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航天器技术的预先研究,于60年代中期转入研制人造地球卫星(以下简称人造卫星或卫星),并在90年代初期决定发展载人飞船。
20世纪是中国开始研制航天器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世纪。在20世纪,已发射的中国研制的航天器(含中国和外国联合研制的2颗卫星)可以分为10类、27种,累计发射的航天器数量为59个(58颗人造卫星和1艘试验飞船),发射成功率为831%,返回成功率为947%。
已发射的中国航天器简况
已发射的中国航天器有以下10类:空间物理探测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微小卫星,模拟卫星和试验飞船。
空间物理探测卫星用于进行近地空间环境探测,包括:“实践”1号(代号SJ-1,见题***)卫星,“实践”2号(代号SJ-2)卫星,“实践”2号甲(SJ-2A)卫星,“实践”2号乙(代号SJ-2B)卫星,“实践”4号(代号SJ-4)卫星,“实践”5号(代号SJ-5)卫星,气球式卫星“大气”1号(代号DQ-1)和“大气”2号(代号DQ-2)。也可以把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代号DFH-1)卫星纳入该类卫星中,因为DFH-1卫星原定的任务为空间物理探测(后改为播放《东方红》乐曲)。这些卫星都是重量在几百公斤以下的小卫星,有的还兼做航天器新技术试验和太空环境效应试验。它们的运行轨道视任务不同和运载火箭运载能力不同而异,有的为低高度椭圆轨道,有的为低高度圆形太阳同步轨道,有的为地球静止轨道的转移轨道。
返回式遥感卫星为沿太空轨道执行对地观测任务后,其返回舱需返回地面的卫星,包括:返回式O型遥感卫星(代号FSW-O ),返回式Ⅰ型遥感卫星(代号FSW-1)和返回式Ⅱ型遥感卫星(代号FSW-2)。其中。FSW-O 又有01批状态和02批状态之分。这几种返回式遥感卫星都是以3轴稳定,对地定向的姿态运行于低高度的近圆形轨道。它们的初始轨道高度界于170~500公里,倾角界于57度~63度。星上的有效载荷主要为由1台地物相机(用于对地面拍照)和1台恒星相机(用于对星空摄影)等组成的可见光摄影系统,另外还包括搭载的一些微重力实验项目和其他器件。地物相机的种类随卫星任务的不同而异,FSW-O的地物相机为棱镜扫描式全景相机,(02批卫星还装有1台CCD试验相机)。FSW-1的地物相机为画幅式测量相机,FSW-2的地物相机为节点式全景相机。
气象卫星用于进行气象观测,包括:“风云”1号(代号FY-1)卫星和“风云”2号(代号FY-2)卫星。其中,FY-1卫星以3轴稳定、对地定向的姿态运行于低高度的圆形太阳同步轨道,有01批状态和02批状态之分。01批卫星的运行轨道高度为901公里、星上装载的遥感器为2台5谱段通道的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02批卫星的运行轨道高度为870公里、星上装载的遥感器为2台10谱段通道的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既可观测气象参数,又可探测海洋水色)。FY-2卫星以双自旋稳定方式运行于地球静止轨道,星上装载的遥感器为1台3谱段通道(1个可见光,1个红外,1个水汽)的多光谱扫描辐射仪。
资源卫星用于勘测和研究地球资源等领域,包括“资源”1号(代号ZY-1)卫星和“资源”2号(代号ZY-2)卫星。其中,ZY-1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巴西空间研究院联合研制。该卫星以3轴稳定、对地定向的姿态运行于高度778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星上装载的遥感器为1台4谱段通道的红外相机(即可见光-红外多光谱扫描仪)、1台5谱段通道的可见光CCD(电荷耦合器件)相机(以上2种相机由中国负责研制)和1台2谱段通道的宽视场成像仪(此仪器由巴西负责研制)。ZY-2卫星装载新型遥感器,主要用于进行国土普查、城市规划、作物估产、灾害监测和空间科学实验等项领域。
通信广播卫星(简称通信卫星)用于进行通信广播,包括“东方红”2号(代号DFH-2)卫星,“东方红”2号甲(代号DFH-2A)卫星,“东方红”3号(代号DFH-3)卫星和“中星”22号(代号ZX-22)卫星。它们都运行于地球静止轨道。其中,DFH-2卫星采用双自旋稳定,只装2台C波段通信转发器,分试验型和实用型。试验型卫星使用喇叭形全球波束通信天线,实用型卫星使用抛物面形通信天线;DFH-2A卫星也采用双自旋稳定,但装载4台C波段通信转发器,其通信天线同实用型DFH-2卫星;DFH-3卫星采用3轴稳定,装载24台C波段通信转发器,能同时转发6路彩色电视节目和15000路双向电话;ZX-22卫星为DFH-3卫星的后继星,是在DFH-3卫星的基础上研制的。
导航卫星用于进行导航定位,已发射了用于区域性导航的“北斗”号(代号BD)导航试验卫星。
技术试验(代号JS)卫星用于进行航天器新技术试验,除专门用此名称的卫星外,未进入地球静止轨道的转移轨道的1颗试验型DFH-2卫星和1颗DFH-2A卫星也曾被称为通信技术试验卫星。
微小卫星为质量不大于50公斤的卫星,“航天清华”1号(代号HTQH-1)卫星属于此范畴。该卫星由清华大学、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和英国萨里大学联合研制,可用于通信、遥感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并已搭载俄罗斯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模拟(代号MN)卫星主要用于模拟将发射的卫星的质量特性,一般作为运载火箭首次飞行试验的配重星。
试验飞船用于对载人飞船技术进行试验,已发射了无人状态的“神舟”号(代号SZ)试验飞船。
表1给出了各时期中国航天器发射情况的分析,表2列出已发射的中国大多数航天器的主要性能,表3对各时期中国航天器发射情况进行了汇总。
“九五”计划期间中国航天器的进展
“九五”计划期间,是中国航天器研制、试验战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创造辉煌、迎接挑战的5年。
从表1以及表3可见,与其他各五年计划期间的情况相比,“九五”计划期间中国航天器技术取得的进展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发射的航天器类型最多,共有8类。它们分别为:空间物理探测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微小卫星和试验飞船。
发射的航天器品种最多,共有11种,分别为:SJ-5卫星,FSW-2,FY-1卫星(02批),FY-2卫星,ZY-1卫星,ZY-2卫星,DFH-3卫星,ZX-22卫星,BD试验型卫星,HTQH-1卫星和SZ试验飞船。
首次发射的航天器类型最多,达4类,分别为:资源卫星,导航卫星,微小卫星和试验飞船。
首次发射的航天器品种最多,有9种,分别为:SJ-5、FY-1(02批)、FY-2、ZY-1、ZY-2、ZX-22、BD(试验型)、HTQH-1卫星和SD试验飞船。
首次发射成功的航天器品种数最多,达10种。除上一小段所列举的9种航天器外,还有DFH-3卫星也首次取得发射成功。
发射成功率达到100%。发射的13个航天器均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的卫星性能好、寿命长。它们的设计指标大多瞄准20世纪80年代末期或90年代初期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由此使中国在几个重要的卫星领域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不载人的试验飞船按预定计划安全返回地面,表明载人飞船技术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这也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20世纪中国的航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