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公孙龙子的学说无异于一支旁逸斜出的奇葩。在中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学说都被冠上“诡辩”的恶名。直至近代“西学东渐”,国人发现西方哲学中蕴含的逻辑和语言分析的思维在久远的公孙龙子学说中得到响应。于是以陈柱、王启湘等为代表的学者对《公孙龙子》作出了开拓性的介绍和研究,继之以蒋维乔、冯友兰、钱穆、庞朴等的努力,最终在当今的学术界成为一门显学。近十年,《公孙龙子》研究持续发展,以数量更为丰富的趋势沿着前辈所开垦的道路继续挖掘公孙龙子的形名思想。
一、 关于《公孙龙子》的逻辑学思想的研究
2002年,由周昌忠撰写的《公孙龙子答客问》中说道:“公孙龙的逻辑思想构成我国古代逻辑理论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业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他的思想建构了知性思维的最基本原理――确定性和分析性。以《名实论》、《白马非马》为代表的“正名”名篇无疑确立了语言哲学里的几个重要的范畴,即“物”、“实”、“位”、“正”、“名”。知性思维的确定性归根结底是概念的确定性。定义是知性思维确定性的基本机制。对上述几个范畴的探讨,也就是一个确定其内涵与外延的过程。这一点在《公孙龙〈名实论〉的逻辑哲学意义》中作出了很好的思考。这篇文章以对《名实论》的析讲为主,对内以墨子的逻辑学说为参照,对外同亚里斯多德等西方哲学家学说相比较,十分细致深入地探讨了公孙龙子逻辑思想上的“同一律”,作者武断地指出除了表述上的不同,三者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而《公孙龙的逻辑思想再探》则从《白马非马》入手,比较全面地讲到了该篇强调对概念的定义、内涵与外延以及二者的反变思想、充分条件假言连锁思想和内涵的固定性。
二、 关于《公孙龙子》的语言学思想的研究
1、语言哲学的研究
周昌忠强调《公孙龙子》中整个的语言分析哲学体系是以本体论为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家大多跳过本体论阶段,直接进入对人的本性和人生意义的考察。但是《公孙龙子》无疑“转向对‘名实’本身及其关系的形而上反思”,这个问题在后面的学者的文章中得到反映。曾祥云的一篇叫《论公孙龙哲学的理论贡献》的文章中写道:“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坚白石二’、‘二无一’ 诸论,都不过是一种‘假物取譬’的论说方式,其实质都是关于名即语词符号问题的论述。”他同样认为奠定该学说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名实论》和《指物论》是其论说的基础。他认为在这两篇文章中公孙龙子给出了“名”的经典界说,提出了“正名”和“名实一致”的重要性。在一篇《关于如何正确说话的理性反思――公孙龙语言认知思想研究》中作者重点关注了文本中“是”的语言分析,通过对于“名实”联系的语言分析,“探讨作为认识者的人对于‘此之为此’,‘彼之为彼’本身的意义的认识和把握”。
《指物论》的文体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曾祥云说:“指物论在事实上是否为客难主答式对辩体,本就是一个值得深究和需要讨论审明的问题。”他驳斥了钱穆、庞朴、陈柱等学者的观点,认为《指物论》并没有体现对辨风格。2006年的一篇邯郸学院学报上的文章给我们大致区分了“物”与“指”和“指”与“非指”的关系。在一篇《公孙龙的〈指物论〉篇悬解》中,作者大致述评了诠释《公孙龙子》的观点,他把诠释理路分为传统和西方两条,又在这两大类中细分。然后深入考辨了其中的“物”“指”意义。美国学者在浙江大学学报发表文章,从《指物论》的英文翻译这个接受角度考察其中的逻辑和本体。这是一个新的视角,美籍华人学者拥有天然的优势,西方理论的渗透使整篇文章浸透着理论的深度。时隔三年,一位叫江向东在《中国哲学》把《指物论》整篇附上,集中笔力对其逐句疏解,他采取的“知识理论”视角将这篇文章解读比较透彻。
2、语言符号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研究
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出来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文章对《公孙龙子・指物论》一篇中的“指”这一新的概念进行了语义学方面的分析,并明确提出了公孙龙哲学中的、与“语义三角”理论极为相似的“实在―思维―语言”的三因素框架;其次对《公孙龙子・坚白论》一篇进行了分析,依照西方语言哲学的观点,解释了表示事物特性的称谓之间的、相互***存在的特性;再次对《公孙龙子・通变论》的中心论题“二无一”进行了语言符号学意义上的分析,探讨了复合词作为语言符号的能指的***性,并揭示了复合词的合成规律;最后对《公孙龙子・白马论》一篇作了全面的现代语言学分析,对前面各篇目中的经过现代语言学分析而得出的理念进行总结,用以解释“白马不是马”这一长久以来无法本人们接受的理念。这是一篇详尽探讨了《公孙龙子》五篇分别体现的语言学思想。再看其它文章,大致同这篇硕士论文相符。不过一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报上的名为《好微眇之言,持无穷之辩――公孙龙学说及其在当代语言学―美学的意义》对公孙龙语言思想开辟出了新的研究格局,将美学融入语言学的研究中。作者认为公孙龙的学说和西方艺术美学理论相契合,他以“离”这个字眼为切入点,说明人类生活自有一种“离”或者“隔”的孤独感和荒诞感。这样的思路和分析是十分独特的。
参考文献:
[1]江向东.《公孙龙子・指物论》新诠[J].中国哲学史,2011,(01).
[2]曾祥云.关于《公孙龙子》研究的若干问题[J].哲学研究,2009,(10).
[3]段景莲.公孙龙《指物论》再析简说[J].哲学研究,2002,(03).
[4]成中英,理查德・斯万,胡星铭.公孙龙《指物论》中的逻辑和本体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3).
[5]曾祥云.论公孙龙哲学的理论贡献[J].学术界,2009,(05).
[6]曾祥云.《公孙龙子・指物论》非对辩体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03).
[7]夏鹏鹏.先秦名家论辩思想探析[D].南京大学.2011.
[8]曾祥云.论公孙龙哲学的理论贡献[J].学术界,2009,(05).
[9]牛***.《公孙龙子》中“离”之辨析[J].理论界,2010,(10).
[10]黄克剑.公孙龙“离坚白”之辩探赜[J].哲学研究,2009,(06).
[11]陈筠泉.《公孙龙子》的逻辑正名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05).
[12]陈声柏,李巍.从“物”“实”之别看公孙龙名学的价值――以荀况为参照[J].中国哲学史,2008,(01).
[13]鄢晓玲.再论“白马非马”[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4]赵炎峰.先秦名家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
[15]张长明.《公孙龙子・通变论》的现代解读――从语词符号的角度[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16]曾祥云.《公孙龙子》辩题求解――从语言哲学的角度[J].湖湘论坛,2009,(04).
[17]张岱年,辛冠洁.读《公孙龙子新注》[J].哲学研究,1981,(08).
[18]朱前鸿.以符号学析公孙龙子的《指物论》[J].学术研究,1997,(02).
[19]曾祥云.《公孙龙子・指物论》疏解[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20]周昌忠.公孙龙子答客问[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1]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M].中华书局,1987.
[22]夏国***.公孙龙的逻辑思想再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23]景阳,张路安.公孙龙名辩思想的文化特征探析[J].人民论坛,2010,(20).
[24]牛***.《公孙龙子》中“离”之辨析[J].理论界,2010,(1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近十年《公孙龙子》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