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自己对葡萄多年的研究,特别是葡萄霜霉病的病状、病原以及发病规律,并总结出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葡萄;霜霉病;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葡萄病害。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分布,尤其在多雨潮湿地区发生普遍,是葡萄主要病害之一。1834年在美国野生葡萄中发现。我国1899年记载本病的发生。发病严重时,叶片焦枯早落,新梢生长不良,果实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植株抗寒性差。
1 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为害新稍、卷须、叶柄、花序、穗轴、果柄、和果实等幼嫩组织。叶片发病最初为细小的不定形淡黄色水渍状斑点,后扩展为黄色至褐色多角形斑,其边缘界限不明显。病斑背面生白色浓霜状霉层,此为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后期霉层变为褐色,常数斑联合在一起成不规则大斑,叶片早落。新梢、卷须、叶柄、穗轴发病,产生黄色或褐色斑点,略凹陷,潮湿时也产生白色霉层,生长停滞,畸形。花穗和幼果受害,花穗腐烂干枯,表面生长白色霜霉,果粒变硬,初为浅绿色,后变为褐色,软化,并在果面形成霜状霉层,不久即萎缩脱落。果实着色后不再受侵染。
2 病原
葡萄霜霉病是由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uiticola(Berk.etCurt.deToni)寄生引起的,属鞭毛菌亚门单轴霉属,是一种专性寄生真菌。菌丝体在寄主细胞间蔓延,以瘤状吸胞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料。孢囊梗无色,成束从寄主气孔长出。单轴分枝,分枝处近于直角,有分枝3~6次,一般分枝2~3次,分枝末端有2~3个小梗,顶生孢子囊。孢子囊无色,单胞,卵形或椭圆形,有***状突起,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脏形,侧生双鞭毛,能在水中游动。病菌的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褐色、球形、壁厚,卵孢子在水滴中萌发产生1个或偶尔2个细胞的细长芽管,直径2~3 μm,长短不一,在芽管尖端形成梨形孢子囊,大小为28~36 μm,每个孢子囊可形成并释放30~50个游动孢子。
3 发病规律
空气高湿与土壤湿度大,利于霜霉病的发生。降雨是引起该病流行的主要因子。孢子囊形成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3 ℃~28 ℃,最适宜温度在15 ℃;孢子囊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 ℃~21 ℃,最适宜温度为10 ℃~15 ℃;游动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8 ℃~24 ℃。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染均需有雨水或露水时才能进行。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残体于土壤中越冬(卵孢子的抗逆力很强,病残组织腐烂后落入土壤中的卵孢子能存活两年)。翌年环境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孢囊,再由芽孢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叶片背面气孔侵入,进行初次侵染。菌丝体在寄主细胞间蔓延,以吸管伸入细胞吸取养分,经7~12 d的潜伏期,在病部产生孢囊梗及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一个生长季可行多次重复侵染。8~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雨后闷热天气更容易引起霜霉病突发,生长后期在病部组织中产生卵孢子。该病的发生与降雨量有关,低温高湿、通风不良有利于病害的流行。果园地势低洼、栽植过密、棚架过低、果园小气候湿度增加,从而加重病情。施肥不当,偏施或迟施氮肥,造成秋后枝叶繁茂,组织成熟延迟,也会使病情加重。品种间抗病性有一定差异,美洲种葡萄较抗病,而欧亚种葡萄则较易感病。
4 防治方法
该病的防治应在栽种抗病品种的基础上,搞好越冬期防治,尽可能减少初侵染菌源;加强栽培管理,并结合药剂防治。
4.1 种植抗病品种 在病害常年流行的地区应考虑种植抗病品种,淘汰高感品种。
4.2 清除菌源 秋末和冬季,结合冬前修剪进行彻底的清园,剪除病、弱枝梢、病果,清扫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秋冬季深翻耕,并在植株和附近地面喷1次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可大量杀灭越冬菌源,减少次年的初侵染。
4.3 加强栽培管理 避免在地势低洼、土质黏重、周围窝风,通透性差的地方种植葡萄;建园时要规划好田间灌排系统,降低果园湿度;减少土壤中越冬的卵孢子被雨溅上来的机会;适当放宽行距,行向与风向平行。棚架应有适当的高度;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施足优质的有机底肥,生长期根据植株长势适量追施磷、钾肥及氮肥、微量元素等肥料,避免过量偏氮肥;酸性土壤中增施生石灰。及时绑蔓,修剪过旺枝梢,清除病残叶,清除行间杂草等。实施控产优质栽培。根据不同葡萄品种,采取疏花、疏果、掐穗尖等控制负载量,一般控制在1 000~1 500 kg/667m2左右为宜,保持树势良好。有条件者可行果实套袋。
4.4 药剂防治 注重早期诊断、预防和控制。在未发病前可适当喷洒一些保护性药剂进行预防。1:0.7:200波尔多液,是防治葡萄霜霉病的一种优良的保护剂,应掌握田间出现利于霜霉病菌侵染的条件而尚未发病前使用。根据天气条件,一般使用3~5次,每次间隔10~15 d,能收到很好的防病效果。长期以来,国内外习用此药防治霜霉病。波尔多液含铜离子,对霜霉病菌很敏感,黏着性良好,药效持久,而且没有抗性问题,因而仍是一种可靠有效的药剂。由于葡萄叶对钙很敏感,配制时石灰量要少于硫酸铜的量,防止引起焦叶药害。常用的药剂还有78 %科博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7 %多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2 %绿***铜(松脂酸铜)800倍液等。病害发生后,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一些内吸杀菌剂。如58 %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使用,灌根也有效,它是防治霜霉病的特效药。克露72 %可湿性粉剂也是防治霜霉病效果较好的一种新药剂,药效期长,常用浓度为700~800倍,每隔15~20 d喷布1次即可。此外,利用甲霜灵灌根也有较好的效果。方法是在发病前用稀释750倍的甲霜灵药液在距主干50 cm处挖深约20 cm的浅穴进行灌施,然后覆土,在霜霉病严重的地区每年灌根2次即可。用灌根法防治霜霉病药效时间长,不污染环境,更适合在庭院葡萄上采用。还有70 %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 %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8.70 %易保可湿性粉剂800~1 500倍液和52.50 %抑快净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等。它们既有保护作用,也有***作用。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对内吸型杀菌剂应注意轮换使用,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同时注意选用能兼防其他病害的药剂。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的无机杀菌剂。由于霜霉病菌往往从葡萄叶片背面侵入,故喷药时一定要使叶背面着药均匀。另外,最近研制的烯酰吗啉、氟吗啉、霜脲氰等对防治霜霉病也有良好的效果,可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薛金国,尤杨,黄广远,等.园林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薛金国,张付根,闫惠吾,等.植物病害防治原理与实践[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7.
[3]李振卿,陈建业,李红伟.彩叶树种栽培与应用[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7
[4]王琪.广西龙眼真菌性病害的调查与研究[D]广西大学,2001.
[5]刘春琴.金丝小枣浆烂果病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D]河北农业大学,200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