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者范文精选

人文主义者篇1

摘 要:哈姆雷特历来被认为文学上人文主义者杰出代表,对于其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致力于写其人文主义不彻底的方面,揭示其是一个伪人文主义者。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哈姆雷特伪人文主义的一面:1.厌世情节;2.宗教膜拜者;3.极端自私主义者和大男子主义;4.不彻底的反禁欲反节制。从中得出结论,哈姆雷特是一个伪人文主义者。

关键词:人文主义;厌世;复仇;宗教膜拜者;自私主义者

中***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87-02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他的作品像一部百科全书,囊括了当时社会发展***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描写了文艺复兴后期欧洲社会情欲泛滥、社会动荡的真实状况,表现出作者对生活各方面充满着不公道,人的尊严、真善美遭到践踏的“颠倒混乱”的时代的深刻忧虑,同时又寄托着作者对理性、秩序、理想道德社会的向往。

《哈姆雷特》的创作中寄托着作家的某种创作倾向,也就是人文主义的情感。然而,事实上,更多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因失去父亲、失去继承权、失去王权后,无可奈何彷徨不定的复仇者形象。他的生活其实也像常人那般平静,不愿太多的奢华和挣扎。不同的是他天生贵为王子,被赋予比常人复杂的责任。但不管怎么样,哈姆雷特,实实在在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的身上有许多与人文主义相悖的因素,或许可以说是一个不彻底的人文主义者——伪人文主义者。

一、厌世情节

人文主义者对人生是积极进取的,对于客观世界满怀着期待和希望,自信人的力量,敢于在重负挣扎中反抗,追求生命的意义,为此,他们十分明确要求现实生活与尘世的享受。

所以,即使遭遇挫折、痛苦,人文主义者也不会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为他们珍爱生命,认为只有在尘世中才能追寻到人生的至大幸福,找到心灵的归属,而不会逃避漠视生命,也不会在困境面前痛不欲生而盲目希望到天国幻想得到解脱和救赎。痛苦只会让他们愈挫愈勇,寻找胜利的决心,让他们的生命更有深度。而哈姆雷特却恰恰与之背道而驰,他既痛父王的邃然离去,又慊母亲的率尔改嫁,父亲的逝去,母亲的改嫁,哈姆雷特不是理智的面对灾难,反抗追求胜利,而是心碎气结,看透了世界,厌弃了生命,于是萌生轻生的想法。

人文主义者不安于现状,苟活于世。而是用有限的生命去抗拒无线的困苦,在短促的生一生中使生命最大的限度展现自身的价值。各种智慧、勇气、精神在生与死之中得到磨练,即便在极残酷的条件和痛苦面前,也不轻易放弃抗争,放弃生命。在哈姆雷特身上,这些豪情却黯然消失了,生活的变故,让他失去了继续生活的信心,看不到为理想追求的影子,看不到反抗灾难的勇气,满眼都是对现实的憎恨和诅咒,他只着眼于自己的苦难,自恃为世界最不幸之人,熟不知天下有更多的人比他更困苦。对于生命,他始终是冷漠的,不仅冷漠了自己,还冷漠了别人。

父死母嫁的突然变故,使哈姆雷特失去了人生的积极心态,他开始怨天尤人、悔恨、悲观、消极、满目凄清,他似乎看透了生命的无常,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那么的懦弱,还曾经一度想马上离开这个世界。虽然在“存在与灭亡”的挣扎中选择了前者,而继之的是对生活的颓废、堕落,一种消极的活着。

二、宗教神学的膜拜者

生死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经验。哈姆雷特在生与死的追问之中,隐藏着其对于死亡的焦虑。一是上帝禁止人自杀,自杀将坠入地狱;而是人死后并非“万事皆休”,也许会有“噩梦”。他想自杀,却又后怕上帝的权威,害怕上帝的惩罚,打入地狱。然而,现实的苦痛逼得他别无所依,对于生命的冷漠,终究导致其孤独的面对世界,所以,在冥冥之中,他只能以宗教来抚慰自己,鼓励自己,寻找活下去的勇气。

在灵魂和精神的深处,哈姆雷特依然摆脱不了宗教深深地烙印,所以只能一味皈依于宗教的救赎,幻想通过对宗教的虔诚来换取上帝的拯救,摆脱现世的苦难,以免坠入地狱。

其次,在其思想的深处还隐含着一种“神性的观念”。在哈姆雷特看来,人应该有高尚的道德,应该要有神的道德素质。这种“神性的观念”与其美好现实追求的理想截然分不开来的,身为贵族,注定比常人少接触社会的苦难,而更多的是洋溢在奢华的生活之中。缺乏了对现实的切实体会,注定缺少生活广阔的源头活水,所以更多是接触宗教的经典,来构筑自己心灵中的世界。

哈姆雷特定义中的人是:有理性,有智慧,既文雅有勇敢,像天使,又像天神,具有神性的。哈姆雷特定义中的人,多少带着宗教的影子,这无不体现出哈姆雷特,怀着一种对基督文化的向往情感,期盼于一种基督式的社会生活。

然而,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而言,他们追寻的是人性的某种闪光点和光辉,追求自由摆脱束缚,他们的矛头针对的是当时的神学,为止,他们不会一味的通过笃信宗教幻想神灵的救赎,而哈姆雷特,一味的皈依于宗教的救赎,对于人的界定都存在“神性观念”,于人文主义者再次产生了巨大偏离。

三、极端的自私主义者和大男子主义

爱情是一种真善美的升华,毁灭爱情必然是对爱情的一种亵渎。在《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是一朵柔嫩的蓓蕾,未能绽放,就受到风暴的摧残而凋谢。她受到恶势力的利用,充当了敌人的工具,她是不甘的,内心依然保持对哈姆雷特真挚的爱。哈姆雷特是自私的,在奥菲利亚被人利用对他进行试探的时候,哈姆雷特疯言疯语嘲弄侮辱奥菲利亚,表现出来的是对奥菲利亚深深的伤害。“而奥菲利亚相信她的情人真的变疯了,至死也没对他产生怨恨,确切的说她是一个不知怨恨,不去怨恨的少女”。而后,哈姆雷特误杀了她的父亲,这两种伤害造成了她无法愈合的伤口。最终,她承受不住,精神失常,唱着催人面下的歌落水而死。

哈姆雷特是一个自私主义者,他的自私造成了奥菲利亚的毁灭,造成了爱情悲剧,他的罪责是退却不掉的。他的情感屈从于家庭、服从于国家利益,为了自己自私的复仇,不惜自己美好的爱情,不惜他人的生命,杀害了无辜的老臣,他的良心没有一点不安,丝毫感不到一些忏悔和忧伤。对于他人的生命他是漠视的,只因为了自己的复仇,他愿意放弃所有的一切,抛弃了人世间的真情爱情、友情、亲情。

人文主义者篇2

内容通览

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一位有崇高理想的青年,就学于当时的新文化中心――德国威登堡大学。他热爱生活,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而且有能力,勤于思索。可是,突然闯进王子平静而和谐生活的却是一连串令人震惊的事件:父王老哈姆雷特突然身亡,叔叔克劳狄斯立即执掌朝***,一向贤良的母亲正准备改嫁新王。突如其来的事件沉重地打击着年轻的王子,使他对世界美好的看法迅即改变。更使他烦恼的是,他不清楚父亲的死因。

奔丧回国后,王子先是听闻城堡有鬼魂,之后亲自与父亲的鬼魂交谈,得知老哈姆雷特是被其弟弟克劳狄斯害死的。冷酷的现实使王子受到了更加沉重的精神打击,他变得郁郁寡欢,如痴如狂。他在王宫中一直穿黑色丧服,甚至母亲新婚那天也不肯换一换。他对恋人,首相波格涅斯的女儿奥菲利娅表现得冷淡、薄情,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悲惨遭遇、庄严的复仇愿望与轻松的谈情说爱的心情太不相符。

王子哈姆雷特要复仇,但心中矛盾纠结,十分复杂。一方面,因为奸王左右总有卫兵,又与生母王后形影不离,使他难以下手;另一方面,一个思想一直在苦恼着他:鬼魂毕竟是鬼魂,他的话是否真实可靠,会不会弄错而乱杀无辜?

正当王子犹豫不决时,王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王子顿生一计,决定安排一场“戏中戏”,以探克劳狄斯的虚实,结果证实父亲死因属实。他既想诛灭罪孽,伸张正义,重整乾坤,又感到责任重大而力量不足。一天,他路过国王的祈祷室,发现克劳狄斯独自在里边忏悔。本可以轻而易举一剑置其于死地,但他没有做,因为,他听说忏悔中的人被杀后灵魂是可以升入天堂的。封建迷信束缚了他的手脚,使他坐失复仇良机。

诡计多端的奸王从“戏中戏”了解到王子的心思,从此引发了一系列诛灭哈姆雷特的阴谋。

期间,王子的恋人奥菲利娅因父亲暴卒而精神失常,溺水而死。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也从法国回来奔丧。奸王克劳狄斯乘机利用雷欧提斯对父亲、妹妹的死所产生的复仇心理,阴险地挑拨他与哈姆雷特决斗。奸王为雷欧提斯提供了一把开了刃的剑,这是比剑中不允许的。奸王唆使雷欧提斯在剑上涂上毒药,自己又私备毒酒,阴谋让哈姆雷特或死于剑下,或饮酒身亡。

无意逃过毒酒这一劫的哈姆雷特却中了开了刃的剑,愤怒之下夺过对方的剑回刺雷欧提斯,两人都中毒了。奄奄一息的雷欧提斯终于识破了奸王诡计,当众揭发克劳狄斯的阴谋。王子怒不可遏,千仇万恨凝聚剑端,一剑刺去,结束了千古奸贼、窃国大盗克劳狄斯的性命。

哈姆雷特就要死去了,他拜托好友霍拉旭把他的故事告诉世人,让人们明辨是非,伸张正义。

综合评价

《哈姆雷特》历来被公认为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原出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但是,如果仅仅把作品看作是“王子复仇记”,那将大大贬低作品的思想意义。其实,全剧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作者试***通过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反映英国现实社会与人文主义思想之间的尖锐矛盾。

哈姆雷特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生活在封建宫廷中的一个典型的具有理想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是恩格斯称赞过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同时,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的身上又带着贵族王子的软弱。他的复仇悲剧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因为他所处的时代还缺乏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这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尽管如此,哈姆雷特却是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的道义上的胜利,从而鼓舞着后继者的斗志。因而读者或观众的感受是悲壮而不是悲观。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杰出的悲剧直到今天仍然感动着、鼓舞着我们的原因。

在艺术上,《哈姆雷特》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以丰富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

第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人文主义者篇3

内容摘要:莎士比亚所处的是一个“巨人的时代”,又是一个残酷的时代。脱颖而出的人文主义思潮掀动了中世纪的一潭死水,而他则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呼唤着赞美着活生生的人的精神。他对人文主义理想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极限;他诗剧中人文主义的思想火花,却闪烁着永恒的光芒。他在最后一个诗剧《暴风雨》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最高憧憬。把社会改革归结到道德改善、把和谐人世现实归结到相互宽恕和解的观点,不可避免带着阶级的局限,但他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已经走到了他思想发展的顶峰。

关键词: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暴风雨》

莎士比亚所处的是一个“巨人的时代”,又是一个残酷的时代。脱颖而出的人文主义思潮掀动了中世纪的一潭死水,而他则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呼唤着赞美着活生生的人的精神。他对人文主义理想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极限;他诗剧中人文主义的思想火花,却闪烁着永恒的光芒。他在最后一个诗剧《暴风雨》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最高憧憬。尽管这种憧憬是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幻影之上的。尽管他把社会改革归结到道德改善、把和谐人世现实归结到相互宽恕和解的观点,不可避免带着阶级的局限,但他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已经走到了他思想发展的顶峰。

一.宽恕与和解促成了道德改善

在莎士比亚前期和中期作品中,人文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和你死我活的,在《暴风雨》中,他却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使美好、善良的事物取得胜利,并对邪恶势力采取宽恕与和解,使其经过道德上的新生达到改邪归正。剧本的故事描写的是米兰公爵普洛士彼罗的社会地位失而复得的经过。安东尼奥勾结那不勒斯国王亚朗莎推翻普洛士彼罗做了米兰公爵,并把普洛士彼罗及其幼女抛到***大海之中。但是,普洛士彼罗却幸免于难。他开拓了一座荒岛,生活了十二年之后,施法术经过一场暴风雨,把安东尼奥、亚朗莎等实行宽恕,他们之间达到和解,米兰公爵地位还给了普洛士彼罗,亚朗莎的王子弗第南和普洛士彼罗的女儿密兰达成结成夫妻。作者在这里宣传了人文主义者的社会理想:以宽恕和道德改善为手段求得人们之间的和解,达到人世间的和谐。

道德改善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李尔王》、《雅典的泰门》等剧作中就曾有过表现,然而这些都属于善良人们的代表,而对邪恶势力的道德改善,并幻想通过这种改善可使邪恶分子弃恶从善,这却是《暴风雨》的首创。这种道德改善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从剧情来看,普洛士彼罗同安东尼奥、亚朗莎之间的冲突是对抗性的,普洛士彼罗自已也说:“那不勒斯王同我有根深蒂固的仇恨”,安东尼奥这个“骨肉之亲的兄弟”“为了野心却忘了怜悯和天性”,是个“邪恶的兄弟”。但是普洛士彼罗并没有像李尔王和泰门那样,表现出一种复仇的情绪,而是仅止于对他们道德上的谴责,并相信他们幡然醒悟。这种不真实不可信的情节,正好是人文主义那种幻想通过社会改良来拯救人世的观点的形象再现。这是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局限和一般弱点之所在,它是人文主义思潮具有消极性的一面。然而话说回来,正由于有了这种局限和弱点,人文主义的全部内涵才得以体会出来,否则它便不是人文主义了。所以,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暴风雨》中所表现的人文主义,比莎士比亚前期和中期戏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更完全化了。它显露了它本身不可避免的消极一面,同时也走到了自身发展的顶点。

这种宽恕和解造促成的道德改善,很有些像基督教义中的“人家打了你的左脸,你就把右脸也伸过去”,“人家拿了你的上衣,你把外套也送给他”的意思。普洛士彼罗也说:“道德的行为较之仇恨的行动要可贵得多。要是他们已经悔过,我唯一的目的也就达到终点,不再对他们更有一点怨恨。”剧本结尾处,亚朗莎把公国还给普洛士彼罗,普洛士彼罗的女儿同亚朗莎的儿子结成伉俪,他们达到了完成的和解,这显然有点理想化了。然而,有谁不承认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对自已理想实现的一种最高的憧憬呢。

二.人文主义理想在虚幻中实现

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始终贯穿着人文主义理想的红线,然而真正得以实现的却不多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的现实主义笔法所致。在历史剧《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中,他写了亨利五世为太子时在下层社会厮混,与流氓为伍,即位后通过道德改善,成为英明的理想君王。这也许可算是在莎剧中极少见的一次人文主义理想的实现。而且即使在《亨利五世》中,作者也是较多地写了他的转变过程,而对人文主义理想社会的描绘,却极少提及。在《暴风雨》中就不一样了。在虚幻的场景中作者可以任自已理想的骏马姿情奔驰,在这个虚无飘渺的海上仙岛,一旦人们按照自然法则生活,一切丑行恶习便都呜呼哀哉。聪颖的贡柴罗曾对理想社会的***景做过这样的设想:“在这共和国中我要实行一切与众不同的设施;我要禁止一切的贸易;没有地方官的设立;没有文学;富有、贫穷和雇佣都要废止;……没有君主;大自然会自已产生出一切丰饶的东西,养育我那些纯朴的人民……”这又何尝不是莎士比亚自已对理想社会的设计!

作者的婚姻爱情的理想形式也在这部作品中得以实现。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曾对封建包办婚姻进行过无情的揭露,他本能地感受到爱情应该从势力的阶级偏见中***出来!然而他宣扬的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却又始终拜托不了本阶级的范围。《李尔王》中法兰西国王可以毫不计较地娶没有陪嫁的考狄利娅,但她是公主;《威尼斯商人》中的第米特津和莱珊德,更是所谓门当户对的“婚姻自主”。在《暴风雨》里,莎士比亚大胆的进行了这样的尝试:摒弃了一切外加先决条件的真实爱情的存在。在乌托邦式的仙岛上,在失去了自已的社会身份的情况下,密兰达和弗第南相爱了。在密兰达看来,弗第南是她“从来不曾见过宇宙中有这样出色的人物”,在弗第南眼里“一切的称赞比起她自身的美好来,都是瞠乎其后的。”他们一见钟情,是一对理想的终身伴侣。在这对青年男女身上,体现了剧作者的人文主义婚姻爱情理想的实现。这种实现当然是不现实的,但它使我们不禁联想起恩格斯的启示: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造成的财产关系以后,婚姻才真正有了充分的自由,人们“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而这些观点,莎士比亚已经开始揣摩着了。

在《暴风雨》中,善与恶的冲突也终于得到了理想化的解决。莎士比亚总是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解释为善与恶的冲突,寄希望于道德改善,但道德改善既难以实现,又无法解决社会问题,结果出现在作者笔下的就只能是善的毁灭和理想的破产。哈姆雷特空有“重整乾坤”的雄心壮志,在“颠倒混乱的时代”,却无法独自扫荡社会罪恶,只能造成个人悲剧。李尔王尽管在受尽人世间的痛苦折磨之后,成为一个获得真理的巨人,但仍只能抱着考狄利娅的尸体伤心哀号,最终自已也死于邪恶之手。泰门倾家荡产后尽管已看透了黑暗现实的虚伪、奸诈,在被人遗弃后大梦初醒,但还是不能避免精神疯狂的悲惨命运。在这些剧本中,作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迫使他不能不站在现实的角度,写出人文主义理想破灭的悲剧。而在《暴风雨》中就不同了,整个背景既然都是虚幻的,而作者又有着那样炽烈的一腔人文主义热情,那么善战胜恶、理想战胜现实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剧本最后“大团圆”工的结局中,我们是否除了看出浅露之外,还应体察一下一个人文主义者最后的希冀呢?!

三.满怀乐观地展望人类的未来

在莎士比亚晚年,他的思想越来越经常地面对未来,他想要使人相信,下一代人的生活将更美好、更自由、更幸福。在《暴风雨》中,他坚信人类的前途的光明美好。请听密兰达这样的赞美:“奇妙呵!瞧这儿有那么多风度不凡的人儿!”这段表白使我们想起哈姆雷特同样满怀激情的赞美:“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神性,在这里被打破了,信仰重新捧回人间交托给人类自已。密兰达的惊讶、喜悦和兴奋,使我们看到作者的影子,他正瞩目于一片绚烂的远景,他理想的翅膀正跟随着天真浪漫的密兰达,飞向遥远而美好的未来,密兰达和弗第南的形象,寄托了莎士比亚关于人类未来的乐观精神。

在《李尔王》中,李尔留给人们的最后一句话是:“瞧她,瞧,瞧那边,瞧那边!”那边不仅是考狄利娅的嘴唇,那边也是理想的世界,真善美的乐土。李尔在对未来美好的幻觉中死去了,这标志着他的渴望和神往,但这种渴望和神往却蒙上了一层灰色的悲剧色彩。而在《暴风雨》中,这种渴望和神往却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神话中丰饶女神刻瑞斯赐福给一对有福的恋人,祝福弗第南和密兰达的婚配:“田多落穗,积谷盈仓,葡萄成簇,摘果满筐……”还如弗第南所说的:“这是一个最神奇的幻景,这样迷人而谐美。”字里行间处处都闪烁着人文主义者所向往的未来世界的熠熠光辉。在那里,意识到自身价值的作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人,将永远是主宰自已命运的主人;在那里,真、善、美的光芒将照耀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春日将常驻在柳树的枝梢……莎士比亚在这里所作的乐观的展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剧本的虚幻色彩所引起的消极影响,使得这种虚幻色彩本身罩上了一层人文主义理想的金黄!

莎士比亚诗剧是反映他自已那个时代,在他那个铁的时代的暴风雨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诗剧《暴风雨》中的和谐与光明,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却又无法实现的憧憬。然而它毕竟代表着当时人文主义理想的最高境界,他那热爱人世,歌颂人世的精神,直至今天还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在评价莎士比亚这部作品时,固然是指出它虚幻消极的一面,同时也要肯定它乐观积极的一面,唯有如此,才能判定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借神话和幻景来表达一个人文主义者对社会理想的最高憧憬,这就是《暴风雨》的一个富有诗意的主题思想,也是他企***通过最后一部作品,向遥远的后人倾吐的心音和对未来人类的衷心祝福。所以,本·琼生说得没错:他不属于一个时代,他属于所有的世纪。

陈诗静,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人文主义者范文精选

学习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内容包括动静结合的诗歌鉴赏,虚实结合诗歌鉴赏完整版。动静结合这种手法,在古典诗歌创作和鉴赏中使用频率都非常高。其内涵似乎已经很简单明了,根本不必浪费笔墨去深加探讨。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

学习

浅谈有效观课议课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有效观课议课,内容包括如何评课议课更有效,有效观课议课培训心得。关键词:沟通教学行为有效性反馈

学习

我读《安塞腰鼓》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我读《安塞腰鼓》,内容包括我读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文章朗读。文章通过描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气势恢宏,语调明朗。节奏明快的语句,衬托出安塞腰鼓壮阔、火热

学习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阅读(29)

摘要:中物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学的,这是毋庸质疑的.整个高中物理是比较抽象的,而且都是定量的,计算要求比较高.所以要学好高中物理,正确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和学生学情提出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注意和学习的方法。

学习

记叙文顺序专题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记叙文顺序专题,内容包括记叙文顺序及其作用,记叙文三种顺序。【专题导入】

学习

现代教育中“因材施教”的三原则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教育中“因材施教”的三原则,内容包括因材施教的原则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早已被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教育专家一致认同,并在教学过程和心理分析上深入探讨和广泛

学习

教师职业道德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职业道德,内容包括最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文,最新版教师职业道德百度文库。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教师有更高的道德水准。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反思。

学习

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九种方法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九种方法,内容包括排列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怎么解决排列组合整除问题。排列组合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也是求解概率问题的基础。排列组合问题不仅内容抽象、题型多样,而且解法灵活,不易掌握。解答

学习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研究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研究,内容包括高中数学思想与方法,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七种。一、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心理学意义

学习

说明文的定义范文精选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说明文的定义范文精选,内容包括说明文写法详解及范文解析,说明文范文及赏析大全。说明文常考的考点包括以下四方面:

学习

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内容包括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论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主要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由发达国家主导,为发达国家资本收益最大化服务是其本质,本文将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入手,探究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学习

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规则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规则,内容包括电流表和电压表无读数的原因,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是什么值。1.“十分法”

学习

万年牢范文精选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万年牢范文精选,内容包括万年牢读后感范文,万年牢一文中有三种意思。教学类型:新课

学习

伏安法测电阻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伏安法测电阻,内容包括物理伏安法测电阻,初中伏安法测电阻。如果用伏特表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安培表测出通过导体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I=U/R),即可求出导体的电阻。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称为伏--安法。

学习

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内容包括生态女性主义研究主要内容,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1生态女性主义综述生态女性主义,顾名思义,即是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的有机结合,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蓬勃兴起,90年代后盛行起

学习

东尼·西里巴:机会主义者

阅读(28)

1978年西里巴踏入芝加哥期权市场,担任了半年文员后,一位从前雇过他的老板,在交易所有一个席位,由于自己有高血压受不了刺激,交给他5万美元让西里巴帮他操刀。一开始西里巴做得很顺,两周内5万美元就变成了7万5千美元。西里巴暗暗得意,在胜利冲昏

学习

国家人文历史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国家人文历史,内容包括国家人文历史最新一期,国家人文历史摘抄。从平城到洛阳鲜卑帝王的中国梦

学习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包括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关键词。摘要: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与基督教展开了猛烈的斗争,矛头指向封建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制

学习

护理人文关怀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护理人文关怀,内容包括护理人文关怀模板范文,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内容简介。【摘要】阐述了护理的定义、护理学的概念、人文这个词的来源及涵义、人文关怀的概念及发展、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及现在发展的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