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云南省临沧市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第三,常年播种面积在60万亩左右,占小春总面积的50%以上,在小春粮食作物中占主导作用。由于临沧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市,农民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意识差,加之临沧冬春气温偏高,春季气温回升快,雾露大,有利于小麦锈病的发生,特别是有利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因此,小麦条锈病在临沧市各县区分布普遍,危害严重。发病轻时,小麦穗短而小,种子不饱满,千粒重下降;发病严重时,不能正常抽穗。条锈病大流行的年份,一般会减产20%~30%,中等流行年份一般会减产10%~20%。
一、危害症状
小麦感染条锈病后,初期在麦叶表面出现褪绿斑点,后长出鲜黄色的粉疱――夏孢子堆。到小麦生长后期感病部位长出黑色的疱斑――冬孢子堆。无论是夏孢子堆,还是冬孢子堆都成行排列成虚线状。
二、病原
条锈菌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冬孢菌科、柄锈菌属的条形柄锈菌,为小麦专化型。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灰黑色,柄较长;转主寄主不明。
三、侵染循环
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是专性寄生物,在自然条件下靠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病原菌在适宜于夏孢子存活的活体麦株上越夏,当冬麦播种后,越夏地区的夏孢子随气流传到冬麦苗上,在适宜气候条件下,萌发侵入寄主,引起初侵染。菌丝在小麦体内大量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成熟突破表皮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当小麦成熟后,夏孢子又随气流转移到2200米以上的地区越夏,完成侵染循环。夏孢子可随气流上升到5000m以上的高空,传送到几百米甚至几千米以外的地区,造成小麦锈病的大流行。
四、发病特点
近年来,小麦条锈病在临沧市各县区发生普遍,危害较重,属中偏重发生,局部地区严重发生。发生的早迟、严重程度与当地菌源量积累的多少、品种的抗性和气候条件有关。
1.菌源。菌源量大,致病力强,是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的先决条件。由于临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群山起伏,江河纵横,最高海拔3504米,最低海拔450米,特别是海拔2200米以上的地区小麦可以安全越夏,整个夏季都可见到条锈病,因此菌源量大。加之临沧市海拔1900~2200米范围内种植的小麦面积较大,情况多样化,与小麦主产区临近,也为条锈病的发生积累了大量的菌源。
2.寄主。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特别是单一化种植感病品种是条锈病发生的基本因素。目前,选育出的抗病品种多数是垂直抗性品种,长期单一种植,生理小种发生变异,形成新的生理小种,寄主遇到致病力不同的新小种时,散失抗性变为高感病品种。如上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的凤麦,在80年代大流行,此后推广种植抗病品种,危害有所减轻。目前随着新的生理小种的出现,推广的现有品种抗性降低,导致小麦条锈病的回升。
3.环境条件。①气候条件。影响到小麦条锈病的分布、发生早迟及严重程度。临沧四季如春,冬无严寒,随着封山育林的实施,早晚雾露较大,有利于条锈病的发生。②栽培管理。凡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麦田积水,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的地块发病重,而过多过迟的施氮肥也增加了发病的严重程度。
五、防治措施
1.选育和推广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而有效的办法。可选用临麦6号、临引8号和临麦10号等品种。
2.精耕细耙,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避免过早播种,可显著减轻冬小麦幼苗发病,减少越冬菌源。
3.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晚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适时收割。
4.及时排灌。锈病发生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麦田要开沟排水,干旱地块有条件的要及时灌水,可减轻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5.药剂防治。①拌种。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拌种。②喷雾。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在1%~10%时开始防治,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亩,或20%粉锈宁***油40毫升/亩,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克/亩,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5克~30克/亩,加水50公斤~60公斤/亩喷雾。
(作者单位:临沧市农业学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