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袁阔成肩负着一个沉重的任务,把自己曾经表演过的传统评书《三国演义》重新带给听众。这是个苦差事,评书行有句老话,叫“穷《三国》,富《东汉》,吃吃喝喝《济公传》。”意思是《三国演义》语言古雅,很难将其成功地改造成生动的白话文评书。
当时的中国人刚刚摆脱了阴影,告别了全国人民只听8台戏的时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提出了“重温经典”的口号。在十年短平快的“***评书”轰炸后,中央台急于推出一批厚重深沉的作品,于是,把《三国演义》重新拿出来,被提上了日程。
地铁里创作的《三国演义》
袁阔成是北京人,但当时在辽宁工作,他是中央台借回来摘创造的。中央台特意在附属招待所为袁辟出一问工作室――二楼拐角处临时搭的小单间。屋子里除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一个小床头柜,再容不下半件家具。
炎炎夏日,在如此狭小的斗室里工作,无异于蒸桑拿。袁阔成的解决之道是转战地铁,至少那人里的风扇送出的是凉风。当时,坐地铁的人们经常看见一名中年男子,一手捧着《三国志》,一手扶着把手,在南礼士路站和北京站之间来回穿梭。
为了真实再现这段发生在1800多年前的历史,中央台特地组织编导和演员亲赴三国故地,袁阔成一个人在赤壁古战场待了一天,就是为了感受大江东去的气势。
“当时我的压力很大,因为之前从没有一部广播评书有长达365集的容量。加上又是面向全国听众播放,如果失败了,可能一辈子无法翻身。”他系统地对传统三国评书进行了改造,加入了大量心理描写。
刘备过江之后,深恐遭到周瑜暗算。传统书在描述这一段时,以“刘备害怕了”一笔带过。袁阔成觉得不立体,特意加了一段情节:孙乾说刘备愁眉不展。不思茶饭。赵云赶过去一看,刘备吃得正起劲。刘备说:“刚才我确实吃不进去,现在想开了,横竖是一死,总不能当个饿死鬼。”
“书戏同源,评书一定要借鉴其他曲艺形式。”袁阔成说。为了表现刘备如何把白胡须染黑,袁阔成特意观摩了京剧《龙凤之战》,后来在评书当中加入了乔国老赠乌须药一段。
袁阔成版的《三国演义》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细心的听众也许会发现,袁版《三国》省略了桃园三结义的情节,而直接从鞭督邮刘备走代州讲起。
“当时导演认为刘关张三结义带有封建色彩,就有意省去了这段情节。”袁阔成解释说。在上世纪70年代末,“待业青年”是当时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他们跟着刘关张学拜把子,对社会治安来说,也许不是一个好主意。
另一个有名的包袱出现在《辞曹操灞桥挑袍》中。曹操放走关羽,身后的曹***士兵竟然高呼“向关云长同志学习”的口号。袁阔成这样表现,是为之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埋下伏笔。“在这一回,曹操给众将士来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告诉大家自己是看到云长兄赤心赤面,忠勇可嘉,因此才放他一马。因为,曹关日后的狭路相逢是源于曹氏当日的大度,而非奸雄的宿命使然。”袁阔成说。
“我的一个目的就是让评书高雅化,摆脱标签化历史人物的影响。我要让大家知道,曹操不是长着大胡子、三角眼的白面奸雄。而是一个***治家、***事家。”袁阔成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他的阅读书目里,甚至还包括***治经济学教科书。日后,洋洋洒洒的历史背景介绍,成了袁派三国的一大特点。
他造就了不睡午觉的一代人
袁版《三国》甫一播出,立刻风靡全国。袁阔成通过电波,为全国听众进行了一场通俗易懂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听袁阔成评书也成为一代人的温暖回忆。
“那是我雷打不动的必修课,”评书研究者关云回忆说,“那时候中午放学后立刻赶回家,12点半准时打开收音机。静心听袁先生的评书半小时,之后再去上学,连午觉也免了,就这么坚持了一年。”
同样为《三国演义》痴狂的,还有后来成为袁阔成弟子的张少佐。现在已经是大地评书研究所所长的张,当时还是黑龙江省绥化市一名18岁高中生。
“我是听了《三国演义》之后才和袁派评书结缘的。”张认为袁版《三国》是一部说书人的百科全书,“那里面的扣子(一回评书结尾处,说书人为吸引听众,故意留下的悬念。)、包袱(曲艺当中一种幽默表现形式)就是评书界的物理公式,谁要是能都记住了,谁就成半仙了!”
袁版《三国演义》的魅力并不限于评书本身,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之类的书籍还没有出现的时代。袁的评书成为免费的人际关系教科书。
一位今天非常成功的商人曾经对袁阔成说:“我从您的《三国》里学到了怎么用人,怎么被人用。”袁阔成乐了,“这我还真没想到。”
时任***副***的***也是袁的书迷。在听完袁的评书后。***给袁阔成写了一封亲笔信,并请袁阔成来家里做客。席间,王得知袁阔成的祖籍在北京,就让他回到故乡工作。于是袁阔成的人事关系就落在了广播电台,而不在曲艺团体。
2008年7月2日,袁阔成出席了金唱片颁奖晚会,担任曲艺类颁奖嘉宾。一位中国唱片公司的编辑看到袁老时,忍不住当场痛哭。他后来说,当他看到袁老时,就会回忆起自己30前听“三国”时的情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袁阔成:一代人的三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