的生活的本领。
2、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净化学生写作的灵魂
初中生的作文存在种种弊病,如内容贫乏,语言苍白,缺少真情实感等,其中,缺少真情实感是主要的毛病。情感是艺术的根本特征。刘勰主张“为情造文”,郭沫若强调“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情感终于情感”。真情实感是指来自学生内心的、自然的、鲜活的感受,不带任何市侩的功利和人为的束缚,它是艺术的灵魂,写作缺少了灵魂,就注定是苍白无力的、虚假的。如何使我们的学生用笔去写出人生的感悟,爆出真实的火花?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抵制造假,塑造美的心灵,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写真文的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古诗词的教学则为引导学生走出写作虚假的怪圈,与世界进行真实的对话提供了平台。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引导。古诗词大多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其目的并不在于对纯粹自然物质的客观摹写,而在于借此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从而插上学生写作的双翼
古诗词因为语言凝练、含蓄且意蕴丰厚而深受人们喜爱,它具有很强的跳跃性,从而给人们思绪的自由驰骋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要读懂古诗词,必须具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力。因此,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可以有效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此句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联想的运用。在普通人看来稀松平常的风雨声,作者由于自己独特的战斗经历、强烈的爱国热忱,而把它与战场上的马蹄声联系了起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那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拳拳爱国之心也就不难体会了。是联想,起到了“点石成金”的功效。另外,这句诗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空间,读者可以想像出一位身穿戎装、虽已白发苍苍但仍英姿飒爽的老人形象,也可以想像出老人骑马飞驰、身先士卒、与敌人奋勇搏杀的场面,甚至可以想像出杀声震天、敌人节节败退、老人开怀大笑的场景……诗中所留下的“空白”,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联想和想像是写作的双翼,如能在写作中自如地运用联想和想像,能够由此及彼、由物及人,能够“思极千载,精骛八极”,那么,学生的作文何愁不能有血有肉、蕴藉深厚呢?如一位八年级学生在习作《雨之声》中写到:“……在'沙沙'的雨声中去感怀李清照的温婉和苏东坡的豪迈。'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一刻,雨似乎为李易安增添了几分多愁善感,恐怕'人比黄花瘦,'也有雨的功劳吧。而那个旷达的苏轼呢?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一番豪情壮语!虽履危难,却泰然自若;虽几经宦海沉浮,却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做到?”小作者由眼前之物―――雨,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神游古今,旁征博引,文章内容丰厚,笔触细腻,不失为一篇佳作。“腹有诗书气自华”,小作者的才气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古典诗词的滋养的。课本资源其实是丰富多彩的,关键是我们以怎样的思维和视角去看待。充分挖掘既有资源的价值,你会得到一份意外的惊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蒋家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配置[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