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贯彻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生活语文的意识,彰显语文课堂的人文情怀,同时还应当针对学校之间生源结构的差异性和学生这一阅读主体的不同需求,在课程的开发等方面追求新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情怀
语文素养的培养,人文情怀的增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那么,怎么才能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必须注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性。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编排的主题来看,阅读鉴赏是这套教科书的主题。阅读的课文,课文分单元编排,以名家名篇为主,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从全书的要求看就可以看出,重点无疑落在:感悟语文的生命情怀。比如,教材精选唐诗宋词经典篇目,将我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收入囊中,让学生既品味了李白诗歌的雄奇豪放、飘逸不群,又感受到了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同时又体会了辛弃疾词风的豪放与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浸染,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
那又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这就要求必须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加强语文基础的落实、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同事也应当重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解题方法的指导。但是深入贯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讲“教文”融入“育人”,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等人格修养方面的提升,更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谈“文”的赏析,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一个制高点,也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生活化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理解高中语文新课标,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文学创作的原材料就来源于生活。语文离不开生活,学习语文就是为了在生活中广泛地运用语文,服务于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要让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语文走向生活,注重学生语文生活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学习语文,很好地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且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实现自我价值。
由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充盈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为此,新课程理念不仅强调了语文应用的重要性,还从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与美的本质作用出发,按照学生的审美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全国著名语文教师邬建芳在讲授《再别康桥》时,用诗情召唤诗情。献课流程大致流程如下:首先,在缠绵悱恻的怀旧旋律中深情依依地吟诵起了自己的诗作《云彩》和《金柳》。其次,鉴赏评点,再现生活,走近诗人,品味诗情画意。再次,写作小组的同学们在配乐声中吟诵了自己即兴创作的短诗《爱、自由、美》、《虹》和《星辉》。最后,师生共同吟诵,声情并茂地将美推向极致。邬老师“用诗情召唤诗情”,其背后涉及的审美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正式这种召唤式的欣赏,唤起了学生对语文的审美感知能力。
三、坚持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一双线模式
高中语文课程的开设在兼顾课程基础性的前提下,应适当强化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对课程的自我选择性,学校应当开发多样性的校本课程供学生学习。在理解这一理念时,我们必须注意:坚持基础课程内容的学习为主导这一基本理念不动摇,同时尊重校与校之间生源结构的差异性,学生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开设校本课程,争取让教材的编排做到审美情趣与应试考点的统一,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空间,促进不同学生思维品质的构建,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纵观普通高中n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全套教科书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5个系列,其编排的核心理念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语文课堂不仅仅应当重视这一基础课程的教学,同时还应当坚持《选编》的阅读、《节选》的教学、“红学”专题讲座等活动的开展,真正实现,双线并进的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既实现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阅读欣赏活动感知祖国丰富的文化。
综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解读”这一论题进行了初步解读与探讨,并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自己能真正做到上述几点要求。
(四川省绵阳中学,四川 绵阳 62100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