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上古时期“建鼓”在古代文献中所用的各种名称作了简单梳理,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东周和汉代建鼓产生多种不同的名称的原因,以及后世“建鼓”之名历来沿用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建鼓;楹鼓;晋鼓;名称;文献
建鼓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但其名称在古代并不统一,古代文献以及金文中所见建鼓名称就有多种不同,本文就上古时期“建鼓”的名称的作简单的梳理。
1典籍以及金文中所见建鼓名称
在古代文献及金文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先秦两汉时期建鼓有着几种不同的名称。有的名称仅出现在某一历史时期,后世则不再沿用;而有的则一直沿用至今。其中缘由需加以探讨。而这些名称中以“楹鼓”、“建鼓”、“晋鼓”所用较多。
(1)楹鼓。“楹鼓”是历史文献中出现最早的建鼓名称。如:《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县鼓。”郑玄注:“楹谓之柱,贯中上出也。”
这说明殷商时期就已有“楹鼓”,其形制为以一柱贯中上所出,即建鼓。其“楹鼓”一名是以其形制特征而命名。不过,据迄今考古发现,尚未出土可确认的商代建鼓。安阳侯家庄M1217发现有一件商代悬鼓,伴出有鼓架。[1]另外,目前还发现有商代的铜鼓,但其形制仿自木鼓,从其有钮看,可以悬挂击奏。但因铜制,太重,不宜悬击;又因其有足,可以置奏。这类铜鼓在湖北崇阳汪家嘴出土一件,日本滨田耕作《泉屋清赏》也著录一件,通体铜制,为体鸣乐器。[2]《诗经》中也有“置我鼗鼓”的诗句,说明商代的鼓确可置奏。李纯一和方建***[3]都对“殷楹鼓”之说提出过置疑。李纯一指出“迄今考古发现能够完全确认的三代鼓制是:‘夏’有竖置于地的单面鼍鼓,商有既可横悬于架又可凭足横置于地的两面悬鼓兼足鼓;东周有以柱(楹)贯载的两面建鼓(楹鼓),横悬于倒钩形架和鸟架上的两种两面悬鼓,以及平置于地的扁鼓和安置配件不详的悬鼓。然而两汉文献记载却与此大不一样……。”[4]因而对于殷商建鼓是否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新的考古发现来证实。
(2)建鼓。“建鼓”一名不知从何代所出,但从文献记载来看建鼓之名当是继“楹鼓”一名之后出现的。
《周礼正义》:“建鼓即殷之楹鼓不县者,彼鼓以达穷遽。”
《隋书・音乐志》载:“建鼓,夏后氏加足,谓之足鼓。殷人柱贯之,谓之楹鼓。周人悬之,谓之悬鼓。近代相承,植而贯之,谓之建鼓,盖殷所作也。”
由上可知,“楹鼓”之名出现较早,后世对于“建鼓”的解释便是在“楹鼓”基础上的引申。因而,可以看出“楹鼓”在当时相对于“建鼓”而言,其名称的使用相对较为多见。
文献还有对于建鼓形制的具体描述,如:《仪礼・大射仪》:“建鼓在阼阶西,南鼓。”郑玄注:“建犹树也,以木贯而载之,树之跗也。”
“建犹树也”,这里比较生动地描述了建鼓的外形特征。“树之跗也”,说明当时的建鼓已有鼓座。
综合以上文献来看,殷商时期就已有“楹鼓”、“建鼓”之名,但就目前考古材料来看,尚未发现有殷商时期的建鼓。
(3)晋鼓。周代建鼓之名有“晋鼓”一称。载籍所见周代“晋鼓”之名,可举下列文献为例:
《周礼・地官・鼓人》:“以晋鼓鼓金奏。”
《周礼・夏官司马》:“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将执晋鼓,师帅执提。”
《国语・吴语》:“十旌一将***,载常建鼓,挟经秉,万人以为方阵。”韦昭注:“鼓,晋鼓也。《周礼》:‘将***执晋鼓’。建,谓为楹而树之。”
从上引文献可知,周代建鼓又称“晋鼓”,且与***事战争有关。这与战国铜器刻纹中所反映的建鼓形象情形相同,如河南淇县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中的***像,***中征战场面中一人击建鼓(***1)。[5]又如山西潞城出土的战国铜奁***像(***2),[6]***中的一人击建鼓,身着网纹似为盔甲,并且地上放置一人头,可以看出此建鼓应当是战争中所用之鼓。因而从***像上看,将***所执之晋鼓即为建鼓。
***1河南淇县山彪镇出土水陆
攻战纹铜鉴上的建鼓***像
***2山西潞城出土战国铜奁刻纹中的建鼓***像
考古发现有关建鼓的自名目前仅有一例: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出土的青铜建鼓鼓座,其上铭文记载此鼓为“()”鼓。“”字为“隽”的古写,应释为“隽”。“隽”古音属精母文部(tsiun),“晋”属精母真部(tsien),声母相同,韵母相近,故可通假。[7]“隽”读作“晋”,隽鼓即晋鼓。而古读精母文部的“隽”和精母真部的“晋”都可通假为“建”。“建”字古音属群母元部(gian),“进”属精母真部(tsien),群、精皆可腭化为照(tφ),真元又可旁转,故“建”可假为“进”。由此看来古读精母文部的隽(tsiun)和精母真部的“晋”(tsien)都可通假为建。“晋”鼓即建鼓。而李纯一也将《考工记・人》中所述晋鼓的尺寸与曾侯乙墓建鼓的各部尺寸作了比较,所得数据比相差还不算太大。[4]因而可以推知晋鼓即建鼓。
综上可以看出,晋鼓与建鼓实为一物。在周代,建鼓又称为晋鼓。而舒城建鼓,或许由于春秋时期,舒***国地区语言或文字差异的原因,所以为“”鼓。但究其根本,应释为“隽”,“隽”和“晋”都可通假为“建”,因而可以认为此鼓即为建鼓。
两汉时期,建鼓除以上三个名称外,又出现了新的名称。如:汉代司马相如《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集解郭璞曰:“木贯鼓中,加羽葆其上,所谓树鼓。”
《汉书・何传》:“林卿既去,北渡经桥,令其奴还至寺门,拔刀剥其建鼓。”颜师古注:“建鼓,一名植鼓。建,立也,谓植木而旁悬鼓也。悬有此鼓者,所以召集号令,为开闭之时。”
《汉书・韩延寿传》:“延寿衣黄纨方领,驾四马,傅总,建幢,植羽葆鼓车、歌车。”
由上引文献,可知汉代以后,建鼓又有树鼓、植鼓、羽葆鼓等别称。从丰富的汉画像资料来看,汉代建鼓多加羽葆、流苏、祥鹭等装饰,外形亦象树木,顶端繁盛,因而名称也依此有所改变。
2有关建鼓名称的讨论
建鼓在先秦和汉代所使用的名称较多,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三点:
1)依据不同的命名方式有不同的名称,而且命名的标准并不统一。建鼓、楹鼓是以其构造方式、形制特征来命名,与悬鼓、足鼓相对应。而树鼓、羽葆鼓则是依其外在装饰特征而命名。前者是依据其安置方式而命名的专称,而后者为别称,在东周和两汉时期,其专称和别称共用。这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有类似的情况,如悬鼓又称鼍鼓。悬鼓为专称,鼍鼓为别称。[2]2)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在不同地域和属国(族)可能建鼓所使用的名称不同,又或是发音有所不同。舒城“”鼓即为此例,很可能是舒***国的族语言文字与周朝有所不同而形成。3)由于建鼓外在装饰的变化各代有所不同,因而名称依其外形的特殊装饰而多有其他别称,如羽葆鼓是依建鼓饰有羽葆而命名,树鼓则是依建鼓装饰繁盛,外形象树而命名。总之,东周和汉代建鼓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多个不同的名称。名称虽有不同,但依文字描述来看,大都以外形特征来命名,而形制特征依然是保持植木贯其鼓中。此外,“建鼓”一名,在历代都有使用,究其原因当有一定的内涵。一方面,“建”是立、树立的意思。“建鼓”一名形象地描述了建鼓的形制特征,较其他名称更具代表性。另一方面,以‘建’命名有着深刻内涵。‘建’的本义为自上而下以云气为媒介的导引,是神人沟通的管道,天神的旨意须通过此管道传达。因此,“建”具有与神人沟通的内涵,古人遂将那些能够与天神沟通的象征性物品冠以“建”的称号。[8]建鼓因此而得名。在古人的心目中,这种鼓更能够沟通天意与人心,因而“建鼓”之名一直沿用下来。建鼓为木制膜鸣两面敲击乐器,[9]鼓身为“琵琶桶形”,[10]由一根立柱贯穿,立柱下方有鼓座支撑,立柱顶端或有一定的装饰。本文限定于这种形制的建鼓,它与体鸣乐器铜鼓有明显差异[11]。后文的表述,均使用建鼓一名。
参考文献:
[1] 方建***.侯家庄――1217号大墓的磬和鼓[J].交响,1988(2).
[2] 方建***.考古发现商鼓述略[J].交响,1988(4).
[3] 方建***.中国古代乐器概论(远古汉代)[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42.
[4] 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文物出版社,1996:7.
[5]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M].科学出版社,1959.
[6] 李露露.建鼓纹铜牌小考[J].中原文物,2000(5).
[7] 陈秉新.舒城鼓座铭文初探[J].江汉考古,1984(2).
[8] 陈晓明.“建”的文化学意义与建鼓的来历[J].中国典籍与文化,第39期.
[9] 参照霍恩博斯特尔(Erich von Hornbostel)和萨克斯(Curt Sachs)的乐器分类体系,建鼓应为膜鸣乐器,与体鸣乐器铜鼓相区别,引自: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10] 参照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1996)中的称谓,“琵琶桶形”即腰径大于面径的粗腰长桶形.
[11] 有学者认为考古出土的殷商铜鼓为早期建鼓,如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第72页.
作者简介:马玉香(1979―),女,南阳师范学院,助教,主要从事中国音乐史和民族音乐学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上古“建鼓”之名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