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许多事物并不是完美无缺才是最好的,人生是这样,艺术是这样,甚至我们国人心灵中一直引以为傲的长城也是这样。修复一新的长城固然雄伟,但古老的八达岭残长城同样有残缺之美,就像断臂维纳斯一样,给人时间和艺术的双重震撼。
在北京八达岭长城就有一段古朴的残长城。它位于八达岭长城西南5公里处,在崇山峻岭、深沟险隘里,以残破的城墙和斑驳的城砖诉说着时光的奥秘。
2012年端午小长假,笔者与两位挚友,满怀憧憬与遐想登上了八达岭残长城。天下着朦朦细雨,身着背心短裤的我顿时感觉凉爽无比。细雨弥漫的山谷里,雾气蒸腾,野花淡淡的香气随着若隐若现的长城垛口挑动着我们每个人的神经。想起李健吾的美文《雨中登泰山》,不觉心中多了一丝快慰。如果说残长城是时光的印迹,那我们雨中与历史的谋面,也是一种心灵的历练吧。
残缺是一种美,长城亦如是。经水泥浇铸,完好无损的整齐台阶,与残长城经岁月雕刻、风雨洗礼、墙缝野草丛生的沧桑面貌相比,反而后者更有一番遒劲挺拔的气质。
走不多时,我们来到一块写有“闯王破关处”的匾牌前,又一个历史瞬间在细雨中若隐若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时,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权,并且亲自率领大***东征。他过黄河,进山西,经大同,克宣府,长驱直入,兵临雄关八达岭。连续冒死冲杀,死伤无数,久攻不下,愁肠百结之际,经当地老者献计,转而奔袭石峡关(现在的残长城)。守城将领唐瑛中计离关,李自成趁隙破关直入,兵逼北京城。后人将此事件编为京剧,名为《三疑记》广为流传。
几经跋涉,我们来到烽火台,此时,当年修建长城的石料厂遗迹一览无余。细雨中,残破的砖墙,古老的烽火台,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巨变。我们恍惚又回到了动荡不安的明朝,听见炮声隆隆、杀声四起,看到李自成正率领部下攻打八达岭长城防御体系的西大门——石峡关长城(现在的八达岭残长城)。
八达岭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其地势险要,构筑雄伟,自古以来就是“拱卫陵京”的***事战略要地。此一线,或峡谷或险山,纵横的长城与跌宕起伏的***都山脉,构成了“层层设防,寸土设障,步步为营”的纵深防御体系。
八达岭残长城是历史的见证。它不仅见证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也见证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浩大的***事防御工程的修建。据考证,发现的两处具有考古价值的遗址就在残长城景区:一是当年修建长城的石料场,现今劈开的巨岩仍然清晰可见,尚末加工完毕的石料凿痕历历在目。它难道就是万里长城最后一块经过加工而又末能用上的“补天石”吗?二是当年烧砖的砖窑群,缭绕的烟雾似乎永久拂弄不去。那砖窑群的一道道出烟口,如同历史之嘴在倾诉劳工们背井离乡,终日苦役的哀愁。
信步在八达岭残长城,每走一步都与历史相关。这一脚是当年的烽烟,那一脚是战马的嘶鸣。这里的长城仿佛是时光的残卷,展示着曾经的故事和传说。
人都说,是孟姜女哭倒了八百里长城,在这里我要说,时光才是真正的孟姜女。它的流动带走了昨日的辉煌,留下了记忆的碎片,供后人凭吊。
“昨天今日此山中,古长城上盔缨红。沙场征伐今不见,自然依旧笑东风”。
八达岭残长城,构成了古老文化的残缺美。仔细凝视残长城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让每一位游人在斑驳中找寻着历史,在历史中探寻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