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就是根据本校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在相互碰撞中使教育智慧不断滋生,教学灵感不断闪现。“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校本教研对于教师改进教学,促进专业成长,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实事工程”。然而纵观近年来的校本教研,教师并沒有从中取得多少收益,获得多大“”,参与的热情普遍不高。究其原因,我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一、领导重视不够,教研制度不健全,研讨流于形式
一直以来,学校教研组形同虚设,成为制约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提高的“软肋”,其作用无非是上传下达,外出培训,回来传达一下会议精神,期末写份总结,年终做好“台帐”,外加每月一次活动进度统计。平时活动几乎沒有正常开展,即使学校规定的研讨活动,也是“临时上轿”,走走过场而已,做做样子罢了。有时不过是教师坐在一起,毫无目的、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把活动搞成了“茶话会”和“闲谈会”,只待时间一到,便仓促收场。这样,教研活动并沒有给教师带来多大好处,教研组根本沒有发挥应有的“战斗堡垒”作用。
我个人认为,教研组理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助推器”,是教师的业务活动中心,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为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研组的制度建设,强化校本教研管理,力争做到“四个到位”:⑴组织到位。校长应该主抓校本教研,把它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构建“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教科研组具体抓的校本教研管理网络,让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强和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组长。⑵制度措施到位。学校要制定出一套适合本校教研实际,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从制度上确保教师积极参加到校本教研活动中来,努力提高活动的质量。⑶活动人员到位。教研组要实行组长负责制,同时每次活动都应有校级领导参加,作好联络和指导,组长负责记录好每次活动的人员出席情况和活动内容。⑷激励到位。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活动,争取“多出成绩,出好成绩”,学校要对教师的科研实绩给于不同程度的奖励,以激励教师向“科研型”和“学习型”转变,使校本教研活动真正得以健康有序地开展,让教师找到“回家的感觉”,体会到活动的快乐和重要性,变“要我来”为“我要来”。
二、教育评价机制滞后,教师无所适从
尽管课程改革在各地搞得如火如荼,但由于评价机制相对滞后,考试方式仍然沒有较大的改变,应试教育欲演欲烈。所以,认真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一时还不如加班加点、实施死揪活剥的“棍棒”教育——那样反而能“立竿见影”。在“分数是硬道理”思想的影响下,教师成绩好就名利双收,成绩不好就身败名裂。这样就使一些教师觉得教研活动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实惠”,从而感到无所适从。
我个人认为,虽然我们不能左右教育的全局,但我们可以从本校出发,从“小气候”入手,改变评价不合理这一“痼疾”,消除应试教育得以滋生的“土壤”,避免一切向“分数”看齐的“顽症”。在评价教学效果时,不能单一地只看分数,而应该从多方面综合评比,做到“五个结合”:⑴教师评价与课程改革相结合。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得失,要看到教师是否真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转轨,真心实意地搞课程改革,彻底摒弃原来的“填鸭式”和“满堂灌”。⑵教师评价与学生发展相结合。要切实改革以往只以学生分数高低评价教师“优劣”的做法,评价教师“优劣”时,更应看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包括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研究性学习和各类比赛中的获奖情况等。⑶教师评价与教师业务获奖相结合。为促使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教艺,学校鼓励教师从自身入手、苦练内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把教师在省、市、校各级业务比赛中的获奖情况作为评价教师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⑷教师评价与科研相结合。为鼓励教师致力于教学研究、反思得失,学校在评价教师时,还要把教师的科研能力引入考评项目,看教师在一学期内课题研究和论文的发表情况等。⑸教师评价与“有效教学”相结合。在评价教师时,要彻底摒弃“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观点,看教师和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效益高低,看教师的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课堂提问是否有效、导入是否科学等,从而让“拼时间,磨精力”、“死抓分数”的教师失宠,让真正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获得“实惠”,引导教师自觉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致力于教学研讨。
三、缺乏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不强
长期以来,“同行是冤家”的思想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加上校内班级之间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个别教师之间明争暗斗,即使进行听课、评课,也不会实事求是地帮助他人指出存在的不足。所以,学校的教研活动,大都是奉承的话,相互恭维讨好,教师之间真正的研讨气氛几乎为零。
我个人认为,在社会化发展的今天,“单打独斗”、“小农意识”已无立足之地,合作研练、团结奋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明智选择。学校领导要带头创设一个共同研讨的氛围,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共同受益。为了避免“相互嫉妒”、“文人相轻”的恶性竞争,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让教师强行入轨,精诚合作:⑴建立师徒结对制度。一直以来,在“分数是硬道理”的思想支配下,所谓师徒结对制度也只是摆设而已,师傅大多不可能会真心实意地为徒弟“传道、授业、解惑”,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好能成为“常胜将***”,师傅也不得不从切身利益考虑,留有一手,以给自己的竞争创造有利的地位。因此,学校的“师徒结对制度”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有很好的成效。而实行“师徒结对制度”,将徒弟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教学实绩与师傅挂钩,作为考核师傅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迫使师傅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徒弟,有利于教师间合作氛围的形成。⑵集体备课制度。在操作时可采用各人构思、写同个案、集中交流、达成共识、形成教案的方式,然后由一人主教,集体听课。听完课后,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修改,反复研讨磨合,使之成为共同财富。⑶录像微格解剖。具体方法是把课堂教学作为案例,把课堂的活动用摄像机摄制下来,其他教师抱着“挑刺”的心理,“解剖麻雀”,帮助上课教师指出“毛病”,引导教师改进活动。同时,上课教师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录像课,反思成功之举和不足之处,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这样的方法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教师之间真心实意的合作帮助,必然会换来全校教师学习水平的全面提高和共同发展。一旦教师受益了,就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形成良性循环。
四、老调重弹,让人生厌
一说到校本教研,大多教师就会想到无非又是教研组长拿着一本杂志给教师念几篇课改文章;或让一位教师上一堂公开课,然后大家象征性地进行评课,欲言又止;或者观看一堂录像课,让大家有意无意地讨论一下,不了了之,草草收场。这些多年为一日的沒有新意的教研活动,使教师望而生厌,缺乏热情,由于活动沒有吸引力,教师参与的热情自然就不会高。
我个人认为,教研组长作为教研活动的“掌门人”,要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精心设计活动主题,烈出活动“菜单”,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⑴专题讲座。“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为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以先进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可适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如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策略”等,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等。⑵案例分析。以某课堂作为案例,组织教师对课堂进行“会诊”,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缺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⑶专家引领。可以聘请专家或教研员对教师跟踪指导,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⑷教科沙龙。组长可以提前确定一个主题,让教师围绕主题进行思考和准备,在沙龙活动中,教师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可以促进教师间的了解和沟通,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增强教师间的凝聚力。此外,还可以采取课例解读、经典阅读、教改擂台、论文会等。总之,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在有效,能最大限度地吊起教师的“胃口”,吸引教师主动参与其中,使教师心甘情愿、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