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篇1
湛江市第二十五小学三(6)班卢嘉裕
指导老师:陈艳华
前两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小兵张嘎》。这是一个小英雄的故事。在白洋淀边上有条村子叫“鬼不灵”,小兵张嘎从小就在那儿住。他5岁的时候妈妈就病死了,爸爸也被日本鬼子打死了,他和他奶奶相依为命。西院有一位养伤的八路***是区队的侦察排长,名叫钟亮。有一天,小兵张嘎看钟亮同志正在削一把木头手***,他想“一定是给我的。”没等老钟削完他就抢过来,钟叔说“是给一个抗日小英雄的。”打这以后,小兵张嘎就决定立志做个“抗日小英雄”。特别是在日本鬼子肥田一郎把老奶奶杀死又把老钟叔叔抓走后,小兵张嘎便下决心要参***,要为奶奶和钟叔叔报仇。小兵张嘎参了***后,用他的机智勇敢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获得了胜利!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次战斗:区队长安排张嘎去引敌人到埋伏区。小兵张嘎带着鸡蛋去哄骗日本鬼子,使日本鬼子来到了埋伏区,“轰”的一声,敌人的一部分部队被炸,大个李拿着机***掩护战友们前进,在20分钟内就把日本打败了。
张嘎的童年和我们不一样,他从小就没有了亲人,但是他还是勇敢的面对, 用自己的机智勇敢为抗日战争做贡献。我体会到:我们要象小兵张嘎那样勇敢机灵,从小胸怀大志,遇到困难要勇于克服困难。
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了许多作业,我累得都动不了就在哭,不愿意动脑筋,想放弃。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决心要改正这种怕困难、不爱动脑筋的坏习惯,做什么事都要勇敢面对。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篇2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遍一遍地读了《鸡毛信》这篇文章,了解了抗日战争时期小英雄海娃的英雄事迹。我深深地被机智,勇敢的海娃所吸引,被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小英雄海娃接受了一项送鸡毛信的任务,可途中遇到了鬼子,海娃急中生智,他把羊尾巴根的长毛拧成两根细毛绳,把鸡毛信折起来,绑在羊尾巴底下,这才躲过了敌人的严密搜查。当敌人要吃羊时,他怕敌人发现鸡毛信,深夜便带着鸡毛信逃走了。但不幸再次被抓,他努力挣脱,成功的把敌人引入了埋伏圈……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真想跷起大拇指对书中的小英雄说一声:“你真了不起!你是我们小学生的骄傲!”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在遇到危险时能够随机应变,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勇敢沉着冷静的与敌人做斗争,有惊无险地将鸡毛信送到了指定地点。
哎,真不知道,如果我回到了那个战争的年代,我会像海娃那样机智勇敢的与敌人做斗争吗?我会不会接受那样危险,随时可能丢掉性命的任务呢?想到这儿,我不禁联想起生活:那次老师让我上台演讲,我迟迟不做回答。因为我不敢在那么多人面前演讲。老师看出了我的想法,便来鼓励我,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才鼓起勇气踏出了这艰难的一步……不只这些,有时我还会被一只小老鼠吓哭,也很少帮妈妈做家务……我敢肯定,很多同学也是这样。而海娃连敌人都不怕,还会怕一只小小的老鼠吗?如果拿我与海娃相比,我惭愧不巳,我比他差多少呀!我还对海娃的机智惊讶不已,他多次落入敌人手中都能巧妙的摆脱。其实,这种遇事能够冷静思考的品质必须从小培养起来,父母也要帮助孩子克服胆小的心理,让我们处理些自己可以处理的事情,尽早成为善于思考,遇事沉着的少年。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篇3
一、注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需要从一滴一滴做起。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基础的基础。入园、离园、盥洗、饮水、吃饭都包含自理能力的培养。起居定时,不挑食,不剩饭,不浪费物品;不抢食,一起动筷,共同分享,文明用餐。这些方面的培养,老师、家长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要教育好孩子,大人首先要提高认识。比如不浪费东西,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物质方面不缺什么,但是从环保方面考虑,一粒米、一张纸都来之不易,尤其农村孩子更能感受烈日炎炎下劳作的农民的辛苦,再说浪费也会造成周边环境的日益恶化,我们没有理由放纵自己,家长、老师的认识提高了,就会自觉引导教育孩子,也就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爱护公物、尊重他人的品质。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刚入园的有些幼儿连简单的穿衣、系鞋带、擦屁股、盥洗、剥鸡蛋都不会,因为大人总是包办代替,让小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以为这是小事,但是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习惯成自然。我们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发现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许多孩子7天左右就可以学会自己盥洗、如厕、系携带、吃饭(饭吃得不剩一粒米),自己穿衣服,10天就养成了老师要求的各种习惯。这些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受益终身。
二、注重诚实品德的培养
诚实是做人的本分。家长和老师应把教育孩子不说谎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一些小事例,及时表扬诚实说实话的孩子,对敢于承认错误的小朋友更应及时着重表扬,并鼓励他及时改正。实时指出说谎的坏处。老师实时跟家长沟通,如果家长、老师自己有错应当着幼儿的面主动认错。老师、家长勇于认错,对孩子的“诚实”教育是不言而喻的,幼儿会感到你对他的尊重,同时是培养孩子自信的一个方面。强调只有勇于承认错误、失败的人,勇于承认错误、失败的人,才能具有自信,才能及时改正错误,才能获得成功。
三、注重社会公德的培养
老师、家长要注重自身形象,带头遵守公共秩序。如不闯红灯,公园、马路上不随便乱认垃圾,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说脏话、狠话,不吸烟、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不折花,不折树枝,不捕捉损伤小动物,不浪费水。这些小事、小细节能反映一个人的社会素养,所以幼儿一日生活皆教育。小事养成大习惯,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
四、用真实事例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切忌空洞。从一点一滴开始,从一言一行开始,多讲爱国小英雄的故事。如小雨来的故事,小萝卜头的故事,***的故事,抗日小英雄海娃的故事,撒尿浇灭敌人导火线的比利时小英雄于连的故事,等等,或让孩子看看爱国小英雄的电视剧、电影,对孩子进行爱国教育。组织孩子参观科技及成果展览等,看神州载人飞船等影片,让他们真切感到祖国的强大。用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教育孩子们,讲述国家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的胜利及对希望工程的支持,以及各行各业出现的英雄行为,以生动的事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引出国家的强大需要每一个人尽职尽责,辛勤努力地工作,让孩子从小立志,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建设出力。从孝敬父母,到热爱祖国,从关心集体、他人,到关心国家大事。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篇4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的动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吗?让我揭开这个谜吧!他原来与我是同乡。
***原名阎福华,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阎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日***300余人向南滚龙沟袭来,当日***凶狠地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抓八路时,二小非常清楚《晋察冀日报》报社的工作人员和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转,从上午9点多转到了下午3点多。在二道泉山顶,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这时埋伏在轿顶山的报社武装梯队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
住在两界蜂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后来,***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一定要不忘国耻,发奋***强,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振兴我中华,不让历史重演。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篇5
小学语文教材以主题单位进行组合,这本身就是一种群文设计思路,教师要有单元学习意识,让学生掌握单元主题,也为展开群文阅读创造良好条件。从三年级开始,教材编辑时,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一篇略读课文,到五六年级,每一个学习单元设置了两篇略读课文,其用意当然是为增加学生阅读量。为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教师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根据文本内容,为学生搜集更多同类文本资源。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参与到文本资源搜集过程中,学生在搜集过程中获得的阅读认知,会更深刻更可贵。在学习《渔夫的故事》时,教师根据童话体裁内容,选择了《小壁虎借尾巴》《七颗钻石》《犟龟》等内容组成群文组。教师给出阅读提示和要求:这几篇童话故事在主题、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针对教师问题设计,展开定点式阅读。学生阅读展示时,有学生说:这些童话故事都涉及智慧、善良、执著等主题,在结构上都出现了反复讲述的特点。教师集合相关童话故事形成群文,为学生群文阅读创造条件,学生从群文阅读中形成共性认知,极大丰富了阅读手段,提升了阅读品质。
二、整体设计,实现群文横向衔接
小学阅读教学内容注重字词句的应用、常见修辞方法的选择和一些写作技巧的探索。教师在具体阅读引导时,需要对群文进行整体考量,从多篇文本阅读中提取信息,设计比较性、迁移性更强的阅读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形成多元启动,对群文展开阅读、分析、整合、评鉴、创新等阅读活动。在学习《刷子李》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时,先让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然后找到人物描写抓特征的手法。教师搜集《张大力》《苏七块》《泥人张》等多篇文章,让学生找到相关人物描写,体会描写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在抓人物特征进行描写方面有什么创意表现。学生阅读兴趣很高,针对教师给出阅读问题展开相关信息搜寻。在阅读成果展示时,很多学生都找得非常准确。教师让学生对同类文章进行同质问题探讨,学生在具体阅读体验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共性认知,特别是对人物描写技巧有了一些切实认知,这对提升学生写作水平语文素养有重要帮助。
三、意识渗透,实现群文深度挖掘
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横向联合,更需要纵向挖掘。所谓纵向挖掘,是指群文阅读中对阅读共性认知进行深入剖析解读形成的阅读认知。群文阅读方法具有普适性、规律性,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群文阅读的一般性技巧,让学生对群文信息进行搜集、整合、优化、质疑、探索等操作,最终形成群文内涵本质属性,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逐渐形成阅读学习方法和经验。在学习《小英雄雨来》时,教师发动学生搜寻类似内容。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很快就找到:《抗日小英雄***》《闪闪的红星》《抗日小英雄王朴》等相关文本,教师将这些文本资源进行网络搜集,群文组构成非常圆满。教师给出阅读问题:小英雄都有勇敢机智的共性特征,也有一些个性差异,阅读文本找找这些小英雄的性格差异。学生立即展开阅读活动,有些学生自觉进行合作阅读,开展多元比对。教师让学生找到群文中人物性格差异,这是促使学生从共性问题中找到个性化特征,对学生形成重要考验,加大了阅读难度和深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品质。教师结合文本教材内容展开课外群文组合、设计、研读,符合新课改精神,也是学生阅读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群文阅读不仅是一种量的积累,更是一种崭新的阅读意识培养。通过群文梳理阅读主线,学生可以获得更多阅读技巧,对文本认知也会更加深入,对形成良好阅读品质有特殊意义。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篇6
从“红色经典”到“红色空白”
■蒋巍
时下或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不时能听到一些“智者”、“勇者”或伪先知先觉者,或善哗众取宠者,或深谙市场炒作之道者,朝历史吐唾沫或者在纪念碑底下撒尿的声音。谁都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逞一把这类聪明的、非学理或伪学理的勇气,这类“者”们的版税立马就会上升几个百分点。
所有有品位特别是有品质的文化人,都会恭敬并且虔诚地对待自己民族的每一页历史,并且以科学的批判之火从中熔铸出传延千秋的经验之“鼎”,以为后鉴。对于一个民族的记忆和经验来说,任何过程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过程就是发展史。对中华民族来说,任何***――尤其是发生在20世纪的那几场大的***和运动,任何时候都不应当被视为“过时的”和应该“被遗忘的”。在我看来,相对于绵延六七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国的20世纪犹如历史峰巅上的避雷针尖端,数千年积累下的巨大能量应和着时代风云,都以雷霆万钧之力从那个尖端激射而出,光芒四射,从而重塑了中国并且震撼了世界。从世纪初的推翻帝制、“五四”运动,从“红色***”到建立共和国再到改革开放,所有这些***的造成与爆发,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动因,都与我们民族的光荣与梦想、痛苦与屈辱有关,更与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有关。这是一个巨大的、取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也是一个巨大的、取之不竭的艺术宝库。否定、丢失或毁弃了这个宝库,我们民族的全部现代史包括思想和艺术便意味着被连根斩断,所谓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也只能剩下依稀的惋叹了。
历史上给孩子和成人读看的那些“红色经典”无疑已经留存在历史的记忆之中,无可取代。但那些“经典”无论曾经怎样辉煌过轰动过,也无法填补当下的红色“空白”(这是一种强调性的虚拟式说法,实际当然并非空白)。一代人自有一代人与时俱进的读物读法与审美意识。无论前人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多么丰沛,没有当代人的创造与补充,就很可能意味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停滞甚至死亡。当下,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很有些小康色彩、小富味道、小资风情了,这当然是极大的好事情――绝不能否定――对某些激进的***家式的愤世嫉俗之言,我一向持反对意见。中华民族苦了千百年,好不容易吃饱喝足做一回好梦,你立马喊“集合!”“立正!”“向左看齐!”“齐步走!”想累死谁呀?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越是在较为富足祥和并且争相富足、沉醉祥和的时候,越需要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注入那种奋发蹈厉、威武不屈、慷慨悲歌的***精神,以避免我们民族精神的萎靡与涣散,这实在是十分重要的大事。这种精神就是我们民族赖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脊梁啊!在当下中国,发动全社会的力量进行这种精神道德的教育尤为紧迫――再过10年20年30年,中国之命运就将由独生子女们来掌握了!看看眼下这些行走在街上的胖胖的、快乐的“心肝宝贝儿”们,再想想未来全球化的激烈竞争,我真有些不寒而栗。我们不是总在讲“要认识国情”吗?总在讲“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吗?未来的中国将掌握在独生子女手中,这就是中国教育必须严峻面对的最大国情!
由此看来,当代作家以当代的审美方式,为当代独生子女创作出更多的富有当代艺术魅力的“红色经典”,不仅仅是所谓的“***任务”(这种提法会遭遇嘲讽的),而是我们是否能够无愧地回答来自明天的孩子们的提问: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迄今,我们回答了吗?
困难与期待
■汪*** 晓华
“红色经典”是一个在特定范围有效的概念,它有特定的描写对象,有特定的价值观,有特定的阅读人口。这三个特定非常重要,这部分人口或者直接经验、或者在自己的成长过程包括阅读史中接触过这类的作品,并且是自我文化塑型的重要资源,而环绕他的其他的知识背景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氛围、文化象征都与之匹配,等等。《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鸡毛信》等等在当时的阅读人口中是没有年龄的判别的,就像《红岩》《暴风骤雨》《林海雪原》也同样没有这样的差别一样。在一个文学读物相对贫乏的时代,在一个阅读被人为地设定了过多的禁区的时代,再去划分或有目的地分配成人与儿童的阅读不但是奢侈的,也是不现实的。
现在仔细想想,儿童读物对红色经典相对应的描写对象的表达确实是不充分的。问题出在哪里,一时还琢磨不出来,但与当时不太重视儿童阅读,忽视阅读上的分类与个性有关,儿童阅读怎么说都太弱势了。然而,现在再在这些问题上纠缠似乎意义不大,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中国近现代***的重要阶段、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如何对儿童们来表达与呈现。如果联系上面所提到的,我以为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们是否具有与之匹配的阅读环境。不错,这些内容还没有从儿童的知识结构中删除,特别是在具有强制性质的学校教育当中,它以大纲、课程标准、教材、考试制度作为杠杆,但也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而已,而如果仅仅是知,却不涉及情、意,相关的阅读环境还是不容易建立。现在的孩子整个生活在全新时代,他们的父辈再也不去为他讲述那些遥远的故事,红色知识谱系的传承已出现了隐性的断层。社会虽然一方面在倡导并坚持与红色经典相似的价值观,但相比较而言,与实利、个性、竞争相关的价值观的力量显得更为强大。由于时代久远,儿童们对那好像已是久远的历史的生活场面、行为方式包括名物等等的理解越来越困难。事情就是这样的二律悖反,在建立理想的阅读环境上我们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理想的环境又恰恰是通过包括文学在内的等因素来培育的,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明确这样的境遇将会让我们明白,重塑儿童文学的红色经典在意识到必要性的同时更要意识到其艰巨性,有许多也许是文学以外的但与文学同样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去认真扎实地推进。
二、我们能否在经典之外创新表现形式催生新经典。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在一个文化形态多样、商业竞争激烈、外来读物大量涌入、应试教育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儿童教育成本耗费巨大的时代,儿童红色经典如果不创新难以确立优势。要创新,就要从早期的儿童红色经典的写作模式中摆脱出来,从题材、主题、视角、人物塑造、语言、想像方式甚至对战争的认识都应该反映出自思想***以来人们思想上的认识成果,反映出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积累,反映出对国外优秀同类写作的借鉴,反映出对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与价值观的认同,而不仅仅是过去的所谓“***的英雄主义”与“***的乐观主义”。这其中确立当代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当代意识既是***治的、道德的、伦理的,也是审美的,比如,如何对待复杂的历史与人物?比如,如何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去认识与反思战争?再比如,如何在儿童文学中处理悲剧?如何以艺术的而不概念的、说教的方式来实现作家倾向的表达,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我们希望儿童文学作家们向古今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遗产学习,千万不能错误地理解文与道的关系,写成一部部***治与历史的普及读物。它们首先应该是文学,应该有新经典的期待。
三、我们在什么媒介范围内实现意***。一场文化阅读的推进在当代绝不能仅仅是一类媒介的事,而在事实上,网络与影视文化比起纸媒质来更代表了当今文化传播的力量,即使从五六十年代的成人红色经典的普及来看,电影与戏剧在其中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儿童红色经典文学上的匮乏一样,其他姊妹媒体在这方面同样匮乏,《闪闪的红星》是最一枝独秀的,但其重复观赏的价值与可能性已经不大,遑论其他?近期重拍的电视片《小兵张嘎》亦不甚理想,这种全线贫困的局面是值得重视的。而只有以文学叙事为核心、为母本,借重当代优势媒体,庶几能形成合作共赢的状态?
幽默,更能让少儿接近红色英雄
■肖显志
少年儿童崇尚英雄是自生而来的天性。英雄形象往往会影响少年儿童一生的成长。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状态都没有干扰和削弱少年儿童对英雄的崇拜。对于生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被称为“红色经典”的张嘎、雨来等电影中艺术形象和***、谢荣策等现实中的英雄形象,都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起到鼓舞和引导的作用。可新时期文学后,反映英雄主义的文学儿童文学作品少了,当然新的少年英雄形象也少了,缺少了孩子们崇尚的英雄形象,那么就自然转向电子游戏、电脑游戏中的英雄,从游戏中的英雄形象中寻找精神慰藉。这样就避免不了被那些电玩中的极端个人英雄主义行为所迷惑和引导,在心中树立起不健康的英雄形象,走向心理扭曲和犯罪企***,导致出些许悲惨的(如校园暴力、自杀、少年犯罪团伙等)结局。为此,呼唤“红色经典”来张扬健康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当务之急。
在我的儿童文学创作中,出版和发表的长篇小说《少年铁血敢死队》《火鹞》、中篇小说《喋血北方狼》、短篇小说《后羿的神箭》《天火》《燃烧的干草垛》《火狐敢死队和一只火狐的故事》等,塑造了多个“红色小英雄”形象,得到了小读者的喜爱,也获得了“冰心儿童***书奖”、辽宁省儿童文学奖、江苏《少年文艺》年度优秀奖……现在,又写出了反映抗日小英雄的幽默长篇小说《麻雀别动队》,编辑了表现抗日的嘎小子们的短篇小说集《水鬼》,这两本书(但仍没有出版)都是以抗日小英雄为故事的主人公,以幽默的形式来表现,用儿童特有的儿童方式来抗日,像玩儿似的打击日本侵略者。
运用幽默表现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是儿童文学吸引孩子们来读的一个有效方式。从孩子们喜欢电脑游戏中的英雄人物来看,他们是从游戏中感知英雄的,也就是说从玩儿中喜欢上英雄形象的。那么,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何不顺应孩子们的接受心理,以幽默的文学手段来讲红色英雄们的故事,用幽默来塑造红色英雄形象呢?电影《小兵张嘎》是现实主义作品,但其中少不了幽默成分,从张嘎子咬胖墩肩膀到堵胖墩家烟囱,从用木头手***逮“***”老罗叔到砸翻译官一西瓜……不但让孩子们发笑,自然在发笑中喜欢上张嘎子这个小英雄。还有成人电影《举起手来》,也是用幽默来演绎抗日英雄故事的,让观众在笑声中领略抗日英雄们的风采。因此说,幽默无疑是让少儿接受和喜欢红色英雄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如果不是这样,以教育儿童的面孔死板板地来给少儿讲述红色英雄故事,不但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导致少儿的逆反心理。我们的作家们在西方式英雄广泛占据电玩、电影、电视和***书市场的今天,不能不予以认真的思考――我们的红色英雄为什么不能像人家那样富有魅力?其根本原因就是将红色英雄们凌驾在小读者之上,而不是与他们写成朋友或弟兄。而幽默是拉近读者、拉近与红色英雄们距离的通道。那么,我们何不用幽默来演绎红色英雄故事,何不让少年儿童在欢笑中来喜欢和接受红色英雄呢?
红色经典与英雄意识
■薛涛
当今的少儿作品阴阳失衡,中性(偏阴)的东西太多,有人会说文学品格天然地趋向阴柔,往回看看,中国的文学气脉确实显得阴虚,壮美阳刚的东西稀缺,这甚至影响了过去中国人的文化性格。我个人认为文学品格有阴阳区分,这显而易见,《水浒传》为阳,《红楼梦》为阴……可以举出一大堆的书。同样是孩子们写的书,郭敬明就阴,韩寒显阳。
如今,阅读和写作大有提前进入无性时代的架势,那些阳刚、俊朗、真正壮美的书没有多少,多是阴柔和嘻嘻哈哈的小说。这种阴阳失衡的文学阅读对于少年儿童的人格养成是相当不利的,它容易使我们的小读者(特别是男孩子)沾上过多的嗲气脂粉气。这样的性格,我们能指望去承担家庭的责任、社会的义务,乃至民族的大义吗?
因此今天的儿童文学写作更应该有鲜明的英雄意识。阅读这样的作品,不但有人文的启蒙和觉醒,也有阳刚性格的启蒙和觉醒,更有性别意识的启蒙与觉醒。那些少儿红色经典在这方面无疑都是成功的,《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闪闪的红星》,它们写牺牲,写勇敢,写大义,个个是典范的“男孩子的书”。我至今都忘不掉初中要毕业那段日子,晚上补习完功课,我沿在幽暗的铁路回家。幽蓝的路灯映照着前方,好像前面就是阴界,旁边还有一个倒影跟随着我,我明知那就是我,可是我还是禁不住毛骨悚然。那段时间,就是那些“少年红色经典”里的英雄故事,推着我走完那段惊心动魄的路程,我不能让那些小英雄们说我是狗熊啊!更不能让同学们笑话我是狗熊啊!后来,红色经典里蕴涵的无所畏惧、坚定、刚毅、永不言败……等品格一直影响着我成长。
至于孩子们热衷的某些“日本版本”的动漫读物,宣扬的往往是“伪英雄意识”,那里面的英雄,已经以残忍、宣泄、疯狂替代了勇敢、刚毅、牺牲;立意方面也不是热情与乐观的理想主义,而是后现代主义的冷酷和虚无。所以导致的阅读后果往往是:没有养成坚忍,只有更脆弱,更加地不堪一击;没有找到大义,只有更自私,更加地容不了他人。
有益的书是让人上天的,灵魂升华的感觉;可是现在很多书是送人去地狱的,灵魂下坠的感觉。
现在的孩子应该有一点真正的英雄情结。
我出生在辽北乡下,京哈铁路横贯家乡的大平原。少年时代我就听到当年日***占领东北时的故事。有一个故事是一直以来让我憋着火的,我真希望这个故事是误传的:据说当年鬼子攻占昌***县城时,只派了两个鬼子两条***!我禁不住要问,县城的男人们都死哪去了?我也听到义勇***打鬼子的故事,据说,有一年冬天,十几个义勇***战士包围毛家店车站,干掉了那里八个鬼子。这个故事就是现在讲起来我都觉得提气。我少年时代就想当一个作家了,那时就想,将来我要写一本打鬼子的书,写写那些血性男儿的故事,哪怕只是一本。我甚至认为,所有的东北作家都应该写一部打鬼子的书,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应该写一部这样的书!
今年我有一个创作选题,写日***占领辽东初期,一个辽东山区的少年满山的故事。满山崇拜***,一次偶然的机会,满山探得抗日联***秘营的地址,然后满山偷走爷爷的鸟***开始了艰难险恶的找寻之路……我要写一个男孩子与国家民族命运偶然结合了的成长历程。
这个故事可能要散发出这样一些意味:少年满山从恐惧到勇敢、从自我保护到为别人牺牲、从简单的偶像崇拜到家国意识的觉醒,最终完成了一个男孩子的成人仪式。这本书叫《满山打鬼子》。
我要写的《满山打鬼子》,将体现鲜明的英雄意识,是一本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书,是一本专门献给男孩子的书:献给当今那些脸色苍白缺少血色、目光游移、从身体到内心都发育不良的孩子们;献给当今那些心里只有自己、装不下他人,更谈不到道义和责任的孩子们……;我希望读完它,他们的目光坚定起来,内心坚忍起来,性格俊朗起来,“男子汉”起来。那么他们才能养成足够匹配的精神品格去承担未来的家庭乃至国家。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篇7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青峰岭有一个村子叫杨家村,村里有一个小孩叫狗娃,他和爷爷相依为命。他的爸爸妈妈都去打小鬼子了,狗娃心里想:等我长大以后,也要像爸爸妈妈一样当一个打鬼子的英雄。狗娃有个好朋友叫阿黄,阿黄可不是一个小朋友,阿黄是一条很强壮而且又聪明的大黄狗。
有一天狗娃带着阿黄去钓鱼,天快黑的时候他们才拿着鱼杆和鱼娄往回走。狗娃哼着小曲往前面跑,阿黄就在后面追着,还汪汪地叫个不停。
突然,狗娃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个大跟头。
“哎哟!哎哟!痛死我了,我的屁股啊!”
这个时候阿黄“汪、汪、汪”地在后面叫着,杨杨以为阿黄是在笑话他,站起来拍拍屁股,气鼓鼓地说:“哼!臭阿黄!快点走啦,天都要黑了,再不回去爷爷要骂我的。”
说完就往前面跑去,可是阿黄还是在叫个不停。
“唉!阿黄是怎么了?平时它不是这样的啊?”,狗娃觉得阿黄很奇怪。又跑了回去,阿黄就站在狗娃刚才摔倒的地方,那好象有什么东西,可是黑乎乎的也看不清楚。
于是,狗娃就蹲下去,想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 。
“妈呀!死人啊 ……”,狗娃大声地叫道,“噗”地一下又给摔倒在地上了。原来狗娃看见了一个满身是血的人,吓得脸都变白了,爬起来就往回跑。
跑了半截儿,狗娃想:“也许那个人没有死?”
于是,狗娃又慢慢地走回去,蹲下来,用抖个不停的手推了推那个“死人”。
“喂!你死了吗?”狗娃很害怕地问到。但是那个“死人”动也没动,这个时候狗娃已经不是那么害怕了,他鼓起勇气把耳朵凑到那个人的胸前,听见他的心还在跳。
于是,狗娃回头对阿黄说道:“阿黄快去叫爷爷。”阿黄走了之后,狗娃才看见他穿着八路***的***装。
过了一会,那个人醒过来了,他看见狗娃在身边,断断续续对他说:“小朋友…。你…你帮我把这竹筒…交给游击大队,它很重要……”
八路***叔叔说完就闭上了眼睛…
“叔叔,叔叔,你醒醒,你醒醒啊……”狗娃拼命地摇着八路***叔叔,可是,八路***叔叔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时候阿黄带着爷爷来了,狗娃扑到爷爷的怀里,大哭着:
“爷爷,八路***叔叔死了,呜呜呜呜……”
爷爷摸了一把泪水,对狗娃说:“好孩子,别哭了,你不是说要当打鬼子的英雄吗?英雄就不该哭鼻子。”
爷爷说完后,狗娃不哭了,他要当打鬼子的英雄,把可恶的小鬼子赶出中国 。
第二天,狗娃和阿黄从村长那里知道了游击大队在哪里 ,于是,杨杨带着阿黄就去找游击大队了。
他们走了很久,这时候狗娃突然看见前面有鬼子的巡逻队 ,聪明的狗娃知道跑是没有用的,他跑不过小鬼子的,于是,狗娃马上把八路***叔叔交给他的竹筒交给阿黄咬着,趴在阿黄的耳朵说到:“阿黄,你快跑,快去找爷爷,千万别让小鬼子抓着你了。”
勇敢的狗娃让阿黄带着竹筒跑了,自己留下来吸引鬼子的注意力。这时候鬼子看见了狗娃,拿着***过来,***指着狗娃,问狗娃:“小孩儿,你知道八路在哪里?”
“哼!”狗娃把脑袋转向一边,理也不理小鬼子。
鬼子见狗娃不理他们,气的大吼:“你这个小屁孩儿,到底说不说?不说,我杀了你!你如果说了,我放你走!”
狗娃把头转过来,对着小鬼子勾勾手指,笑着说到:“你过来啊,我告诉你。”
鬼子听杨杨这样说,大笑道:“好啊好啊,你快说,说了,赏赐绝对有!。”
说完就走到杨杨身前,弯下身子,杨杨对着那个小鬼子的脸狠狠地扇了他一耳光,然后对着那个鬼子说:“呸!”
那个小鬼子一下子气得跳了起来:“气死我了!”对着狗娃一脚踢去,把狗娃踢到在地上。残忍的鬼子不会放过狗娃,他对着地上的狗娃狠狠地踢着,一脚又一脚,直到他昏死了过去。
后来小鬼子走了,只有狗娃还躺在地上,满身的血,昏迷不醒。
阿黄跑回去找到了爷爷,把那个竹筒丢在了爷爷的脚下,对着爷爷狂吠着,咬着爷爷的裤脚往外拖。爷爷看见了脚下的竹筒,知道杨杨肯定出事了,他捡起地上的竹筒跑了出去。刚跑出门,爷爷停了下来,他想到着个竹筒很重要应该先把它交给游击大队才行。于是爷爷找到了村长,让村长把竹筒给游击大队送去。
爷爷跟在阿黄后面飞快地向跑去。当他们赶来的时候,狗娃已经满身是血的躺在地上了,爷爷扶起狗娃:“孩子,孩子,你醒醒,你醒醒,别吓唬爷爷啊”
狗娃慢慢地睁开眼睛,看见是爷爷,问:“小鬼子走了吗?”
“嗯!小鬼子已经走了,孩子,你别说话,爷爷带你回家去。” 爷爷伤心的说道。
狗娃不放心竹筒,又问:“那个竹筒呢?”
爷爷回答说:“我把它交给了村长,村长会把它交给游击大队的,你放心吧。”
爷爷说完就背着狗娃向家里走去。
后来,游击大队找到了狗娃,他们对狗娃说:“那个竹筒里装的是关于小鬼子据点的情报,多亏了杨杨保护了那份情报,才使得我们能轻而易举地攻破小鬼子的据点, 他们夸狗娃是个勇敢的小英雄。
从那以后,村子里的人都叫狗娃是“小英雄”。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篇8
《狼牙上五壮士》一课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这类课文内容离现在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巧借课程资源。
一、巧借背景做好铺垫
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对日本侵略者挑起的卢沟桥事变的罪恶行径,可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片段,耳闻目睹侵略者的暴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教育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使命感,为中国繁荣富强而发奋读书,激起学生的共鸣。
学习这节课之前,我在前置性学习内容中,让学生搜集了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以备课上进行交流。有道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告诉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书、课外辅导资料等方法去查找相关资料,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很多学生筛选的资料也很有价值: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我国,实行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策”;为了保卫祖国,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到1945年8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通过这样的课堂交流,不仅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二、巧借故事激发兴趣
爱听英雄故事是学生的共性。利用这一点,我让学生搜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英雄故事。如《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教科书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一听到***的名字,学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这首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我和学生一起重温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扣人心弦的情节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了。故事讲完后,我说:“像这样机智勇敢的英雄还有很多很多,课文里的五壮士就是这样的战士。大家想知道他们是怎样与日***英勇斗争的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我顺势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三、巧借课题深入文本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如何利用手中的教材结合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课文标题就是一个着眼点。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节课时,我让学生利用教科书、工具书与相关配套阅读材料相结合的方法,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为什么课题叫《狼牙山五壮士》而不是《狼牙山五战士》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理解文本,理清了文章内容,弄懂了“壮士”是特别英勇豪壮的战士,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勇于献身,用“壮士”更能体现五位战士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
四、巧借多媒体升华主题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的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有兴趣才能开拓思维发展。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迸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培养兴趣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情感。多媒体技术将语文所展示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形象,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都爱看电影,我就利用多媒体剪辑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片段。在低婉悲壮的音乐声中,多媒体呈现出: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第一个纵身跳下了深谷。战士们喊着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万岁!”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刹时,学生仿佛已经来到了狼牙山,他们表情凝重,怀着对***先烈的无比敬仰之情,齐声诵读:“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五壮士印在了人民心中,也将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
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和感人至深的教学情节,升华了主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为什么要以“狼牙山五壮士”为题。至此,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和英雄气概已定格在学生的心中,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