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念(唱)诵佛号是佛教净土宗派的重要修行方式。在宗教实践中,佛号总是与仪式紧密结合,承担着重要的宗教意义和仪式功能。在仪式之外,还有不同版本的“佛号”歌曲。运用音乐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以庐山东林寺的佛号为例,考察仪式中的佛号特点和音声属性,通过“佛号”不同版本的比较,从其内部音声构成、仪式的有无、是否具有宗教功能等几个层面来讨论其存在的本质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佛号”出现的不同场域和功能,对梵呗的音声属性作相关的讨论,指出梵呗与佛教音乐的区别。
关键词:修习仪式;东林佛号;宗教功能;梵呗;佛教音乐
中***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6)01-0054-04
佛教门派众多,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的修行方式,如著名的“坐禅”就是禅宗的修习方式。而净土宗,其主要修习方法就是念(唱)诵佛号,即反复念诵佛的名号;其中又以执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最为殊胜,功德最大,因而念佛号通常就是指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简便易行,因此净土宗流传甚广。这种实践方法与净土宗的教义有关,净土宗的信仰核心就是深信西方有阿弥陀佛主导的净土极乐世界,修行者只要持名念佛,发愿脱离六道轮回,深信阿弥陀佛有接引愿力,如此净念相继,内外因相应,临命终时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江西庐山东林寺是东晋高僧慧远法师的道场,是佛教界公认的净土宗祖庭,其实行的念佛方法被称为“东林佛号”。东林寺积极倡导念佛,并在前人基础上创造性地继承了念佛的方法,发展成了现在的“东林佛号”,成为当代东林寺宗教文化的代表之一。笔者曾在东林寺作过两年多的田野调查(2013-2015),几乎参与其所有的修习活动。
一、 “佛号”与仪式的呈现
虽然佛号的内容非常简单,但在真正实践时候,往往是和仪式结合在一起的,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地点和相对稳定的仪式程序,参与者由佛教信众组成,传统的修习仪式参加者主要是僧人群体,现代改良之后在家居士也被允许参加。这种仪式主要是针对佛教内部的修习,一般不向外公开,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的特点。
虽然佛教教义承认修习者独自念佛也具有同样的功德,并不拘泥于形式,然而佛教徒们普遍认为,集众上殿念佛具有更好的效果,能感受到更强的摄受力,为此他们不惜路途遥远千里迢迢定期来到东林寺参加念佛实修。我们认为这是仪式所具有的效果,即使是独自念佛行为,也需要构建成一个小型的神圣时空,散乱念唱被认为不具有宗教效果。在东林寺的日常功课中,修行者们大约一天有7个小时用来念诵东林佛号,在一些特殊的实修活动中,可能会24小时保持佛号不断,或者连续几日几夜地念佛(除去少量的睡眠、进食时间)。
佛教徒们认为,以至诚之心去念诵佛号,身口意得到清净,就能与佛菩萨产生“道交感应”,可以通过佛号开启佛性,凡俗之人因而可以转凡成圣,成就佛道。虔诚的信众相信,在仪式构建的空间中,佛菩萨会降临,“人神”对话、神俗的交流就成为可能,通过反复地训练,人们终可实现信仰的目标。正如人类学家道格拉斯所言“仪式是一种卓越的交流形式”[1],教义中的思想正是通过仪式才被体验和理解,并得到升华,信仰也因此得到强化,宗教情感也得到加强。
一般来说,念佛仪式都是在佛殿中举行,僧俗弟子必须穿上佛教礼服海青才被允许参加仪式。仪式有三个结构部分,第一部分是“赞佛”,通过唱诵《赞佛偈》和礼佛动作,标志着仪式开始,主要是向弥陀表达虔诚和敬仰之情,歌颂佛的庄严,赞颂佛的慈悲。这个过程大约持续在10分钟以内。第二阶段就是念佛号,“东林佛号”修行版由四句“南无阿弥陀佛”组成,其旋律和点板如上***所示。
念佛号是仪式的核心部分,在仪式当中,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念唱;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大家步伐要一致,诵佛号时,一句佛号迈四步,“南无”一步,“阿弥”一步,“陀”一步,“佛”一步,先迈右脚,前后间隔1.5公尺左右,不得过紧或过松,不可走乱,并以呼吸相配合,中间不要停顿,要深吸气到腹部,用脐轮发音,尽量一口气念完[2]。在笔者走访的几个寺院中,虽然佛号的念诵方式不一样,却都有对呼吸和身体姿势方面的要求。第三个阶段是回向,“回向”的意思就是归拢和转向,意将念佛的功德回放到极乐世界中去,回向结束就意味着整个仪式结束。在这三个阶段当中,念佛号的时间比例最长,以一堂90分钟的功课计算,“赞佛”和“回向”大约总共需要15分钟左右,而佛号的念诵却会占据70分钟左右,因此是仪式的核心部分。
念佛仪式中的佛号与仪式不可分离,作为修习目标明确的佛号通常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仪式的重要组成成分。可以说,佛号是仪式的主要内容,仪式是佛号的外在形式,两者相互作用才促成了整个仪式的功能实现。脱离了仪式的佛号或者脱离了佛号的仪式,都会造成其宗教意义上的缺失。
二、佛号的仪式音声特点
曹本冶认为,“信仰体系是一个由信仰、仪式、仪式中的音声组成的三合一整体……作为仪式行为的一部分,‘音声’对仪式的参与者来说是一个增强、延续、扶植和辅助仪式行为及气氛的重要媒体和手段。”[2]在“以音声做佛事”的念佛仪式中,仪式的每一个阶段都由音声组成,其中“赞佛”和“回向”在佛教仪式中有自身的传承谱系,本文不详细展开。我们重点分析仪式的主干部分,也即佛号的音声特点。东林佛号的音乐特征非常明显,其主创人员认为,东林佛号具有“清畅、哀亮、微妙、和雅”的特点[3],这些特点正是佛教中描述的极乐世界的音声特征,认为只有这种效果的佛号才能更好地与佛菩萨产生感应。可见其创设者最为关注的是这种佛号所蕴涵的宗教意义,并希望通过反复练习来规训和强化信仰。
周凯模认为可以从“内、外”和“远、近”的关系中去考察仪式音声的音声属性和音声效应,“内、外”即指局内人与局外人,观察仪式中不同身份参与者的感受,考察仪式音声对他们的“有效性”影响。“远、近”的变量是指从仪式音声是“近信仰”还是“远信仰”的关系中去讨论其仪式行为与信仰观念之间的亲疏远近的关系,由此确定其仪式曲目的文化分类属性[4]。
我们采用这两个变量来分析仪式中的佛号时,可以发现,对于仪式中的信众(局内人)而言,他们并不认为他们是在演唱一种音乐,而是在进行“修行”,是非常神圣的行为。在仪式中,始终伴随着人声和法器声,这些声音都具有丰富的宗教意义。法器声有大磬、引磬和木鱼等,这些法器的音声不可缺少,是仪式的必备成份。在局外人看来,这些法器只是一种会发声的物质,用来指挥唱诵的进程和节奏,但在局内人看来,却是具有通灵作用的圣物,例如大磬,被认为是“龙天的耳目”,其声具有达到佛界的功能,敲击大磬,不仅标志着仪式开始,也是通知佛俗两界进行对话的开始,能从心理上提示参与者迅速调整身心状态,与世俗的时间相分离,而进入与神交流的神圣场域中去;木鱼则提醒人们要时时精进念佛,不可懈怠,这些法器是一般僧人和信众不可随意触碰的,只有专门的人员才可操作,它们起到辅助仪式的功能,与人声一起共同发挥着仪式沟通神界的功能。而人的身体,此处也不能等同于自然生物的身体,根据佛教教义,人身在此时也是“器物”的一种,即作为修行的法器存在,人声与法器声组合,共同承担着宗教意义。加入法器声,绝对不是为了增强音乐性、加强审美的效果,而是为了更好地与圣界交流,成就佛道。笔者经过亲身体验,发现“东林佛号”不仅具有音乐的美感,配合呼吸念诵时对身体也有益处,通过访谈发现集体唱诵这种佛号时具有音乐***和精神抚慰的功能。笔者曾做过问卷调查,问佛弟子选择来东林寺念佛的主要理由,备选项有“感应道交”、“锻炼身体”、“精神安慰”等,在随机访谈的100多个人里面,绝大多数信徒都认为是因为这个佛号殊胜,念的效果好,可见相信其能与神交流的宗教功能是他们选择念这种佛号的首要原因,甚至有不少信众跟我讲过念佛期间的“神圣体验”,也即是说,信众选择某种佛号,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其音乐美感或养生等其他原因,他们关注的重点是这种形式是否具有通灵的效果,是否具有宗教价值。因为这种音声在局内人看来并不是“音乐”,而是一种修习的法门,具有“近宗教”而“远世俗”的特点,是教理教义的重要表现形式。
三、梵呗的音声内涵
综上所述,修习仪式中的“佛号”具有这样的特征:音乐性明显,与器声结合成为仪式的重要成分,是沟通神界的媒介;宗教功能明确,在音乐人类学上表现为“近”宗教而“远”世俗的音声属性。
具有这种属性的音声在佛教中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做“梵呗”。有不少学者对梵呗进行过详细的研究,如林培安(1988)、邹燕凌(2005)等。梵呗是佛教寺庙法事仪轨中所用的唱诵音乐,“梵”的特点是清和宁静,“呗”为梵文Bhasa的音译,是指宗教经文的念诵或赞叹,“梵呗”意为“清净的讽诵”,是“以歌咏法言”的艺术化的特殊修行方式[5]。“梵”与“呗”的结合不仅指出了这种音声的特点,即与仪式和法器相结合,具有通圣功能,是一种修行方式;同时这个概念也表明了寺院音乐与社会音乐在文化属性上的不同。梵呗创作的参照体系严格来说不是世间的音乐,虽然是由人创作并实践的,但其理想却是“神”界的音声,而不是世俗的声音。《长阿含五^尼沙经》曰:“时梵童子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其音遍周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6]梵呗能激发强烈的宗教情感,对于佛教信众的修习具有很大的作用,佛经中说“焉至如梵之为用,则集众行香,取其静摄专仰也”[7],意指梵呗可以起到让修习者止断外缘,清净其心的作用,修行者要脱离六道轮回,就必须“清净身口意,破除贪嗔痴”,在修习仪式中,修行者要联系将三业置于观想的宗教理想境界中,通过赞佛清净口业,通过礼拜等恭敬的身体姿势清净身业,通过意忆观想佛菩萨庄严相貌来清净意业。可见梵呗(仪式音声)为信仰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极佳的途径,佛教徒们认为梵呗超越于人世间的所有音乐,是因为梵呗具有信仰意义上的超越性。
这种参照和价值追求,明显地体现在“东林佛号”的创设初衷和功能指向上。将“东林佛号”的欣赏版和修行版进行对比,这种特征就会更加突出。两个版本的主旋律和唱词相同。区别在于,一是伴奏乐器不同,修行版的乐器就是佛殿上的法器鼓、謦、木鱼等;而欣赏版里面则充满着大量的乐器,包括一些世俗中才用的乐器声,如钢琴、挠、钹等,唱词之间的空隙和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处不留白,被伴奏声填满,如果在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里搜一下,我们还能发现多种多样的以“南无阿弥陀佛”为填词内容的佛号歌典,有的甚至用影视剧里的旋律来演唱,伴奏的乐器种类更多,如电子琴等,这些乐器不被允许进入佛教殿堂。无疑这些乐器的设置可以增强音乐感。二是出现的场合不一样,“欣赏版”多由著名的歌唱家在宗教晚会上演唱,表演性质很强,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唱法技巧方面的要求,这并不是每个信众都可以完美呈现。三是出现的场合不一样,据笔者调查,欣赏版从不出现在东林寺的功课当中,一个佛教徒也许会在休息时将欣赏版当作一个音乐作品来欣赏,但当他念佛修习时,则一定会按照修行版的要求来实践。由此可见,“修行版”是为局内人准备的,而“欣赏版”主要是为局外人准备的,而当一个普通的网民在网上***供欣赏佛号来听的时候,也许会体会到清静和雅等特点,但这种行为和前面的修行实践具有本质上的不同。笔者走访过不少净土宗寺院,发现虽然各寺功课中的佛号念诵各有特点,但宗教意义的追求却相当一致。
由此,可以认为,修行版的佛号应该归类为梵呗,主要和仪式相结合,用于佛教内部,是一种与音乐相结合的修习方法,其可以表现为音乐性,但并不是为了音乐性而存在。而欣赏版佛号应被认为是佛教音乐比较妥当,是一种带有佛教特点的音乐形式,可以和非信众之外的群体共享,具有外向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和其他我们听到的许多佛教音乐一样,与世俗的音乐形式非常接近,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进行表演或者审美的需要,并不具有宗教修习功能。
通过对佛号的表现形式和音乐属性考察,我们认为,佛教净土宗修行仪式中的佛号虽然具有音乐美感,但从其与仪式结合的表现方式以及宗教功能指向来看,文化属性为佛教梵呗。而欣赏版的佛号,不与仪式结合,其伴奏乐器也为佛殿所不容,因而是一种佛教化了的歌曲,我们在宗教网站中能听到许多这种带有梵音性质的歌曲,都具有清净雅致等特点,但并不能因此就将其归类为梵呗,其虽有佛教声音的特点,但却并不必然与仪式宗教功能产生联系,可以用来欣赏或舒缓心情,但不被允许进入寺院的佛殿,其世俗的音乐特点还有可能被认为会给修行带来负面的影响。
对现代很多人来说,包括佛教徒,梵呗和佛教音乐是两个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我们认为两者具有本质属性的不同。不同概念的运用,会导致不同的认知,产生不同的行为和实践方式,因为概念会与特定的寓意、美学和认同相连接。这两个概念有相通性,例如都具有音乐性,但在表现场合、音声结构、创作指向、实践功能上都存在差异。用“佛教音乐”代替“梵呗”时,其仪式语境和宗教指向会被削弱甚至缺失,寺院与俗界的界线就会模糊,应当谨慎。
注释:
[1] 彭兆荣. 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 曹本冶. 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3] 东林佛号培训[OL]. http///***ingguan.
[4] 周楷模. 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5] 邹燕凌. 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D].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 大正藏(第1册)[M].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7] 大正藏(第50册)[M].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东林佛号”的仪式音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