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有高的相关,完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将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一般,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可从加强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的支持来完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支持系统 完善
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有明显的相关性,社会支持在心理健康中所起的对心理健康的增进和维护作用,可用一个理论模型来解释。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不一定在心理应激情况下才发挥保健作用,而是在平时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情况,从而有益于心理健康。无论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如何,只要增加社会支持必然就会导致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这在社会孤独者与高社会支持者身上都得到了证实,亦即无论个体是否面对压力情境,高的社会支持总伴随着良好的心理状况。而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该理论模型。杨建立等对大学生调查发现,有心理问题组在主观体验到的支持方面明显低于无心理问题组,提示帮助大学生调整自己的个体评价系统是解决或预防心理问题的关键[2]。欧阳丹在研究中发现,主观感受到的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整体而言,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3]。马一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显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4]。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青年群体,其自我意识总体水平较高,自我体验的要求较强,用埃里克森的观点来说正经历着同一性和亲密感的困扰,大学生群体能否寻求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将对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
心理学界对社会支持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人们探求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70年代初,精神病学才引入社会支持的概念,社会学和医学用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指出,除了自我防御这一内在心理系统能够抵御和缓解精神病外,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背景这一外在因素,对于精神病的防御与***起着积极的作用。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5]。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包括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体验的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客观支持也称实际社会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直接存在和参与,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人们赖以满足他们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重要资源。客观体验的支持也称领悟社会支持,即个体所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也就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1]。
二、大学生社会支持现状
据目前的统计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呈一般水平,其中客观支持与主观体验的支持总分较高,但支持的利用率较低,并对所获的社会支持普遍感到不满意。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危机时,只有11%的人主动寻求帮助,有84.4%的人很少或偶尔寻求帮助,而4%的人根本不寻求帮助[6]。在寻求援助的对象中,社会支持资源主要集中在家人、朋友、亲戚、老师和同学之中。普遍把父母放在首位,朋友居第二,再次才是恋人或老师。而其他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如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人员,往往并不在考虑之列。这表明目前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存在狭隘性和非专业性。这容易造成重大心理危机爆发时非专业支持系统的局限性而导致隐患[7]。
在对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在客观支持、主观体验的支持及支持总分上显著高于男生;年级差异显著,一年级获得的社会支持最多,其次是大四、大二、大三,其中,一、四年级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客观支持,一年级学生的支持利用率最高;家庭因素差异显著,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主观体验的支持及支持总分上显著低于非低收入家庭大学生[8]。
三、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途径和方法
1.建立自助支持
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基础是学生个体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需要和维护。同时社会支持系统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应对机制。为此在助人方式的基础上,建立自助支持尤为重要。个体社会支持系统的内容有,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理念,包括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直面现实、进退有度、热爱生活、积极学习、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善、活力自信、修身自制、开发潜能等意识;直面心理特征导致的矛盾,使大学生了解到在心理动荡时期各种心理问题产生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不因一时的消极沮丧、抑郁怀疑而心理失衡;解决心理问题行为。
2.重视来自家庭的支持
来自家庭的社会支持在众多的社会支持中是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但在目前“四二一”为主的独生之子女家庭格局中,孩子已成为家庭的核心,家庭极力提供经济保障,却往往忽略了感情或情绪支持等其他必要形式的社会支持。调查表明,采取民主式的教育方式,将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3.强化来自学校的支持
目前大学生所获得的支持主要是人际支持,要行之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就要更好地实现对校园干预网络在内的完整支持系统的利用。
学校要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的教风、学风、校园文化等课内课外有形无形的文化氛围,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塑造学生的人格。
学校要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心理咨询中心的设置是学校支持的保障。咨询中心通过心理普查把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的各类学生的心理倾向,并在普查基础上对问题学生及单独来访者咨询帮助他们缓解心理紧张程度。
学校要完善自上而下的校园危机干预体系。一级干预网络由专职人员组成,其工作职能是承担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咨询、***工作。二级网络由各学院专职学生工作教师及热心学生教育工作的教师组成,工作职能是承担对学生正常心理问题的谈话、帮助、教育工作。三级网络由学生社团中的骨干组成,其职责是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普及,以及在“自己人”效应下进行互助。
4.关注来自社会的支持
健康的人不会以自我为中心,而将目光集中在自己以外的问题上,社会是大学生的关注点,因而来自社会的支持是后盾。
大学生可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将交往深入到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在交往的过程中,社会的行为规范以信息的传递和情绪感染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从而促使行为与社会的要求一致,有助于健全的个性心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纪梦楠.学生社会支持研究现状.精神医学杂志,2008,(6):477-479.
[2]杨建立,李恒芬等.社会支持与在校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3324-3325.
[3]欧阳丹.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青年研究,2003,(3):29-33.
[4]马一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4,(1):63-66.
[5]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天津社会科学,1998,(1):67-68.
[6]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56-59.
[7]刘广珠.77名大学生获得社会状况的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3):175-176.
[8]宋尚桂.低收入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10-21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