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辨析其自我概念的不同,从自我与他者关系中理解中国特殊的文化情境中对自我概念的界定。通过文献综述,得出中国人的自我概念是边界通透、关系化特征明显的情景定义。
【关键词】自我概念;文化情境;边界通透;关系化
关于人的问题是哲学思考的出发点,而人的哲学又源于人对自我的觉知。近代哲学开端于笛卡尔主义的原则――我们自身的自明性是坚不可摧、无懈可击的。从“我是谁”的问题出发,人们定义“我”的概念。苏格拉底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够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然而,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人最自我的理解受到文化的浸染,表现出地域性和层次性的差异。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中国人的自我概念。
一、文化哲学语境中的人
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化符号的集合体,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必然带有文化属性。生活在物质生活世界中的我们,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感知并且被感染,这就是一个不断体味自己所处的位置的过程。文化环境影响存在于其中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相对于人的生物性而言,人之所以为个体的人,很大程度上缘于人的第二属性――文化属性。
我们以人类文化为依据来定义人。从古希腊的“认识你自己”开始,再到孔德的实证主义,对人的认识从个人意识到普遍主体即――“人类”。“在人类中,生活很少以自然的安排为基础,而是以在文化上被塑造成的形式和惯例为基础。由于我们从历史上懂得了不存在自然的人,即使是最早的人也生活在一种文化中。”中西方人在生活地域的不同,所属文化圈不同,其自我身份的认同不尽相同。查尔斯・泰勒说“一个人只有在其他自我之中才是自我”,人对自我身份归属进行认同时总要以自我以外的他者为参照对象。
因此,要理解中国人的自我概念要有文化差异的视角,从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一探究竟。
二、传统文化中的自我概念
在古汉语中,是没有“我”这一概念的,汉字的我来源于西方,也不免带有西化的意蕴。而在中国的从传统家族观念影响下,中国人对自我的边界定义十分模糊。“我”常常被扩大为“我们”。中国文化坚持“家族本位”,十分重视血缘纽带,个人往往是消融在血浓于水的情感与责任伦理之中。例如有个游戏让人们在信仰、朋友、家人、健康、工作之间选择,大部分中国人会认为家人和朋友是最重要的,甚至超过自己的健康和工作。
中国人不推崇个体的***于个性的张扬,西方意义上的“自由”往往是中国人眼中的越轨行为,是“出格”的、“不守本分”的。中国传统思想之精髓――儒家思想强调强调自我与他人者相处之道,即人我关系。
(一)边界通透的自我概念
香港学者杨中芳提出,在“自我”范畴内应该区分“个己”与“自己”。西方的自我等同于个己,而中国人的自我包含个己和自己人(重要他人)。我们发现,要理清中国人的自我概念要突破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重新定义自我的边界要进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具体情境。
北京大学杨宜音长期扎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明晰了中国人的自我概念。基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她认为中国人的自我是边界通透的虚线圈,进入圈内的家人、密友、近亲和至交等共同构成了自我的范围。
总的来说,中国人自我概念的边界是通透的,“我”不是“我”,而是“我们”,是扩大了的“大我”。
关乎哲学的深层次问题――生死之辩的例子上特别明显。例如许多医生回忆道病人生命垂危的时候只有等到亲人离开那一刻才能咽下最后一口气,了无牵挂的安心离开。
关于身体――生命的载体的公益性上,愿意死后捐献遗体的中国人很少,其原因主要是捐献遗体需要亲属签字同意,然而中国传统家族观念影响下中国人不愿意自己的亲人“支离破碎”,这也是近代火化的推进过程历尽艰难的原因之一;另一个角度,无偿献血部门就通过“一人献血,全家免费用血”这一条件吸引民众献血,在数量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关系化的特征
中国人的自我是关系化的我,在九族五服制度之下的先赋性关系和后天情感驱使下的交往性关系是决定自己人距离自我中心的推拉因素。例如一个人刚出生时由于本能的私性,其自我范围可能是身体的个体,年轻时受到家庭的影响自我概念扩大至包括家人的自己人,通过友情结识朋友以及通过爱情创建新的家庭将自我的边界今年一步扩大……其与家人(包括后天形成的爱人也算作家人)的关系是你我不分的,中国文化的“和”的宗旨便是一种互为你我的和谐互动状态。
北京奥运会上“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歌词简单响亮,但是中国人的这种兼爱式的“大我”思想真的优越于西方的个体主义思想,真的形成了所谓的“大同社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大同社会往往是传统统治者对子民安于现状的理想构造,是个乌托邦式的期望。中国人看似无私的“大我”即对自己人的慷慨实质上是对外人“私”,边界通透不一定是没有边界。他者不仅可以被吸引进圈内,同时也意味着可能被排斥到圈外成为外人甚至敌人。
因此中国人在身份上面对他人是不公平的,却是有原则的。这其中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冲突的可能。例如老子跟儿子吵架会说“你不是我儿子”,面对陌生人的过分热情中国人有句俗话叫“真拿自己不当外人”。因此,对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不能够作价值的评判,仍然应该坚持文化学中差异与尊重的原则,去除简单的价值归因。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不同的文化情境的影响之下,中西方的自我概念有着不同的概念边界和形成原因。中国人的自我概念是边界通透的、关系化的,要进一步理解中国人的自我概念理当进入传统的、发展的情境中,浸染本土本真的文化氛围,在生活中知觉体悟。
参考文献
[1] 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闫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2] 杨宜音.关系化与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08(04).
作者简介:宿丹,女,山东青岛人,本科,社会工作专业。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传统文化中的自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