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明是一种比仰韶文明更早的新石器时代的中期文明,这种文明因为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市的磁山村而被定名为磁山文明。磁山文明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10000年前。磁山文明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多项“世界之最”:一是粟的发现,证明我国黄河流域是世界上人工培植粟粒最早的地方:二是家鸡骨的发现,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鸡的国家;三是出土的炭化核桃,纠正了核桃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传入中国的说法,将中国产核桃的记载上推了5000多年。2007年10月,考古学家在磁山遗址发现一块古玉石,近期中科院的专家在对这块玉石取样分析后,认定这块古玉的年龄在10300年,进而得出磁山遗址最早年代为距今10300年前。
扑朔迷离的文明起源
任何一种文明都有一定的渊源,然而,磁山文明的起源到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根据目前考古遗迹的发掘情况,中原地区还没有发现比磁山文明遗址更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因此,考古学家在对磁山文明追根溯源上也就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不仅磁山文明的起源扑朔迷离,磁山文明的后继传承关系也很不明朗。目前还没有找到一处可以可靠地证明是磁山文明后继文明的遗址。这群古老的先民从何而来,最终走向了哪里,还有待考古界的进一步研究。
发达的农业文明
磁山人已经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过上了稳定的定居生活。在磁山文明遗址被发明之前,世界农业史普遍认为粟是从埃及、印度传播到我国的。磁山文明遗址的发现改写了这种论断。事实证明,我国也是粟的最早种植地之一。
在磁山文明遗址中,考古学家共发掘大大小小468个灰坑,其中有88个长方形的灰坑底部堆积有粮食灰。粟灰厚度达0.3~2米,有10个灰坑的粟灰厚度甚至超过了2米。粟灰层的数量之多、堆积之厚,在我国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不多见。考古学家认为,粟灰坑是磁山人的粮仓。早在7000多年前,磁山先民就已开始种植粟这一耐旱农作物,并且达到了相当高的产量,吃不完就要放在“粮仓”里存起来,这些作为“粮仓”的粟灰形似袋状,窖口直径大都为1~2米,深浅不一,最浅的只有0.85米,最深的则达到了5米。
“窖穴”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人们禁不住大吃一惊:里面竟堆积着大量的“粟灰”,刚开始它们的颜色呈灰绿,但拿到手里一会儿就变成了白灰。在一些成块的朽灰中,人们直接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已炭化的一颗颗滚圆的粟粒。为了鉴定这些粮食的成分,发掘者曾两次进京,但都因找不到妥善的保管方法,标本到达目的地后全部被氧化变成了灰粉而告终。
最后,北京考古专家采用“灰象法”对标本进行了鉴定,认为当时的磁山人吃的是“小米”,这是人工种植谷子的最早发现。
按照窖穴中的“粟灰”一般规程厚度推算,“粮仓”中储存的粮食竟然多达50吨以上。在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下,囤积数量如此大的粮食实在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这也充分表明了磁山农业生产的发达程度――他们生产的粮食不仅可以供日常用,还有大量剩余。关于这些放在地窖里的粮食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有好几种说法。有人认为这些是磁山人吃不了的粮食,有人认为是磁山人的粮食种子,在还没有来得及播种的时候就遇到了某种突发的自然灾害,磁山人逃走了,种子来不及运走。还有人认为这些粮食很有可能是磁山人祭祀“粮神”用的,当时,农业居磁山人生活的主导地位,因此他们很可能已经产生了对“粮神”的崇拜。为了向“粮神”祈求来年的好收成,他们宁愿把大量的粮食献给神。有的学者则对这些地窖是否为粮仓还存在着疑问,因为有的洞穴缝隙十分狭窄,人是不可能进入的。磁山人是怎样把大量的粮食放进去的,这一点现在还是个谜。比较有神秘色彩的是,当地磁山村人认为这些粮仓就是传说中的尧舜粮仓。
除了种植粟外,磁山人还种植其他农作物。在两座坑底的堆积层中,考古学家发现了榛子和核桃的踪影。在我国的农业史上,农学专家曾认为核桃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传入的,磁山遗址证实了我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核桃,比张骞通西域的年代至少早了5000多年。
神奇的组合工具
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一套十分奇特的组合工具,这套组合工具多达几十件,按照特有的规律整齐地摆放着。这些工具被分成了几组,每组工具都分开放置,摆放的次序非常明显。每组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石斧、陶盂、支架等,一般包括4件。在远古文明遗存中发现数量如此众多的组合工具,考古学家十分费解,对这些工具的用途,也形成了许多说法。
有人判断这套工具是磁山先民的劳动工具,石磨盘、石磨棒是他们收获庄稼后用来脱粒的,陶盂、支架等应该属于做饭用的炊具。
有人认为出土这些工具的遗址应该是磁山人的墓地,因此,这些工具也就是死者的随葬品。不过,多年的考古发掘证实这种说法不可靠,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地层的大面积试掘,并没有发现任何磁山人的遗骨和墓葬的痕迹,倒是挖出了大量鸟骨、兽骨,甚至很小的鱼刺等化石。
有人则根据这些组合工具的摆放次序判断这里是磁山人的一个居住区和粮食加工地。但是,考古学家并没有发现磁山人居住区的遗址,房屋遗址也只有两座。况且如果是加工粮食的地方,出土组合工具的坑洞应该都比较宽敞,这样才有足够的空间劳作。而这些坑洞的面积都比较狭小,有的甚至只有2平方米。
还有人认为这些组合工具是磁山人祭祀用的。他们按照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将这些工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起来,用来祭祀某个神或表达某种崇拜。
磁山遗址出土的文物包括大量的动物骨骼,以鸟、家猪、家鸡最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家鸡的骨骼。专家将这些与鸟骨类似的标本与北京自然博物馆所藏的现代鸟类骨骼进行比较,发现这些骨骼与现代原鸡骨骼的形态和大小都很相似。因此,他们认为磁山出土的鸡骨标本是驯养的早期家鸡。
早期家鸡骨骼的发现证明了磁山人已经把鸡作为饲养的对象,他们是我国发现的最早饲养家鸡的原始人类。在此之前,世界上普遍认为印度是最早饲养家鸡的国家。印度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饲养家鸣,磁山人比印度饲养家鸡的历史早了3000多年。
磁山人是具备饲养家鸡的条件的,他们的农业生产相对发达,粮食产量十分丰富,能给家鸡提供足够的食物,这是磁山人饲养家鸡的物质基础。而且在磁山人生活的北方地区,还生活着家鸡的原型――原鸡。磁山人很有可能将这些原鸡用于人工饲养。
出土的家鸡骨骼很有特点,除了一根为雌鸡的骨骼外,其余的全部是雄鸡骨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大量雄性家鸡骨骼的出现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有人认为这是磁山人进行某种宗教祭祀活动的需要,有人认为他们故意留下雌鸡用来产蛋而吃掉没有什么用的雄鸡,还有人认为磁山人在捕获原鸡进行养殖时做了选择,只捕雄鸡。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是个谜。
原始的陶器
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磁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磨制工具,如石器、骨器和陶器。这些器具的制作比较粗糙、原始。出土的石器大部分用来加工粮食,包括石磨和石磨棒,还有舌状扁平石铲,断面椭圆形石斧、石锛以及大量的敲砸器、研磨器等生产工具。
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沙质陶器,少数为泥制陶器,均为手工制作,以素面为主,出土的陶器中有圆底钵、三足钵、钵形鼎等,其中陶盂和陶支架组成的陶器群独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陶器是一件敞口直壁平底夹砂红褐色陶盂,可能是磁山先民用来做饭的容器。
陶器除了在磁山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可以作为测量影长度的工具,便于人们掌握方位、时令,方便出行和农业生产:陶制祖形器是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专家推测这种器物是易经之阴阳的由来;陶制的太阳、月亮是用来祭祀的工具,这种工具为后人创造了以日月为易,也就是现在的阴阳八卦提供了根据:形状不一的陶制球体则是磁山人用来计算的工具,这证明了磁山人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原始的数学,同时这些球体也成为八卦的符号,用来趋吉避凶。因此,磁山文明可以说是我国现在已知最早的八卦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