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建鼓”之名考略

摘要:本文就上古时期“建鼓”在古代文献中所用的各种名称作了简单梳理,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东周和汉代建鼓产生多种不同的名称的原因,以及后世“建鼓”之名历来沿用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建鼓;楹鼓;晋鼓;名称;文献

建鼓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但其名称在古代并不统一,古代文献以及金文中所见建鼓名称就有多种不同,本文就上古时期“建鼓”的名称的作简单的梳理。

1典籍以及金文中所见建鼓名称

在古代文献及金文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先秦两汉时期建鼓有着几种不同的名称。有的名称仅出现在某一历史时期,后世则不再沿用;而有的则一直沿用至今。其中缘由需加以探讨。而这些名称中以“楹鼓”、“建鼓”、“晋鼓”所用较多。

(1)楹鼓。“楹鼓”是历史文献中出现最早的建鼓名称。如:《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县鼓。”郑玄注:“楹谓之柱,贯中上出也。”

这说明殷商时期就已有“楹鼓”,其形制为以一柱贯中上所出,即建鼓。其“楹鼓”一名是以其形制特征而命名。不过,据迄今考古发现,尚未出土可确认的商代建鼓。安阳侯家庄M1217发现有一件商代悬鼓,伴出有鼓架。[1]另外,目前还发现有商代的铜鼓,但其形制仿自木鼓,从其有钮看,可以悬挂击奏。但因铜制,太重,不宜悬击;又因其有足,可以置奏。这类铜鼓在湖北崇阳汪家嘴出土一件,日本滨田耕作《泉屋清赏》也著录一件,通体铜制,为体鸣乐器。[2]《诗经》中也有“置我鼗鼓”的诗句,说明商代的鼓确可置奏。李纯一和方建***[3]都对“殷楹鼓”之说提出过置疑。李纯一指出“迄今考古发现能够完全确认的三代鼓制是:‘夏’有竖置于地的单面鼍鼓,商有既可横悬于架又可凭足横置于地的两面悬鼓兼足鼓;东周有以柱(楹)贯载的两面建鼓(楹鼓),横悬于倒钩形架和鸟架上的两种两面悬鼓,以及平置于地的扁鼓和安置配件不详的悬鼓。然而两汉文献记载却与此大不一样……。”[4]因而对于殷商建鼓是否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新的考古发现来证实。

(2)建鼓。“建鼓”一名不知从何代所出,但从文献记载来看建鼓之名当是继“楹鼓”一名之后出现的。

《周礼正义》:“建鼓即殷之楹鼓不县者,彼鼓以达穷遽。”

《隋书・音乐志》载:“建鼓,夏后氏加足,谓之足鼓。殷人柱贯之,谓之楹鼓。周人悬之,谓之悬鼓。近代相承,植而贯之,谓之建鼓,盖殷所作也。”

由上可知,“楹鼓”之名出现较早,后世对于“建鼓”的解释便是在“楹鼓”基础上的引申。因而,可以看出“楹鼓”在当时相对于“建鼓”而言,其名称的使用相对较为多见。

文献还有对于建鼓形制的具体描述,如:《仪礼・大射仪》:“建鼓在阼阶西,南鼓。”郑玄注:“建犹树也,以木贯而载之,树之跗也。”

“建犹树也”,这里比较生动地描述了建鼓的外形特征。“树之跗也”,说明当时的建鼓已有鼓座。

综合以上文献来看,殷商时期就已有“楹鼓”、“建鼓”之名,但就目前考古材料来看,尚未发现有殷商时期的建鼓。

(3)晋鼓。周代建鼓之名有“晋鼓”一称。载籍所见周代“晋鼓”之名,可举下列文献为例:

《周礼・地官・鼓人》:“以晋鼓鼓金奏。”

《周礼・夏官司马》:“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将执晋鼓,师帅执提。”

《国语・吴语》:“十旌一将***,载常建鼓,挟经秉,万人以为方阵。”韦昭注:“鼓,晋鼓也。《周礼》:‘将***执晋鼓’。建,谓为楹而树之。”

从上引文献可知,周代建鼓又称“晋鼓”,且与***事战争有关。这与战国铜器刻纹中所反映的建鼓形象情形相同,如河南淇县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中的***像,***中征战场面中一人击建鼓(***1)。[5]又如山西潞城出土的战国铜奁***像(***2),[6]***中的一人击建鼓,身着网纹似为盔甲,并且地上放置一人头,可以看出此建鼓应当是战争中所用之鼓。因而从***像上看,将***所执之晋鼓即为建鼓。

***1河南淇县山彪镇出土水陆

攻战纹铜鉴上的建鼓***像

***2山西潞城出土战国铜奁刻纹中的建鼓***像

考古发现有关建鼓的自名目前仅有一例: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出土的青铜建鼓鼓座,其上铭文记载此鼓为“()”鼓。“”字为“隽”的古写,应释为“隽”。“隽”古音属精母文部(tsiun),“晋”属精母真部(tsien),声母相同,韵母相近,故可通假。[7]“隽”读作“晋”,隽鼓即晋鼓。而古读精母文部的“隽”和精母真部的“晋”都可通假为“建”。“建”字古音属群母元部(gian),“进”属精母真部(tsien),群、精皆可腭化为照(tφ),真元又可旁转,故“建”可假为“进”。由此看来古读精母文部的隽(tsiun)和精母真部的“晋”(tsien)都可通假为建。“晋”鼓即建鼓。而李纯一也将《考工记・人》中所述晋鼓的尺寸与曾侯乙墓建鼓的各部尺寸作了比较,所得数据比相差还不算太大。[4]因而可以推知晋鼓即建鼓。

综上可以看出,晋鼓与建鼓实为一物。在周代,建鼓又称为晋鼓。而舒城建鼓,或许由于春秋时期,舒***国地区语言或文字差异的原因,所以为“”鼓。但究其根本,应释为“隽”,“隽”和“晋”都可通假为“建”,因而可以认为此鼓即为建鼓。

两汉时期,建鼓除以上三个名称外,又出现了新的名称。如:汉代司马相如《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集解郭璞曰:“木贯鼓中,加羽葆其上,所谓树鼓。”

《汉书・何传》:“林卿既去,北渡经桥,令其奴还至寺门,拔刀剥其建鼓。”颜师古注:“建鼓,一名植鼓。建,立也,谓植木而旁悬鼓也。悬有此鼓者,所以召集号令,为开闭之时。”

《汉书・韩延寿传》:“延寿衣黄纨方领,驾四马,傅总,建幢,植羽葆鼓车、歌车。”

由上引文献,可知汉代以后,建鼓又有树鼓、植鼓、羽葆鼓等别称。从丰富的汉画像资料来看,汉代建鼓多加羽葆、流苏、祥鹭等装饰,外形亦象树木,顶端繁盛,因而名称也依此有所改变。

2有关建鼓名称的讨论

建鼓在先秦和汉代所使用的名称较多,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三点:

1)依据不同的命名方式有不同的名称,而且命名的标准并不统一。建鼓、楹鼓是以其构造方式、形制特征来命名,与悬鼓、足鼓相对应。而树鼓、羽葆鼓则是依其外在装饰特征而命名。前者是依据其安置方式而命名的专称,而后者为别称,在东周和两汉时期,其专称和别称共用。这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有类似的情况,如悬鼓又称鼍鼓。悬鼓为专称,鼍鼓为别称。[2]2)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在不同地域和属国(族)可能建鼓所使用的名称不同,又或是发音有所不同。舒城“”鼓即为此例,很可能是舒***国的族语言文字与周朝有所不同而形成。3)由于建鼓外在装饰的变化各代有所不同,因而名称依其外形的特殊装饰而多有其他别称,如羽葆鼓是依建鼓饰有羽葆而命名,树鼓则是依建鼓装饰繁盛,外形象树而命名。总之,东周和汉代建鼓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多个不同的名称。名称虽有不同,但依文字描述来看,大都以外形特征来命名,而形制特征依然是保持植木贯其鼓中。此外,“建鼓”一名,在历代都有使用,究其原因当有一定的内涵。一方面,“建”是立、树立的意思。“建鼓”一名形象地描述了建鼓的形制特征,较其他名称更具代表性。另一方面,以‘建’命名有着深刻内涵。‘建’的本义为自上而下以云气为媒介的导引,是神人沟通的管道,天神的旨意须通过此管道传达。因此,“建”具有与神人沟通的内涵,古人遂将那些能够与天神沟通的象征性物品冠以“建”的称号。[8]建鼓因此而得名。在古人的心目中,这种鼓更能够沟通天意与人心,因而“建鼓”之名一直沿用下来。建鼓为木制膜鸣两面敲击乐器,[9]鼓身为“琵琶桶形”,[10]由一根立柱贯穿,立柱下方有鼓座支撑,立柱顶端或有一定的装饰。本文限定于这种形制的建鼓,它与体鸣乐器铜鼓有明显差异[11]。后文的表述,均使用建鼓一名。

参考文献:

[1] 方建***.侯家庄――1217号大墓的磬和鼓[J].交响,1988(2).

[2] 方建***.考古发现商鼓述略[J].交响,1988(4).

[3] 方建***.中国古代乐器概论(远古汉代)[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42.

[4] 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文物出版社,1996:7.

[5]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M].科学出版社,1959.

[6] 李露露.建鼓纹铜牌小考[J].中原文物,2000(5).

[7] 陈秉新.舒城鼓座铭文初探[J].江汉考古,1984(2).

[8] 陈晓明.“建”的文化学意义与建鼓的来历[J].中国典籍与文化,第39期.

[9] 参照霍恩博斯特尔(Erich von Hornbostel)和萨克斯(Curt Sachs)的乐器分类体系,建鼓应为膜鸣乐器,与体鸣乐器铜鼓相区别,引自: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10] 参照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1996)中的称谓,“琵琶桶形”即腰径大于面径的粗腰长桶形.

[11] 有学者认为考古出土的殷商铜鼓为早期建鼓,如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第72页.

作者简介:马玉香(1979―),女,南阳师范学院,助教,主要从事中国音乐史和民族音乐学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上古“建鼓”之名考略

学习

永远不要骗自己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永远不要骗自己,内容包括永远不要放弃自己原文,不要骗自己完整版。吴念真①小时候生活在九份矿区的侯硐村,他是村子里面唯一上初中的孩子。每天早上,吴念真要走一小时的山路,再坐火车40分钟,才能到学校。初一升初二的时候,国语老

学习

山羊白肌病防治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山羊白肌病防治,内容包括山羊白肌病用什么药,山羊白肌病的预防。[摘要]白肌病是一种在山羊和犊牛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疾病,特别是在山羊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它的发生频率较高,造成的危害也较严重,对畜牧业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的损

学习

蒙古族风格室内设计研究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蒙古族风格室内设计研究,内容包括蒙古室内设计风格,蒙古族室内设计纹样。通过蒙古族历史来研究室内设计及其发展和变化对于探讨过去以及现代的室内设计都是很有用的一种方法,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或者说人与环境的沟通和对话,与

学习

日语中用意支度的词义辨析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日语中用意支度的词义辨析,内容包括日语中词性的具体解释,日语词义由具体到抽象。日语中有许多意义相近的近义词,如汉语的「准备,日语可以用「、「用意和「支度等词语来表达,其用法、含义有相同之处,都可以表示为做某事而事先做

学习

王安石变法历史演变及成因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王安石变法历史演变及成因,内容包括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宋朝哪个皇帝,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有什么后果。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就说:“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封建的

学习

雷雯文选

阅读(33)

本期人物:雷雯■雷雯,1993年龙抬头生,典型的双鱼梦幻主义者。总是不知道接下来会写出些什么样的东西,文字向来破碎,因为她笔下记述的,多是已然遗失的时光。只是在她把僵硬的手指放在冰冷的键盘上时,突然就很想先为这双微凉的双手写点东

学习

话说北京爆肚儿

阅读(29)

北京的爆肚儿是一种回族的菜肴,也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许多外地人不知这是一种什么菜肴,甚至以为是一种爆炒的肚儿片。其实,这是一种蘸着作料吃的菜肴。爆肚儿的“爆”,是指猛然发生的事。爆肚儿,就是将牛羊肉的肚片儿,“猛然”放进煮沸的

学习

又到跳槽季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又到跳槽季,内容包括跳槽季文章,跳槽季最佳时间。新年伊始,很多人都在考虑跳槽。智联招聘产品总监郝健给本刊读者的建议是:年底虽然是跳槽的低谷期,多数企业和员工会在这段时间选择“养精蓄锐”,但如果真要找工作,就不要考虑淡季

学习

去除实邪 心神可安

阅读(28)

《黄帝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意思是说,根据邪气在上之势,就近使吐之;邪气在下者,顺势泻之。使用吐泻二法有两条标准。一是有实邪,诸如毒物、痰涎、宿食、燥屎、瘀血等有形为害之物。二是实邪所在部位非高即下,高者吐之,下

学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内容包括中国剩余农村劳动力基本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势。【摘要】文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传统途径所面临的新问题做细致分析,同时提出多种具有可行性及重要性的推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学习

棋艺指导室 象棋初级教程 8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棋艺指导室 象棋初级教程 8,内容包括象棋初级教程第十七讲,棋艺指导室象棋中级教程。布局篇封锁战术技巧封锁战术也是常见的布局技巧,特别是后手屏风马方经常利用这种战术技巧来对付红方的直车。例如:中炮进七兵对屏风马左炮

学习

《洛神赋》圣婚情结分析

阅读(36)

摘要:曹植,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被称为“建安之杰”。《洛神赋》是其赋中名作,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了一段人神相恋的悲剧。此赋很讲究词句的交错流转,行文气韵的婉转,使得全赋情节上和句式上的起伏跌宕,恰似一场戏剧蕴

学习

高山杨梅栽培技术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高山杨梅栽培技术,内容包括文成哪里还有高山杨梅,浙江仙居高山杨梅基地。分析浙西南高山林区杨梅生产的利弊因素,利用高山林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物候期较迟的特点发展晚熟杨梅,提出既有利于杨梅果实的清洁卫生。又能使杨梅

学习

METALLICA 那支当得起“金属”之名的金属乐队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METALLICA 那支当得起“金属”之名的金属乐队,内容包括金属乐队metallica代表作,一分钟了解metallica乐队。Metallica这个名字代表什么含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歌迷,都会有各自的理解。但对于中国摇滚乐迷来讲,Met

学习

《尚书》:“上古帝王之书”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尚书》:“上古帝王之书”,内容包括尚书是帝王书吗,尚书史记。要说起中国古代史书的座次,《尚书》恐怕要排第一把交椅。书名中“尚”在古汉语中常同“上”,这里表示上古、远古的意思;“书”是古代记载史事类内容的一种著作类

学习

艾柯:以中世纪之名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艾柯:以中世纪之名,内容包括翁贝托埃科中世纪,翁贝托艾柯中世纪时代。导语:2016年2月29日,哈珀・李去世的同一天,翁贝托・艾柯在其米兰寓所中逝世的消息让每个文学爱好者从业者都深感遗憾。没错,这的确是一颗巨星陨落了。

学习

上古汉语中“是”的用法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上古汉语中“是”的用法,内容包括上古汉语翻译大全,上古汉语中所以的用法。摘要:“是”字无论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研究“是”字在上古汉语中用作形容词、指示代词和判断词这三种用法,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