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郎又叫货郎担,也叫挑货郎。卖货人用扁担挑着箱子卖些针头线脑的日用品之类,游走在乡村里,手里摇着拨浪鼓,发出“扑棱咚咚,扑棱咚咚……”的声音,以招徕顾客。这一行当最早起源于唐代,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货郎担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仍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乡间购买方式逐渐被小卖部、超市所替代,卖货郎的身影逐渐消失。
货郎是乡野一道遥远的风景。这风景在七十年代末是极常见的。
旧时,有货郎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货郎招揽顾客用的手摇小鼓叫货郎鼓。形状跟拨浪鼓相同而比较大。货郎摇鼓还有名堂,进村摇的鼓点是“出动,出动,出出动”唤人们出来购货。人出来多了,货郎就高兴地摇“嘿得隆咚!嘿得隆咚!”
货郎的鼓声很钝,也很锐利,孩子们总是最早捕捉到这仿佛源自远古的声响,“货郎担来了!货郎担来了……”一窝蜂拥向村口;有的手里拖着“破里破碎”,有的拖着母亲,也有的纯粹凑热闹,空着两手,像迎接远方的贵宾。
一根扁担一只鼓,两只篾箩挑天下。这就是货郎的全部“行头”。
一根扁担,一头挑着新鲜,一头挑着破烂。别看货郎做的是“一扁担”买卖,“货色”却相当的丰富。一脸慈祥的货郎,这流落民间的演奏家,敲起货郎鼓,仿佛舞台上的幕布徐徐拉开,向我们走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泥老虎吱吱地叫,吹个气球满天跑,吃一口糖豆,从头甜到了脚。货郎鼓,是民间最优秀的器乐。沉闷的乡村最需要这种轻松而欢快的敲击,有一面货郎鼓敲着,人们就不落寞。
通常,两只篾箩用来装回收物品,一头箩上搁个竹匾放饴糖,另一头放货橱,陈列的货品以小著称,诸如女人的发卡、头饰、围巾、针头线脑……小孩子的皮筋、火药纸、钢丝***、玻璃球、百子炮、文具等等,形形,鸡零狗碎,应有尽有。无论橱里的小玩艺还是另一头匾上的饴糖,既可以购买,也可以用可回收的生活废物兑换。
一面小鼓,两线头系上两个小槌,就这么来回地摇着,摇走了我童年的饥饿,摇来了我少年的欢歌。院里的破薄膜,墙角的旧鞋底,还有村头上一个孤零零的油纸袋,它们都到哪里去了?货郎挑着担子走了,挑走了乡村的一些陈年旧事,乡村开始变得轻松而又干净。
那是儿时最奢侈的一段时光。在鼓声中清洗着自己的耳朵,在新奇中明澈着自己的眼睛。货郎鼓拙朴的音响以及玩具艳俗的色彩,与窄窄的胡同、汪汪的犬吠最为默契。一群童真围上来,眼睛都长出了钓鱼钩。羞答答的玩具,只露出一只脚,却探入许多眸子深处,耳边的鼓声变成咚咚的心跳。小小货郎鼓,一个大大的吸盘,吸住了多少视线。货郎鼓敲起来,多少拐角里弄,都被它从容穿过;货郎鼓摇起来,多少苦恼烦忧,都被它摇到脑后。
频繁响起的货郎鼓也是过年的征兆。每到年关的日子,也是家家户户集中清理“废物”最多的日子。货郎担给了这些“迎新”的废物一个很好去处。于是乎,货郎担的鼓声越来越频繁地在村口响起。货郎担来了。货郎担走了。年年岁岁,货郎担就成为孩童们心中雀跃期待的牵挂。今天,货郎担已经远离了我们。时代留给我们的,是货郎担一个个越来越模糊、缥缈的背影,那“的卟、的卟”的拨浪鼓声,低沉、浑厚而幽远,只会在记忆的天空中响起,回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令人难忘的乡村货郎鼓