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歌曲《漓江情》是由伯河作词、徐沛东作曲的漓江颂曲,2003年歌曲《漓江情》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第二届中华民歌大赛中,荣获创作一等奖。歌曲旋律优美、感情真挚、一气呵成。始终以歌颂祖国,歌颂故乡,歌颂真、善、美为己任。希望通过本文对歌曲的结构分析研究为演唱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漓江情 歌曲分析 演唱探究
《漓江情》是由伯河作词、徐沛东作曲的漓江颂曲,在2002年南宁民歌节首唱后广为传唱。2003年歌曲《漓江情》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第二届中华民歌大赛中,荣获创作一等奖。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悠长、曲式结构错落有致、写作手法精炼而又丰富。在仔细品味了全曲之后,犹如饮尽一杯甘甜无比的陈年美酒,让人意味深长;更像是欣赏完一幅栩栩如生的动人画卷,让人流连忘返;又仿佛置身于秀丽漓江的真实美景中,直教人觉得身临其境、妙不可言。笔者有幸得到了此曲带钢琴伴奏的完整乐谱,由于对歌曲爱不释手、感慨颇多,欲从各方面对该曲做一些浅薄的分析。
歌曲整体布局颇具特色,主体结构为对比式单二部曲式,但在结尾处增加了一个补充性的乐段,这既是歌词的需要,更是徐沛东老师对歌曲结构的巧妙构思所在,这一段在歌曲整体结构中具有双重功能意义――既是补充更是歌曲的高潮所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对漓江美景的赞美之情!歌曲开始是15小节的钢琴前奏,这里用了很多琶音的弹奏方法,力度变化丰富多彩,虽然并不是散板节拍,而是稳定的行板速度,但是节奏自由宽广,很快就把人带进了诗画般的漓江美景中,为歌曲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第一乐段为6个乐句,前5句均为4小节的方整对称性乐句,第六句由于乐段结尾延长的需要而扩充为5小节。这一段的主体调性为F徵调式,整体结构大致可以概括为起、承、起、承、转、合的多句体。开始两小节的主题动机在徵、羽、商3个骨干音上展开,非常精炼别致,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第二句开始两个音承接第一句,但是马上做了个七度往上跳进,然后折回主音,给人以宽广开阔的感觉,体现了旋律流动的动静结合。3、4句完全重复了1、2句,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巩固,这也是这一段结构的特别之处,体现了徐沛东老师特别擅于充分运用音乐素材的高超作曲技巧。第五乐句为转句,出现新的音乐素材,节奏作了一些***的处理,旋律转入G羽调式,结尾只作了一拍的短暂停留,使音乐呈现出新的色彩、动感增强。而作为合句的第六句前两小节在继承前句羽调式的基础上,在节奏上也与第五句开始一脉相承,然后再通过跳进折回并在徵音上作了四拍的延长,使这一句具有了先转后合的双重功能。
第二段在各方面都与第一段构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结构规模缩小了一半,只有3个均是4个小节的乐句;其次,音乐素材的运用更加精炼而集中,第二、三句的旋律直接来源于第一句,3个乐句的节奏都很悠长,并在句尾都作延长处理;第三,第一乐段主要是写实,歌词与曲调的结合自然流畅、天衣无缝,细致地描绘了漓江美景的动人画卷。而第二乐段主要是抒情,歌词都是“耶罗喂”等虚词,表现了作者由衷感叹漓江美景的赞美之情。从音乐美的角度上来说,第一乐段是实在的美,而第二乐段则是飘渺的美,它们之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使《漓江情》的“美”和“情”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构成了一幅有血有肉的动人画卷。
歌曲的主体结构在反复一遍了之后,本可以完美地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在最后增加了一个全新的乐段,更是在结尾处把歌曲推向了最高潮,使歌曲对漓江赞美的情绪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这一乐段的结构为***型性复乐段(因为第二句与第四句同为主音结尾),可以分为4个乐句,前3句都是4小节,第四句由于歌曲结尾的需要扩充为9小节。该段一开始便运用了新的音乐素材,节奏上比主体结构更加密集而灵活且富有动感,这也是作为高潮铺垫要表现愈来愈激动的情绪的需要。第二句是第一句同头变尾的变化重复,第三句是第一句的完全重复。而第四句在同头变尾地重复第二句的基础上,在第三小节开始拉开节奏,并极其自然地引入到高音的延长,形成了歌曲的高潮。这不得不感叹徐沛东老师对整个歌曲结构布局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再一次展现了他高超的作曲技巧和炉火纯青的深厚功力。徐沛东老师的这首《漓江情》不仅旋律美、结构美、意境美,更是体现了作曲家写作手法和技巧的“美”。我觉得这种美的精妙之处在于音乐素材的高度凝练、歌曲主题的高度集中以及统一和对比的高度结合。
基金项目:2009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区大型声乐作品审特征研究”项目编号(09C318)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漓江情》歌曲分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