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松芳,一个78岁的老人,替煤饼厂送煤为生,一百斤才赚2元运费,就是这位家住新市的拉煤饼老人,但在听到四川发生地震的消息后,他拿出1.1万元,捐给灾区。这些钱,他要卖掉大约50万斤煤饼才能挣到。就这点而言,他比捐出了58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更慷慨。一传十,十传百,陆松芳的善举一时传为整个社会的美谈。
在百度上搜索“陆松芳”的时候,发现这位老人的故事,都会成为许多论坛的当红话题。虽然,陆松芳老人这辈子只读过205个晚上的文化扫盲班,不知网络为何物。
去年,当“两鬓苍苍十指黑”的陆松芳老人将卖煤多年的11000元积蓄毫不犹豫地投入“四川地震”捐款箱,他那搬了20年煤饼、被煤屑染黑的双手被摄影记者拍成特写,传到了网上。看到这张照片,许多人落泪了,因为这个默默无闻的“卖煤翁”用最朴实的心感动了整个社会。
新市皆识“卖煤翁”
20年来,除了过年那几天,陆松芳都用板车拉着煤饼,走街串巷寻找买主。他长得瘦小干瘪得如同秋收后遗落在田野里的秕谷。他已经78岁了,却每天拉着七八百斤重的煤饼沿街叫卖。他没有任何联系方式,无论是手机,还是固话。但他20年不变的生活轨迹,让镇上的很多人都认识他。这是一个拉了20年煤车的“卖煤翁”,从58岁,拉到了78岁。
“你们应该报道报道他。”认识他的人都这样对媒体记者说,陆松芳经过任何地方,都会捡走路上的垃圾,然后丢到垃圾场去。
“快看,那就是他。”现在见到他的人都会这么喊一句,人人都知道他拉煤捐了11000元。
因为保持了20年倾身向前的拉板车姿势,陆松芳已经佝偻了。他身后,就是装着几十箱煤饼的大板车。
老人的手臂和双腿,都是煤黑色的,身上穿着永远不再白的“白衬衫”。脚上是一双米黄色的塑料拖鞋,脚趾也被染黑了。
陆松芳很少花钱。清晨醒来,用前一天剩在脸盆里的小半盆水洗脸,然后掀开床边矮桌上的一个纱饭罩,取出一碗剩饭,用热水泡一下当早饭。常常没有任何下饭的菜,就连一点咸菜也没有。偶尔,他才给自己买上一个三块钱的盒饭。“他吃饭很少买菜,邻里烧菜多了,就送他一些。”老人基本没吃过荤的。
在邻居们的记忆中,他省吃俭用,连菜也舍不得买,但为雪灾捐款、为抗洪捐款、为修桥修路捐款,他从不吝啬。
一位大妈说,雪灾时,陆松芳还曾“请客”铲雪。陆松芳告诉沿途铲雪的人,他在一个店里预订了铁锹。要铲雪的人,都可以到那家店去领取铁锹,钱记在他账上。
据说,那次“请客”铲雪花了他千把元钱。
“别人给的钱,我捐起来没意思,我要捐自己挣的钱。”说起那11000元,老人一点都没有心疼的意思,“虽然是卖了两年才攒下的。可我觉得,自己的钱,哪里需要,就给哪里。”
为灾区捐出两年的收入
善良的陆松芳老人在汶川特大地震后,一下子为灾区捐了1.1万元,感动了整个社会。只是,他与成名前一样,依然每天吃力地拉着煤车,穿行在新市镇的大街小巷,叫卖着他的煤饼,赚取微薄的收入。
陆松芳独自租住在南昌社区的一处老四合院单间里,房间大概五六平方米,月租30元。在浙江德清新市镇上,这几乎是最便宜的地方。窗玻璃裂着各种破口,屋里只有床和一张看不清颜色的小矮桌。一盏10瓦的电灯,是唯一的电器。墙壁上贴着掉了色的旧挂历,很多墙皮已经开裂,黑色的大蟑螂展开翅膀,不时在墙上飞来飞去,一根塑料绳从墙壁连到床架上,上面挂着十几件破烂的、看不出颜色的旧衣服。地上堆着十几双不同尺码和风格的旧鞋,大多是他捡回来的。房间里最多只能容纳3个人。
除了电灯,陆松芳家也没有其他家用电器。关于地震的消息,他是从邻居家的电视机上看来的。在看到电视中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实况后,他的心揪起来了。“罪过啊,这么大的灾难,死了那么多人,看到后来我都看不下去了,还有那些正在读书的小把戏,就这么被压在那里了。”陆松芳说。
去年5月14日早上,他在拉煤饼的间隙来到了南昌社区,掏出了1000元现金和三本共一万元的存折交给了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都了解他赚钱不容易,都是流汗换来的,就对他说:“捐款助人是善举,但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你的钱赚来不容易,可以少捐点。”大家讨论再三认为陆松芳毕竟是78岁的老人,家又在农村,没有劳保,需要留足养老钱,更何况老人已经捐出1000元,不少了。大家决定把存折退还给陆松芳。他却生气了,“我看见地震中那些受灾的人,他们都是我们中国人,我们都好比是哥哥、兄弟。现在这个兄弟出事了,没有饭吃了,而我这个哥哥身边还多一碗饭,我是不是该把这碗多出来的饭给他吃呢?”老人拿回存折和身份证,丢下一句“和你们说不清”,扭头走了。
过了一会儿,陆松芳又出现在捐款点。这一次,他直接拿出1万元现金。原来,他自己去银行取了钱。那双指缝黑黑、沾着煤屑的手,捏着那叠崭新的百元人民币,就要往捐款箱里塞。工作人员来做他的思想工作:“老人家,你不用捐这么多,要不,这钱你先留着,下回灾区重建需要时,你再捐。” 因为11000元对这位老人来,他要卖掉大约50万斤煤饼才能挣到。要不吃不喝2年才能赚到。“这钱是我的,我说捐掉就捐掉。”
社区干部给老人的子女打电话,陆家子女全都支持老人捐款。他儿子在电话里告诉社区干部,老人信佛,平时就爱做善事,就算把养老钱全捐掉也无所谓,“等他真干不动了,我们子女会养他的。”
两天后,卖煤老人捐万元巨款的新闻,出现在新市镇的新闻网站上,很快,这则新闻就传遍了全国。陆松芳被网友称为这场地震中最让人感动的人物之一。
“风雪中的感动”
其实,陆松芳并不仅是因为捐11000元这一次才引起人的注意,早在去年那场抗击雨雪的战斗中,他就让人们深受感动。
去年2月初,浙江北部遭遇罕见的大雪,新市镇积雪厚达三四十厘米。陆松芳出门卖煤饼,看到往来菜市的道路积雪严重,有老人和孩子滑倒,他找了把扫帚开始扫雪。因为积雪很厚,扫帚不太起作用,陆松芳回家取了1000元,在附近商店买了铁锹,然后请人写了一张告示贴在路边:“抗雪救灾人人有责,谁拿我的铁锹铲雪,这把40元的铁锹就送给谁。”他的爱心之举招来了不少行人,人们纷纷加入到义务扫雪的队伍中,30多人经过两小时的努力,把一条500米长的雪路扫得干干净净。
对于记者的提问,陆松芳老人说:“人都摔跤了,骑摩托车的一绊,一摔,人摔坏了多麻烦。钱么可以赚。所以我买铁锹,发动大家一起撬,一个人撬不完的。”
雪灾过后,德清电视台送给陆松芳一面奖牌,上面写着“风雪中的感动”。
一桩搁不下的心事
78年的平凡人生,因为这次捐款,变成一个热门话题。其实,这只是一个朴素的、关于感恩的故事。
老人四岁的时候爸爸就死了,姐姐被送人,弟弟饿死,只剩个妈妈跟他相依为命,母亲缠着小脚,不能下地干活儿,也没什么收入,全靠周围邻居帮忙,是村里的人一口饭一口粥的把他养大的。母亲一直教育陆松芳,要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好心人。他自已也常对子女说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要记着人们的大恩。
虽然陆松芳只读过几天夜校,却对《游子吟》十分熟悉。母亲的教诲他一直记得,“报恩”成为他心上一桩搁不下的心事。
煤饼厂承包人孟建华记得,前几年春节,陆松芳都要去批发十几箱苹果,拉回老家乡下,给他所在村民小组的每家人送一箱,感谢人家过去给他饭吃。这一送就是四五年。“他老是和我们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要回报人家。可他的生活,也实在很辛苦啊。”孟建华说,陆松芳平均每天要拉走三车煤饼,步行三四十公里,只能挣三四十元。
“他就好像济公。”一位女邻居评价陆松芳。在她印象里,老陆头永远穿着灰乎乎的“白衬衫”,手脚总是黑黢黢的,连鞋子也都黑黑的。虽然样子脏兮兮,“心地却好得不得了”。她记得,修新市大桥时,他捐了600元;有个村子桥塌了,他捐了1000元;1999年6月发洪水,他捐了1500元。村里修庙他也捐钱。“拉煤的时候,看到路上有香蕉皮西瓜皮,他都要捡起扔掉,看到死猫死狗,他要捡回来埋掉,啧啧,真做了不少好事呢!”
听说了老陆头的事迹后,一家当地企业来联系,愿意终身奉养他,每月给他1000元。陆松芳拒绝了:“我不要别人的钱,那些钱就算给我,我也还是要捐掉。至于我,以后干不动了,会有儿子养我的。”
没人知道陆松芳什么时候会歇下来。至少现在,他还继续拉着板车叫卖煤饼,老人对生活没有什么奢求,每天虽然很累,但他很快乐。他唯一的愿望,是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陆松芳:捐掉两年收入的“卖煤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